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定型架”“标准化”,虽都含有继承和遵循的意思,但与百花齐放、发展创新却是相互统一的。定型拳架所包含的技术标准,是这一拳种流派的基本要求,是基因。同一拳种流派内的百花齐放,是在保持该拳种流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保持有该拳种流派基因的不同运动风格的繁荣。发展创新也是在保持该拳种流派的基本要求,亦即保持有该拳种流派基因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丢掉了该拳种流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丧失了该拳种流派的基因,这样的“花”,不是同一拳种流派内的花;这样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变异。总之,同一拳种流派的传习人,在遵循该流派共同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可以也应该去发展自己的个性风格。可以以原有的基因为种子,培育出新的成果。
(二)制定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 分析“杨澄甫定型架”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到杨式太极拳“定型架”之所以由杨澄甫完成,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原因。
首先,杨澄甫(1883~1936)自幼日见父辈习练太极拳,受家学薰陶。稍长,即随父健侯习拳,并得伯父班侯的指授,继承了杨氏祖辈的拳学精要。不满20岁时,已开始助父教拳。一边教学、一边练拳,迅速提高了他的个人拳艺和教学水平。
杨澄甫的弟子很多。其中有的年长于他,或相差不多。如牛春明(1881~1961)、田兆麟(1891~196())。这两位本是从杨澄甫之父(健侯)学有所得的高手,受命拜澄甫为师继续深造。有的是文武兼修的带艺投师者,例如,三位采用澄甫拳照、依澄甫公口授笔录整理成专著的执笔者,就是这样的高手。其中,1925整理出版《太极拳术》一书的陈微明(1881~1958),于1902年考中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并于1915年拜孙禄堂为师,练习过形意拳和八卦掌。1931年整理出版《太极拳使用法》的董英杰(1897~1961),自幼文武兼修,先从刘瀛州学三皇炮捶,又从李香远和李增魁学过,随后才拜杨澄甫为师。1934年整理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郑曼青(1901—1975),精通诗、书、画、拳、医,世称“五绝大师”,曾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
此外,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之前,杨澄甫继在北京授徒传艺后,以早期弟子为助教,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以及广西、福建等地。亲自将杨式太极拳传播到了祖国各地。
综上所述,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杨澄甫本人拳艺精湛、教法老道,依其口授整理成太极拳专著的三位执笔者,都是文武双全且有其它武术基础的文化大家。可以说,由他们联手以早先之作为基础修订成《太极拳体用全书》披露的“杨澄甫定型架”,有着较高的学术性。其二,杨澄甫有着深厚的家学基础,而且集中了杨氏三代及其传人的练拳和传拳经验,使得“杨澄甫定型架”在杨式太极拳架中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其三,杨澄甫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不同对象的教学、在不同地区的教学,又经过两次撰述专著的体会,修订成的“杨澄甫定型架”,适合在民众中普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后,显示出的权威性,大致就是由于其以较高的学术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综合形成。可以说,这三性,是制定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具备了这三性才能制订出一个拳种流派的“定型架”。
(三)规范拳架须融体用明理法
从“杨澄甫定型架”问世来看,规范一个拳种流派的“定型架”,并不仅仅是将一个套路画成图、配上说明就能草草了事的。“定型”是一个体系的定型。这个体系,不仅要有技术,也要有理论。不仅要有单人练法,也要有对手练法。在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在技术方面,除了杨式太极拳单人练习套路外,还介绍了“推手”的练习方法。在理论方面,收入了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的《太极拳之练习谈》、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说十要》,此外还附录了一些前人的太极拳短文。
值得今天的传习者注意的是,《太极拳体用全书》披露的“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说明,是以与人交手时的攻防方法进行描述的。使得太极拳的体、用和理法较好地融人拳架和拳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4 7:35: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