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武派,走向世界
记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双金牌获得者武派传人丁新民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快速崛起,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加速走向世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10月15至10月20日在中国郑州举办了首界世界传统武术节。全世界共有62个国家派出了上百支队伍参加了比赛,作为东道主,中国武术协会和各省市也派出了26支队伍参加了比赛。其声势之大,其规模之浩,仅次于奥运会。各国武林高手云集,名门大派异彩纷呈。中央电视台和世界各国媒体对开幕式和比赛进行了转播和报道。
以“文人太极”著称的武派太极拳在与其它各门派和世界各国的选手同场竞技中充分展示了“文有太极安天下”的深厚武学底蕴。当代武派太极拳宗师吴文翰先生的得意弟子丁新民先生与国内各派传人、弟子,以及各国顶尖高手同场较技。他以精湛的功夫,儒雅俊秀的风范,技压群雄,战胜国内外各门派选手,以拳械两项全场最高分获得了两枚金牌,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了武派太极“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派太极拳,是由清末儒生,“中宪大夫,兵部郎中”武禹襄创建。优秀的传人中也大多数是为官之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故又称“文人太极”。是“陈、杨、武、吴、孙”五大太极门派中,理论最完备、体系最完整的一派。由武禹襄、武澄清、武汝清及传人李亦畬等的拳著,特别是“老三本”,被太极拳界共认为最早的拳学理论。
丁先生自幼随“少林五祖”传人的舅父王殿荣习武,多次荣获省市冠军,至今练功不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和身态。凝练的理论,精准的功法,常常在不经意中让武林同道叹服。此次参赛的“武派太极拳老架”和“武派太极剑”由武派太极宗师吴文翰先生亲传,并得益于沙国政、温敬铭、刘梦东、傅钟文、陈小旺、郭振亚、杨继书等武术界名家的指教,基础扎实,功力深厚。丁新民先生本人担任石家庄卫生学校党委书记,系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石家庄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哲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等职务。理论研究论文、书法作品、报告文学作品,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文武兼修、德法并举,是武术界公认的“文人”。慧于中必然秀于外,他在此次比赛中出类拔萃,技压群雄决非偶然。
长期以来,由于错误的教授和宣传,人们大多都以为太极拳是软拳、慢拳。但是在比赛现场看了丁新民先生的武派太极拳老架演练后,这种错误看法立即烟消云散。丁先生的武术基本功扎实,对太极拳的理解深刻。并且极其重视技击,因而打出拳来,刚柔相济,快慢相宜,以深厚的功力展现了武派太极古老的传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场的一位观众这样描述当时感受:“看丁先生打拳,就像忽然看到了一件刚出土的名贵青铜器,风格明快,质地古朴,上面还有刚出土的斑斑铜锈。”
辩证法认为“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就在于他的特殊性”,太极拳区别于体操、舞蹈,就在于太极拳不仅仅赏心悦目养生健身,而且还是高超的技击术。这一点在看丁先生打拳时感受尤为强烈。丁先生在打“白鹤晾翅”时擒拿截打,推托领带,折叠流畅,柔中含刚;在“践步打锤”时一跃而起,丈余距离瞬忽而至,撩打钻翻,劈挂提拦,体现了“先惊后打”的高超技法;“玉龙入水”时,身若游龙,甚至可以看到身体在高难度的转折时还在加速游行。每招每式都展现出高度的技击实用性,同时也给人以式正招圆、吞含自然的美感。
参加这样的比赛,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同场竞赛的,不仅有陈式太极传人陈小兴、陈正雷,孙式太极传人孙永田等国内名家,更有世界各国的顶尖高手。而且比赛场地使用的是新地毯,没有经过摩合,做平衡和旋转动作时难度大,恰恰丁先生的拳和器械中,像“舒身按掌”、“风摆荷叶”等式子中有许多高难度的平衡和旋转动作,但丁先生功力深厚,这些难度动作在比赛中都圆满完成。
五十年代国家体委为了增强全民族体质创编了简化太极拳,这对于太极拳的普及功不可没,但是由于传统太极拳真正传人太少,即传拳又明理的高师更是凤毛麟角,社会上很少能见到真正的太极拳功法,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太极拳只是简化太极拳。看过丁先生比赛的人都能体会到“武派太极拳老架” 是真正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每招每式的规范很严格,要求极高,内涵也极其丰富,拳法上称“枯枝干梅、一式三招”。事实上丁先生每式的变化不止三招,比如“懒扎衣”一式,就展示了先截、后惊、再打的功法,还包含了太极拳推手中的“棚、履、挤、按”的“四正”劲力变化,又暗含了“采、趔、肘、靠”“四隅”的技法内容。从入场到收式,丁先生充分展示了:“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形如搏兔之鹰,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的拳学大理。丁先生在千钧一发的紧张比赛中出色的展现了这些深刻内涵,使人看到了真正的传统武术。
丁新民先出生于武术世家,一生嗜武。此次比赛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吴文翰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在于他对武术穷毕生精力的追求。丁新民先生作为一个有七千余名师生的学校的党委书记,平时工作千头万绪,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每天清晨都准时出现在练武场上。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尽量多练一会,多教徒弟一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丁新民先生不仅仅是一个热爱武术的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把武术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把武术当作塑造人生的手段。无论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他始终保持着:“功夫天天练”的原则,他说:“练功就是修心,心是不能有空白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外人知道”。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常说“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他对自己是这样,对徒弟同仁也是这样。他没有武术界的藏掖的陋习,总是把最直接的方法、技法教于学生,他说:“武学要从我光大,而不因我而萎缩,否则愧对武学前贤”。 丁先生博学多才得益于他的精书博藏,除了他专业的哲学理论外,他的武术书刊的藏书也颇为惊人。他不仅读前人的经典,就连一些近代人为名而做的书也要读一读。他常告诫弟子:“武学文化奥深博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有泥中捡珠,沙中淘金的精神,择其精要而习之,就会开卷有益”。
丁新民先生这次比赛的成功不仅扩大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令世界各国人民赞叹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更极大的鼓舞了全世界习练和喜爱武派太极拳的人们。武派太极拳自武禹襄创拳以来,一直在官、儒中传播,虽然因此较好保持了原貌,但是传播范围小。至到一百多年前,才由“虎头太保,天下第一高手”之称武派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郝为真传播出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拳种。此次丁先生的卓越表现除引起了武术界的赞叹之外,更应该引起武术界的深思,太极拳应该怎么传承?太极拳的传承形态应该是什么?太极拳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什么?
我深信丁新民先生展现的武派太极拳,将会引领中华武学太极文化的新潮流。也深信,太极拳这一古老而优秀的历史文化载体,将引起一次新的传播推广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