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495|回复: 12

请教一下为何吴式斜中寓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7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教一下为何吴式斜中寓中?其他拳却没有呢?
发表于 2006-2-17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音在2006-2-17 20:12:00的发言:
请教一下为何吴式斜中寓中?其他拳却没有呢?

吴氏的架子是三角形(最明显是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符合力学结构,比较稳固,和杨氏(弓箭型,上身正直)不同。但吴氏是从杨氏小架里出来的,最好有正(杨氏)的基础再练斜(吴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22:55: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3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必要练完扬式再学吴氏吧,当然就是想学也可以

发表于 2006-3-3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w_dq2005在2006-3-3 11:13:00的发言:

没必要练完扬式再学吴氏吧,当然就是想学也可以


这只是就基本功而言,并非套路呵呵。要是正直的做不好,斜的动作更不行了。

发表于 2006-3-20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6-3-24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ish_gwo在2006-2-17 22:54:00的发言:

吴氏的架子是三角形(最明显是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符合力学结构,比较稳固,和杨氏(弓箭型,上身正直)不同。但吴氏是从杨氏小架里出来的,最好有正(杨氏)的基础再练斜(吴氏)。


 

与宋书铭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与杨式小架的关系之类,基本是外人的猜测。

因为,提出这个学说的人,恐怕就根本没有见过小架的真实面目。

发表于 2006-3-26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宋书铭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与杨式小架的关系之类,基本是外人的猜测。

因为,提出这个学说的人,恐怕就根本没有见过小架的真实面目。

今天听老师说他在书店读了于志均先生《中国传统武术》,据书所述吴氏来源确与宋书铭关系紧密,虽然吴氏的前辈拜了杨露禅,但后来还跟宋学过(我老师的太太老师纪子修也包括在内)。因此吴氏在理论上与杨氏有不少区别。在此感谢jinfeng6089。

发表于 2006-4-3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ish_gwo在2006-2-17 22:54:00的发言:

吴氏的架子是三角形(最明显是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符合力学结构,比较稳固,和杨氏(弓箭型,上身正直)不同。但吴氏是从杨氏小架里出来的,最好有正(杨氏)的基础再练斜(吴氏)。


说的好!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22:22:09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4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huceyt在2006-4-3 22:22:00的发言:

说的好!支持!

谢谢,不过更正一点:吴氏跟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的渊源更深,理论上大同小异。参见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2006年2月)。

发表于 2006-7-2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式太极里有一支全佑老架,也称常式太极的,架子很低,小动作扭得很多。请教了杨式前辈,认为与当初杨式小架是很接近的。全佑老架与目前的吴式圆架风格是一样的。

吴式方架风格与这两支感觉不一样,应该与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的渊源更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