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481|回复: 13

[转帖]身体前俯的吴式太极拳必须改斜归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浅析吴式身体前俯“斜中寓直”的误导
前北京市武协委员,现意大利中华功夫联盟主席 赵民华/意大利
面对身体前俯的吴式太极拳应改斜归正的议论,吴式门人竟无人敢挺身而辩,是理屈了?还是默认了?通过辩论有助正误,提高太极拳水平。错了就是错!认错改错,有利完善吴式太极拳,功在千秋!
前景堪忧
王茂斋,吴鉴泉和郭松亭推出吴式太极拳几近一个世纪,被推为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吴式曾出国越洋,扬名世界。但此喜也带来吴式拳架前俯的忧虑。随鉴泉宗师身体前俯拳照,及近年比赛加大前俯的吴式获奖者影像远播海外,洋学者们对前俯拳架疑论颇多。
2005年12月初,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世界杯”国际武术锦标赛上,笔者曾与世界各地的同道们说起吴式拳架前俯的问题。
美国加州拳师说,美西地区所传吴式太极拳来自禹廷老,英华老和岳梁老门下,未见前俯。后来见到国内前俯拳架光盘,才感到奇怪。伦敦任教的一位英籍埃及裔拳师坦言,他去中国寻求正宗太极拳,但后来放弃习吴式原因是,前俯拳架不会被认同。高雄拳师说,因其师曾在香港受教于吴公仪师数载,从未闻“斜中寓直”,更没前俯。从其即兴做的动作看,果然未见前俯。持续三天比赛中,没有一个身体前俯的拳架。
今日加大前俯的吴式比赛获奖者背离了禹廷,英华和岳梁三老及培生和秉慈二师几近中正的拳架,老先生们早年默言修正前俯的良苦用心已付之东流。
“反认他乡是故乡”者自以为复原了吴式正宗,殊不知此乃东施效颦,画虎类犬之误!竖子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导了吴式后学。因此,必须就此提出质疑,阐述太极拳原理,与拳友商榷,完善吴式太极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太极拳界质疑“斜中寓直”,吴式拳架前俯始于鉴泉宗师拳照公开后。但碍宗师之尊,惧三老之敬,虑同道之谊,恐争执无果,几起几落,不了了之。
中兴吴式的历史责任
技艺发展史告诉我们:按太极拳原理修正拳架是发展。固持误见,文过饰非是背离。
我在《武魂》2006年第5期《太极本是同根生,何以正俯竟不同》一文已陈述:立身中正是所有流派太极拳必须遵守的原则。“斜中寓直” 纯属子虚乌有,仅仅是为吴式拳架前俯谬误而量体裁衣式的掩饰。虽为尊者讳,但禹廷,公仪,英老和岳梁四老,及培生和秉慈诸师所著从未提及 “斜中寓直”,所教拳架立身也皆近乎中正。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忆澄浦师当年两次摄正俯不同的杨式拳照,我们可从中借鉴。1925年前后,澄浦师摄拳照与鉴泉师拳照相似,尽管幅度有异,但皆前俯。1931年,澄甫师又重摄立身中正拳照。澄浦师曾在陈微明师和张鸿逵师笔录的《练法十要》,《太极拳说十要》和《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解释:太极拳架应“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鉴于种种原因,鉴泉师无暇再推中正拳照,将完善吴式拳架的重任留给后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大人物出现失误乃属正常。物理学大师牛顿没因说过地球自转起于上帝踹了一脚而被否定!诸葛亮也没因失街亭而遭贬!澄浦师更没因改斜归正拳架为后学所怨。连伟大领袖也还是三七开,怎么就敢一口咬定前俯拳照无误?否定立身中正拳理?
承认失误并不否定伟人功业。修正伟人失误,正是尊重伟人功业的体现。经禹廷,英华和岳梁三老,及吴式门人努力,吴式拳架已在立身中正,八方线,意动相随和动作细腻等方面得到完善。
由王培生,李秉慈等吴式门人集体作“序”的《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肯定了禹廷老“整理和发展,融汇了习武教拳数十年的经验和心得又有发扬和提高”。
前有澄浦师楷模,后有禹廷,英华和岳梁三老引路,今有海内外呼吁,我们没有理由拒效澄浦师当年所做,弃鉴泉师留待完善拳架的重任,舍禹廷,英华和岳梁三老未竟用心,以歪就歪,指鹿为马。
吴式新架议
中兴吴式急需做两件事。一是吴式门人否认“斜中寓直”流言,。保留禹廷,英华和岳梁三老所授几近中正的拳架。二是推出立身中正吴式新架。
包括宗岳师的《太极拳论》,禹襄师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和《身法八要》,及澄浦师的《身法十要》,《练法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等所有经典,都明确要求太极拳架做到:“虚灵顶劲……不偏不倚……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所谓‘尾闾正中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也”。
吴式新架当强调:
立身中正,沉肩,分虚实,相连不断,圆弧线。
谈到“分虚实”,顺便讨论一下“三尖相对”。“三尖”指鼻尖,膝尖和足尖。“相对”一指从侧面看,“三尖”在一垂直线上。但实践此说,势必造成身体前俯,有违太极拳“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要领。另指从正面看,“三尖”同在一纵向直线上。这样“相对”,既保证“三尖相对”,又做到了“立身中正”“顶头悬”。
“三尖”应指鼻尖正中,实腿膝尖内侧缘和实腿足大趾裆侧缘前端均在实腿的同一纵向直线上。
虽没查到“三尖相对”的出处,但“三尖相对”有助“分虚实”要领的实践,避免持重比例呈五五或四六开的“双重”,符合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的要求。
上下相随就是身体上下肢协调一致。即“切记一处动无有不动,一处静无有不静”。或如致一师说:“绝大多数的武术项目,在动作上,都讲究和谐,在术语上,一般叫作内三合,外三合,总称六合,太极拳当然也不会例外,但太极拳所要求的和谐,必须是:全身各部分,从头到脚都能与手所指示的动作密切配合,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成为完整一体的样子。”
英华和岳梁二师合著《正宗吴式太极拳》说:“……即使练拳已经多年,也有人在盘架子时,仍难免有手和脚快慢不一的地方。最显著的,如脚已落步而手还在慢慢的运动,看起来,总是慢有余而完整不足”。
“上下相随”还包括“眼随手动”。禹廷老说:“一般来说,眼神注视的位置是要和意念贯注的部位相一致的。”
相连不断即是说太极拳动作“……犹须贯串一气……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勿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相连不断还指从始到终,拳架的每个动作都要求匀速。
禹襄师作《十三势说略》时说:太极拳动作“……犹须贯串一气……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即动作轨迹呈圆弧线,所谓“圆”。
“在太极拳里,任何动作,都要弧线,不许走直线,即使到了功夫很深的时候,还是非走弧线不可”, “……而太极拳则个个动作要走弧线,由于动作的前后连贯,弧线往还相接,自然就成为圆形动作了。”
行拳走架时,头顶保持一平面而无起伏,“勿使有凹凸处”。北京拳界早年称头顶起伏为“钻坛子”。故吴式新架的“云手”,“手挥琵琶”等动作须避免头顶凹凸起伏。

继承吴式风格和特点
吴式拳架保持适中,不可追求过低而混同于陈杨二式。强调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放松,圆周角度,八方线,川字步和正隅步的理论,动作起止准确细腻。
为此,笔者提议:淡化前俯的吴式拳架,倡导中正的吴式新架,此乃中兴吴式太极拳的盛事矣。
发表于 2007-5-24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装懂的瞎说,可叹!
发表于 2007-5-28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在很多论坛上有,只要看看他所列的几位前辈的照片,他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没必要用太多的笔墨去反驳。
发表于 2007-7-20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扯淡
发表于 2007-7-20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帖子让它落下去就不要顶上来了。
发表于 2007-9-29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为了练功&实战的需要

身形斜劲力不邪啊,

身形意气自然下落前合,腰胯自然凑合,劲长意远,

这个倒三角身形用处很大!

是为了练功时引申自己的内劲

为实战时出长劲的需要服务

和无目的,不知法度的 刻意前顷不搭界。。。。。。


练武术器械也不是讲究“一寸长 一分强”吗

是一个道理!

谁看见过 直着个腰  捅枪 使剑 呵呵

所以不要被 这种 是似而非的 命题

再耗费时间 了

徒乱心神而已

我还要继续认真地 打我的 ”斜架子“
发表于 2007-9-29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这样的逻辑 呵呵

太极拳 腿也不能抬-----起脚半边空 嘛
发表于 2007-9-29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法和身型也不会区分,  还有什么 辨 的价值?

做师傅 以己昏昏 使人昭昭 可乎?

写文章  “熊猫烧香”病毒 ,谬种流传,不也是作孽吗?


在网上碰上一群流氓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碰上了一堆流氓软件。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发表于 2007-11-25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来万法皆无用

空空静静最难求

发表于 2007-12-12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做背脊自然直,劲会更完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