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868|回复: 2

[转帖]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


                ■ 锺嘉波

               

              
《武当》2006年第8期  体育运动-太极天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 10:39: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人只知道满族人吴全佑(1834—1902)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习练杨式太极拳,后以太极拳小架传给其子吴鉴泉(1870—1942)和得意门徒王茂斋(1862—1940),而创“吴式太极拳”,而极少人知道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   
 
 于志钧撰写《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一文刊发于《武当》2002年第2期。他说:宋氏太极拳是民国初宋书铭习练祖传的太极功。宋书铭在袁世凯执政时
(1912—1916)曾做袁的幕宾。他精研易理,善太极拳术,尤擅长推手,自称为宋远桥十七世孙,有《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所传太极功系唐代
许宣平“三世七”,又名长拳,总名为三十七式太极拳。民国初,宋书铭年逾七十,与好友许禹生交往甚密。许说“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鲜”。许禹生于
1914年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教员有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他们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巨子,然而他们往访宋书铭与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
跌,奔腾其脚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皆顺其腕与肩而摔丈外。于是,除纪子修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为师,从学于宋。后来他们把承
传的宋氏太极拳称为“吴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准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吴全佑的弟子。
  因此,吴式太极拳主要是承
传宋氏太极功。它不同于杨式太极拳,有自己承传系统,有独特的拳架,有自己的拳理,有特具的技击应用方法。总之,是可以独立操作的拳法。而且历代先师在承
传太极功“三世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唐人李道子的《授秘歌》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发表于 2007-12-22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aijicn.net/viewarticle.php?id=6537

关于“宋拳”的思考

作者:刘习文     原载《武当》2007年第九期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人撰文《武当》,认为“吴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氏太极拳。

     1宋氏太极拳不是杨氏太极拳

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称作“三世七”。拳势
名称为:1四正2四隅3 云手4弯弓射雁 5挥琵琶 6进搬拦7簸箕式 8凤凰展翅9雀起尾10单鞭11上提手12倒撵猴头13搂膝拗步14
肘下捶15转身蹬脚16上步栽捶17斜飞式18双鞭19翻身搬拦20玉女穿梭21七星八步22高探马23单摆莲24上跨虎25九宫步26揽雀尾27山通背
28海底珍珠29弹指30摆莲转身31指点捶32双摆莲33金鸡独立34泰山生气35 野马分鬃36如封似闭 37左右分脚38 挂树踢脚 39推碾
40二起脚
41抱虎推山42十字摆莲43合太极,共计四十三手。四十三个拳势,去掉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六势,所余三十七势据宋谱所载,是唐
代一个道号称作于欢子名叫许宣平的人所传。许宣平所传三十七势为单势练法,功成后三十七势可任意连结,相继不断、滔滔无间,故又名长拳,总名太极拳三十七
势。(笔者按:以上资料,取自于崔毅士老师、张虎臣老师所藏《宋谱》抄本。崔师藏本笔者参阅于崔师弟子陈日光先生校编手记;张师藏本为笔者1960年自抄
自存。二师藏本内容基本相同。)

      宋书铭所练太极拳拳姿定势、拳架要求、拳法功理,于志钧先生著《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所述甚详。

      将宋拳“三世七”与杨氏太极拳的拳势名称、拳姿定势、拳架要求、拳法功理,对照比较,二者大相径庭。因此,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

      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还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分析、推断:

纪德(1845—1922),字子修,太极拳技和万春、全佑、凌山、刘德宽等,同学于杨露禅、杨班候(一说与凌山为挚友,间接学于露禅、班候),且精通八
卦掌、岳氏散手,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人送绰号纪铁臂;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坤,满族,幼从其父全佑学太极拳,拳架以柔化见长如水赋形,
推手则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创新、独到,自成一家,后成为吴氏太极拳的鼻祖。纪子修、吴鉴泉在民国初期称得上是拳学大姥、武林巨子,同拳界名不见经传、古稀
之年的宋书铭推手较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极拳阐
宗》)”,于是钦佩之至,叩头请为弟子(笔者按:此后,除纪子修拒绝“不许传人”戒律约束独自退出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俱师从宋书铭学练
“三世七”)。由此可见,年龄和杨班候(1837—1892)、杨健候(1839—1917)相仿的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前后),武技高深莫测,功夫
当不在班候、健候之下。

宋书铭“为清季词林巨子(引自王新武《太极拳阐宗》)”,作过袁世凯的幕宾,在清末民初,称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他在武术界没有名气,露禅、班候、健候父
子,不一定认识宋、知道宋;但同为直隶(河北)人,(在某一时期)同居京师,混迹政界、精通太极拳技的宋书铭,却不可能不知道(甚至见过)早已杨名天下的
杨氏父子。如果说“宋拳源于杨拳或宋拳就是杨拳”,斯时尚在世的杨健候,以及精于杨拳的纪子修、许禹生等,则不会不知道!纪子修、吴鉴泉等更不会对宋崇敬
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磕头拜师去学什么改头换面、称作“三世七”的冒牌拳!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顾留馨先生《太极拳研究》“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
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的说辞,纯属无稽之谈。

      2宋氏太极拳不是吴氏太极拳

《武当》2006年第8期,锺嘉波先生文《吴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云:“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后来他们把承传的宋
氏太极拳称为‘吴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许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吴全佑的弟子……因此,吴式太极拳主要是承传宋氏太极功。”笔者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愿与与锺先生商榷。

全佑所练太极拳从学于杨露禅,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载此事甚详。许在书中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
全佑是也。一刚劲,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旋从先生命,均拜班候先生门称弟子云。”全佑等人本为旗营军官,从身份、地
位上不能与同师学艺的王公贝勒平起平坐,所以屈尊降低辈分,拜露禅子班候为师。这既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所必须,亦是杨露禅为人精明之处。

早期的太极拳没有什么派系之分。清咸丰、同治时,杨露禅献技于北京,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从全佑学太极拳,而全佑的太极拳又
师从杨露禅、杨班候。这样的传承顺序,说明全佑、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所练太极拳都为杨氏所传,他们是杨门的弟子、再传弟子。

1927年,国民党政权完成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由北京南移。同年,张之江在南京创办“中央国术馆”,引发了原在
北京的一大批武术家南迁浪潮。杨少候、杨澄甫、吴鉴泉、孙录堂等太极拳名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纷纷南下的。太极拳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分门分派,始于
“中央国术馆”成立以后,也就是说,1928年后才有了各派系太极拳的称谓。

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从全佑学练杨拳(后改造、衍变为吴氏太极拳)于清光绪、宣统年,在前;学成后在许禹生的体育研究社执教,与宋书铭比武被折服,磕头
拜师学宋拳“三世七”于民国初期,在后。因此,判别吴氏太极拳来源标准,在于吴氏传人们所练,是全佑所传杨拳的衍变,还是宋书铭的“三世七”?(笔者按:
当时同宋书铭学“三世七”的并非都是全佑弟子,如许禹生就是杨门弟子。)

吴鉴泉等从学于全佑的杨传太极拳以柔化见长,改造、衍变中自成一家,1928年后被称为吴氏太极拳。现(仅次于杨氏太极拳)风行于世的传统吴氏太极拳,
(因脱变于杨氏太极拳)其拳势名称、拳姿定式、拳势要求、拳法功理(见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依然留有杨拳痕迹,与宋拳“三世七”比对,风马牛不相
及。因此,宋拳也不是(不同于)吴拳,更谈不上吴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除非吴氏太极拳的传人们练的是宋传“三世七”,遵从宋书铭遗训“不须外传”,
不称宋拳而妄称吴拳。(笔者按:全佑、鉴泉父子,满族吴福氏,按第一个字从汉姓吴,始于鉴泉。另说,“吴”谐音为“无”,取“太极本无极”、“有无相生”
之意为姓,所练太极拳取姓氏,故曰吴氏太极拳。)

      3宋氏太极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氏太极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存在、发展的,太极拳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各种武术派别图生存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以致派中有
派,滋生不断,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就许禹生而言,师从杨健候、刘凤春(董海川高足)、刘德宽、宋书铭等武术大家,故能精太极、八卦、六和、岳氏散手、
“三世七”等多门拳技;与纪子修、杨少候、杨澄甫、吴鉴泉、李存义等为友切磋互益,故能兼融数家之长,因而在主持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
馆,主编《体育》杂志其间,能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有所作为。愚意以为: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就是在太极阴阳之道(其实质是矛盾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论指导下,
借鉴、兼融其他武术门派优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已的历史。因此,传统武术虽有派系之分,却不存在绝对孤立、静止、纯而又纯的所谓正宗拳技。

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曾言:吴式太极拳的“单鞭”有宋氏太极拳三世七“单鞭”的影子;(陈微明所传)杨氏太极长拳中的“播箕式”,酷似宋
氏太极拳三世七中“簸箕式”;吾(师)门(张虎臣)所传(杨氏)太极家手中的“挂树”、“倒撵猴”,类同宋氏太极拳三世七中“挂树踢脚”、“四隅”;杨、
吴氏太极拳活步推手中园形八卦步法,吾(师)门(张虎臣所传)杨氏小架称作“旋乾转坤”,宋氏太极拳叫作“(太极)推碾”,名称不一样,形式内容却极其相
近……笔者所说的“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氏太极拳”正是此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