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635|回复: 13

[原创]《千思百问》群言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4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友人送我一本高状飞先生的新作《千思百问太极拳》,是本太极拳爱好者值得一读得好书。根据最近收到大家的短信和电话要求。特设本帖,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快练行不行?以什么速度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问1、拳术有内家拳外家拳,何谓外家?何谓内家?


我查了一点小资料,转帖过来和大家分享。


民国时期金一明论“外家拳”与“内家拳”之名!

技击之术,至今渐已昌明,无知之士,妄言家数,每有擅一技之长者,輙侃而言曰:吾内家拳也。或擅一拳之能,亦炫耀以歁人曰:吾外家拳也。
若询其何谓内家何谓外家?甚至有谓内家专于内功,外家专于外功;更有谓内家不能胜外家,又有内家以柔胜,外家以刚胜。
  是直目内家为软功,外家为硬功矣。噫 !言者 谆谆,听者齿冷,吾道不传,若长此不辩,此种光怪怪离之言论,一误再误,互相传播,贻识大方,不知伊于何底!缓(没有丝字旁)将内外之名称全并述之如下:
  庄子云:彼游于方之外者。故释子称曰方外,是为外家名义之始。故沙门弟子欲与俗人有所区别,尝称原有之家为俗家,称剃度之所曰外家,故少林派世称外家拳。至于内家二字,本指宫人之称,犹言内府内侍也,张三丰欲另树一帜,以示与少林有所区别,故自称其拳曰内家拳。
  阅此当知命名之义,并非内家专精内功,外家专精外功矣。余推求其命名之义,非朝夕,检阅历代史籍,独于技击一门,鲜有纪载,间有稗官野史,稍有著录,亦不过存十百于千一,仅见管豹之一斑耳。是以欲单扬其秘譔,更戛戛乎其难矣。

高老师的书中另有解释,书中按马岳梁的解释,太极拳原是在家里面练的,不外传、不外露叫内家拳。而其他拳可以买艺表演的等叫外家拳,这种说法感觉更贴切。

发表于 2005-10-4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内家外家本为一家。内家拳从柔入手,练至坚刚,所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也。外家拳从刚入手,练至致柔,达到无坚不摧。
发表于 2005-10-4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吴图南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以前,太极拳一直是慢练的,大家还不知道有一种快拳。可是之后太极拳界渐从慢拳转向快拳,认为越快越好,狠不能在半分钟内打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技击,才是太极拳的技击应用之学。那王宗岳的耄耋老人,快何能为又做何解释呢?这不违反了太极拳的原理?上世纪30年代吴老出版国术太极拳时也没有提到有快拳一说的。真的搞不懂。太极拳真是和人一样太神奇了。
发表于 2005-10-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聊两句:


“内家外家本为一家。内家拳从柔入手,练至坚刚,所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也。外家拳从刚入手,练至致柔,达到无坚不摧。”


此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对内家拳的那一段,是现在不少松软着练习太极拳者的心理底线。如果只把太极拳当作健身手段或者推推摸摸的玩,那么或许不少人可能达到心理上的“棉里裹铁”的满足感。但若把太极拳当作应敌或者说打架的手段,慢练或者是松着练是不可能练出来的。(个人观点)


说到半分钟打完一套拳,确实如此。但那远不是练习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快练只是为了招熟纯熟,你可想象,半分钟打完一套拳,目的也就是为了把招熟当作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半分钟打完一套拳也只是针对初级的拳手所提出的要求,故求快只是用架学习的比较初级的阶段,并不是越快越有技击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谈谈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


发表于 2005-10-5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说起来可就麻烦了。我在杨氏论坛上曾说过杨氏用架要快,在此只是解释了一下并非快架是要一味求快。


我只能说快架也是要有慢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慢了下来,实际上为的是在交手的过程中更快。其实说起来大家都懂,招再快也没有劲快,而到了一定的阶段还会有更“快”的“气”。


但是,这不能是现在大家不重视招法操练的理由。学拳上手时不去学招,直接去“玩”听劲,其结果也只能是在一起推推摸摸,所学根本上不了真正的“战场”。


说得有些太简单了,不知道我说的版主是否能够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就好。

我只能说快架也是要有慢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慢了下来,实际上为的是在交手的过程中更快。其实说起来大家都懂,招再快也没有劲快,而到了一定的阶段还会有更“快”的“气”。这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补充一点还有更快的“意”。

发表于 2005-10-30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看了,不错,但不如高先生的推手碟和拳架碟那样吸引人,主要原因是体例、编排有问题。先是对话,后是问答,再然后是拳论,中间又夹杂各种报章杂志文章,使得该书的重点内容没法突出,一般人读后难留深刻印象。斑竹若和高先生熟,跟他说一声,这书的编辑太有问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