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杨敞,1886—1965,字季子,湖南湘潭人,精八卦掌、岳氏散手。
②向恺然1889-1957,祖籍湖南平江人,生于湘潭岳门,1906年与杜心武自费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宏文学院,学习政法,1912年回国,与王润生在长沙学官街富国矿创国技会,写《拳术》一书,上海中华书局印单行本。1913年考理家日本东京中央大学,与王润生一起练拳。1917年回国后,任湖南第一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1948年随程潜起义,任文史馆馆员。1956年任全国武术评判员。1957年编写《武术史话》。
③见“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太极正宗》第七章,大东书局1940年版
“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许禹生)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绩甫的来。……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
④杨敞的这首诗还有个注:“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即来京传习,清末已极流行,故习太极拳者盛尊杨家。迨民国十五年后,陈福生(发科)来京,人始知杨家之外尚有陈家。陈身法、手法均与杨迥异,讲缠丝劲甚精到,发劲脆快无比。惜此人木讷寡言,短于接待,故其名不彰。弟子沈家桢(维周)对于师说多所发明,将来或能发扬光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果然由沈家桢最后完成了《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