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系》八世祖李春茂旁注中作了清楚的交代:“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万历年贡生。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创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八卦,号三教武功,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由此得知,李春茂是拜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博公道长学艺,学得不仅仅是无极功、十三势拳,还有“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也就是说还学了剑,看星相,读兵法,并得传三教合一的思想。 非仅如此,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的老道董秉乾也是李春茂的高门名贤。 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这段序文告诉我们与博公道长同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还有老道人董秉乾,王仲锦非但拜师博公道长而且还得董秉乾道人的真传。并且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所学的拳是“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而且董老人秉乾“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因此可知博公道长也“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这也就解释了李春茂能够“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的原因。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当时在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传的武功已有:十三势拳、剑;无极养生功、通背功、六合枪棍,还有春秋刀。(按:此处的“通背功”应是当地流行的“通背缠拳”,乾隆年间博爱的“通背缠拳”名师郭永福,曾将“通背缠拳”传入山西洪洞,此处的“通背功”中的108势通背长拳也就是后来被陈家沟称为失传的“长拳一百零八势”,即有陈奏庭从千载寺学得后带回陈家沟的。陈氏春秋刀谱来自千载寺,与千载寺石碑上刻的春秋刀诀完全一致,并与洪洞通背的《春秋刀诀》也完全一致。可见当时的千载寺就传有通背缠拳门的“通背功”(即通背缠拳)及“春秋刀”) 拜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为师学艺的有:唐村的李氏第八世李春茂;王堡村的王仲锦;以及李氏第九世李仲、李信;陈氏第九世陈奏庭。 从《李氏家谱》及《王堡枪源流序》中可知,李春茂与王堡村的王仲景及温县陈家沟的陈氏都有亲缘关系。 至于李春茂“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可从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下列碑文中可看出其渊源: 碑文曰:“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也即千载寺从唐代李道子起便是三教合一的圣地,李春茂的老师博公道长及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都是三教合一的弟子,而无极养生拳功也是传自千载寺,而且早在唐代的李道子就开始了。 [按:千载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复称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它的东边有个三圣门,也叫三圣祠,内供奉着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的一大群建筑叫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也称太室祠)。寺南30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嵌在千载寺的前边,也有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有许多易经一类的书籍。每天在千载寺汇集的四方香客及游人,大都要在祠内驻足,在这里谈经论易。这里是千载寺辐射太极文化的核心部位。祠边曾立有伏羲、女娲雕像。这几个建筑群相依相连,共占地540亩,人称五顷四。这里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据说,过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这里香火兴盛,千载寺当时和洛阳的白马寺齐名并交往很深。它座落在过去的南北交通要道旁边,北边有条河,名叫运粮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指挥过运粮。寺前有个北魏时期的碑,村里的大人们津津乐道地称叫“魏碑”。他们讲,那是三国徐庶的母亲到此上香时题写的碑文。碑高两米左右,厚八寸,宽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驻目的一尊建筑。]
李春茂“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创枪艺、箭艺”,也就是说李春茂练了千载寺所传的无极功、十三势拳、剑后,还创了枪、箭艺。《序》中还说李春茂写了《无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按:这说明李春茂是学来的“十三势拳”,不是创“十三势拳”,并且说明了历史上一直误以为是武禹襄所撰的《十三势行功歌》,原来出自李春茂之手。又从李元善重笔记述其祖父李春茂学“十三势拳”之事中可推测其第五、六、七世祖及祖父同辈的八世堂伯祖、堂叔祖如李自奇等,练的不是十三势拳,而完全有可能是当地流传的通背缠拳,十三势拳是从其祖父李春茂开始练的。) 《李氏家谱》的《序》中说其九世李仲、李信是李春茂的儿子,与陈沟姑表陈奏庭三兄弟一起“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 这段文字相当重要,说明李仲、李信及陈奏廷并未向其父辈李春茂拜师学艺。而是同其父辈李春茂、亲戚王堡村的王仲锦一样,拜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为师学“十三势拳、通臂功”,学后又创了“太极养生功”。之所以有“通背功”三字是因为博爱当地有流传很久的通背缠拳,也就是说李氏从第五世起所练的武功很可能是通背缠拳,而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在太极宫学了“十三势拳、通背功”后,便结合通背缠拳,一起创了“太极养生功”。 温县原福全在其《太极拳百年争论尘埃落定》一文中,全然不顾《李氏家谱》中所说的陈奏廷“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的事实,即有意回避“练、传”二字,只强调“创艺太极养生功”中的“创”字,完全抹杀陈奏庭学自道家之事,将太极拳揽为陈家沟独创,可见陈鑫的农村封建文人的狭隘意识,至今仍影响着温县地区一些人,如:原福全等。 (按:从陈鑫把“缠”字说成是陈氏太极的灵魂及目前的陈氏太极“缠来绕去”的特征看,陈氏太极应该是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创的“太极养生功”,而不是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所传的“十三势拳”。 1931年唐豪在陈家沟考证时,发现那里的拳“有:十三势、炮捶、长拳,三套家数。长拳已失传;十三势又分作:头、二、三、四、五套拳,只有头套流传下来,余失传;炮捶因其刚而不柔,村人有学有不学者……”。 本人认为:除头套拳外,其余第二、三、四、五,共四套拳,就是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创的“太极养生功”。从陈氏仅存的“头套拳”的拳谱名目看,与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所传的“十三势拳”的拳谱名目,虽有关,但大不相同。因此陈家沟人称目前的“陈氏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并未造假,只是创这拳的不仅仅是陈王廷,还有李仲、李信。然而失传的第二、三、四、五套等陈王廷等所创的拳,极可能在济源勋掌村保留下来了。笔者2006年底发现济源勋掌村的四套“神拳”,与陈氏头套拳十分相似,可能就是李仲、李信及陈王廷所创、二、三、四、五套拳的四套拳。李氏后人在济源都传过拳,详见后文) 《序》中还说明李仲、李信及陈奏庭还撰写了《太极养生功谱》,可惜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序》及《世系》中还说到李仲、李信(即李岩)等李氏兄弟后参加了李自成起义部队,是“闯王”军中著名的李家将,当李自成起义部队被清军击溃后,李信被李自成的大将牛金星杀害,李仲逃回原籍,李开及第十四李怀琛下落不明,被害的李家兄弟还有李牟,阵亡的有李栋、李怀仁、李怀祯、李怀典、李怀理。 这里同样清楚地说明,陈家沟的陈奏庭也是在太极宫拜师学十三势拳的,而其与姑表兄弟同创的拳艺是“太极养生功”。这就解释了《陈氏家谱》中为什么说陈奏廷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创的是“太极养生功”。也就是说目前流传的陈氏太极拳,应该称为“太极养生功”,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博公道长及董老人秉乾所传的“十三势软手”虽有关系,但并不是一回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