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使用道具 举报
吴氏的架子是三角形(最明显是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符合力学结构,比较稳固,和杨氏(弓箭型,上身正直)不同。但吴氏是从杨氏小架里出来的,最好有正(杨氏)的基础再练斜(吴氏)。
没必要练完扬式再学吴氏吧,当然就是想学也可以
这只是就基本功而言,并非套路呵呵。要是正直的做不好,斜的动作更不行了。
与宋书铭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与杨式小架的关系之类,基本是外人的猜测。
因为,提出这个学说的人,恐怕就根本没有见过小架的真实面目。
今天听老师说他在书店读了于志均先生《中国传统武术》,据书所述吴氏来源确与宋书铭关系紧密,虽然吴氏的前辈拜了杨露禅,但后来还跟宋学过(我老师的太太老师纪子修也包括在内)。因此吴氏在理论上与杨氏有不少区别。在此感谢jinfeng6089。
谢谢,不过更正一点:吴氏跟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的渊源更深,理论上大同小异。参见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2006年2月)。
吴式太极里有一支全佑老架,也称常式太极的,架子很低,小动作扭得很多。请教了杨式前辈,认为与当初杨式小架是很接近的。全佑老架与目前的吴式圆架风格是一样的。
吴式方架风格与这两支感觉不一样,应该与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的渊源更深。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
豫ICP备0500275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8250241088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