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会人郑天熊师承其叔父郑荣光(吴鉴泉徒)及齐敏轩,但郑天熊死后,其后人不称「吴式」而称「郑式」 对于有人给姓吴的东西改姓,这很让我为之纳闷。如果在学院里,这可是剽窃学术的大忌呀 可能武林规矩跟学院不一样吧 先看看郑天熊的儿子的资料↓ http://yancheng.free.fr/hktaichi/instructors/instructors.htm 咦,出生年份:1965,习武时间由1975年起,1979年第二届太极健身师资训练班毕业,也就是十岁学拳,学拳四年,到了十四岁已具「师资」? 神童! 我们不如先来看看他们的师资训练班的简章↓ 「入学资格:无须甄选,唯曾习太极拳者较佳」 http://taichiforum.org/viewtopic.php?t=2441&highlight=%AD%BB%B4%E4%A4%D3%B7%A5%C1%60%B7%7C 再看看他们的师资训练班的口碑↓ 「数年前,我曾参加该会的教练培训班。同期有60多人,分为三班。不过在我看来,同班的有一半人是从未习过太极或其它武术。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短短三个月便拿到教练证书,而考试那天,有部份人连虚灵顶劲、沉肩坠肘也未听过。唉!真佩服他们」 http://taichiforum.org/viewtopic.php?t=1112&start=270 ↓话说回来,有没有看过郑夫人的拳式? 郑陈丽平,方拳 http://yancheng.free.fr/hktaichi/images/csf1.wmv (片中的声浪是郑夫人用粤语狂喊「一、二、三、四……」) 留意郑夫人的云手09:54-09:59时,是先收步后搭手的,不是「上下相随」的。 也许因为这样才叫「郑式」不叫「吴式」吧。 如果大家一直练吴式,让您去报这个班学「郑式」,您会有怎样的感受? 最后,我看我们用 http://www.taichihk.com 吴汝华师傅那段引言作总结吧 「......这些学生再学个三至六个月再出来做教师,就这样,会太极拳的人是越来越多,太极拳的真正的内容全掏空了,就剩下一张皮了。顾师向我说到此事时,是一脸的无奈! 「以上这种情况后来也发生在香港了。沙士之后,香港也出现了高速度培养太极拳教练的荒谬情形,把本来还好的太极界一下子也推入了万劫不复的状态。拥有太极拳教练证书的人士比比皆是,好像交付几千元就可学一套拳加上一张证书,就可在某些机构内某得一个职位,其中绝大部分教练员连太极拳的最最起码的道理都是不知道的。指望他们能教出懂太极拳的人,那当然比缘木求鱼还难得。」 http://www.taichihk.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0 14:45: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