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武禹襄传李亦畲(奢)(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郝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以后,郝又传孙禄堂。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作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 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