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太极散手切入的方式
俗话讲“先下手为强”,这句话表明先动手有利于打击对方。但太极散手讲究后发制人,这似乎与常理相悖,实际上太极散手要求的是后发先至。
太极散手采取“后发制人”的方式与人较量。古谱讲:“求势争来脉。”要取得有利的形势,须先知道对方的意图,待其先出手暴露意图时,我再“有 的放矢”,这样做,虽然我后动手,却取得了主动权。因此,太极散手求势之道,始于双方在“打击射程”之外的对峙,进入比拼之前我已全神贯注,以静待动,沉 着应战。此时我全身内气运转,含机待发,身形架势根据对方动作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等待对方向我进攻。对方上步进身,不管其速度多快都有个时间差。当对方脚 要落步时,我已判断准确,计算好量;对方脚刚挨地,我已步随身进,踩到我顺彼背的位置;对方站定出招,我已格闪进身使其打空,趁机运用恰当的招式将彼发 出。如果对方能化解我的还击,双方则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只有敢于把对手放进来近身较量,太极推手才有用武之地。
二、太极散手的近身实战
1.太极运劲的方式
太极拳将千变万化的招式归纳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及阴阳变化之术,再将这些内容融 入到太极“∞”运行方式中。只有懂劲法,知阴阳之理,虚实变化得当,过招时才能运用自如。为了便于说明太极劲法的相生相克,特将四正推手的关系抽象为: 掤生捋、捋生按、按生挤、挤生 掤, 掤克按、捋克 掤、挤克捋、按克挤。用劲法赢人,可无招胜有招,实为劲中含招。太极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每一式都需全身各部的运行及配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相互 依托,整体为用。形随劲动,而不是用力出形,这是太极运劲与直接用外力的不同之处。
太极拳的神韵在于内功,内功源于内劲的运用,内劲依靠内气通过太极运行方式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
太极不是定向转动,身体随着“∞”路线往复运动中螺旋转动变换方向,左右螺旋的螺旋劲都是向身后侧转、向下旋。“折叠”绕回前时,螺旋劲向上 进。这种太极劲受到外力时,在身臂配合下可左右逢源,将来力带向对我用力一侧之外,客观上有助于我螺旋劲脚碾转于地,加强了脚底生根,使身体稳定。返回前 时,如千斤顶,劲源源不断将对方推仰,使其足根拔起。另外,太极“∞”往复运行方式产生的来回劲,可迅速、灵活地变化运转方向,在近身纠缠中可顺对手用力 方向随时将他放出。
太极散手以防、化为先,化中能打,变劲极快,除了需要运劲连贯外,还必须虚实转换灵活,因此既不允许两腿平均用力支承身体的“双重”出现,又 要避免采用虚实分家、棱角分明的弓箭步,要求屈膝圆裆、松腰落胯,实腿不可全然站煞,虚腿不可完全没劲,全身要能够松、整、圆、活地运动。
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打拳套路娴熟,也掌握了各式的攻防含义,但实战应用时就不灵验,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太极招法与全身运劲的方式联系起来,当打拳与运劲脱节,肢体各自为阵用力出招换式动作中断时,往往使对方有隙可乘。
太极拳的行步是“∞”运劲方式的延伸,须上下相随,手、眼、身法、步相合。对方身正力整对抗时,我进不去身,须先化开对方攻击后再向前伸出虚 步试探,如可进再随重心移动前腿由虚变实,全身在连绵劲作用下,针对彼力情况变化进身的速度。这种方法运的是长劲,发到对方身上可随意念放远,具有穿透 力。如果进身被挡需化,我仍以太极运行方式回旋有余地。如果对抗时看到机会,不运劲就一步到位、抢手就打,这样做用的是身体的局部力,一旦打空往往会成为 被打的靶子。这如同电钻要在动力源的旋转及推进中才能打孔,停顿状态则无切削功能。
太极散手配合身法,以弧形上步取势。若得机,抢步直进,劲到即发。若对方败退,我可连续上步,连绊带别,身手相加,不给对方调整的机会,直至取胜。
“有进就有退”,如果对方吃上我实处用力推搡,我坚持不顶的原则,精神放松,身体不紧张,前面 掤住来力,保持全身内劲运行柔韧的整架不散,对方就无法推实,就不能把我发出。我借彼推力,后腿弧形退步转身让空对方直力,并趁机打横劲使彼失稳。这样以 逸待劳,消耗了对方体力,待对方长时间连续用力攻击能力减弱时,我再适时反击。
2.太极的发劲
只有掌握了运劲的方法,能够运劲,才有劲可发,否则发劲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与对方肢体接触中,“用意不用力”,只有这样才容易感觉到对 方力的变化,这是太极“听力”灵敏的原因。当对方右拳打来,我以右腕侧接彼力,在彼前臂上顺其力滚动产生摩擦力,使双方接触部位相“黏”,我前节 掤住来力,后节松开,把感应到的彼力和我身体运行连通起来,他有来龙,我有去脉,平时盘架练就的“意不断、劲不断”的功夫有了用场,使身形、步法随彼力进 退不丢不顶。“从人则活,随己则滞”,用力会造成肌体紧张,内气运行受阻,运转呆滞,不对彼用力则身形灵活。太极不用力不是没劲儿。彼用力时,我相对用劲 调整自身中正,保证稳定运行。我不用力,体力消耗小,耐力强,运劲快。我重心沿“∽”轨迹运行移向左侧,随着吸气以身臂化开来力,收拢身形,内气聚至中丹 田完成蓄劲,取得机势后,随着呼气内气沉至下丹田,腰胯带动左腿向左后抖转骤停,产生的转动惯量使身劲沿“∽”弧的切线方向从左向右放出,形成身向后坐、 劲向前发的对开的二争力,使我身向左后转与右臂掌向右旋拧成一股整劲,在加速度作用下动量倍增,产生强大的爆发力经右掌发出,直贯着力点。太极柔化走圆, 刚发出直,发时出断劲,须劲断意不断,为“补手”或连接下一动作准备。只有在彼成背势时发劲,我才无忧患。没有把握不发,一发必中。太极“曲中求直,蓄而 后发”的原理,类似子弹被击发后,炸药产生的能量使弹头沿着枪膛的来复线旋转运行后从枪口直线射出,子弹在螺旋的弹道中前进受到挤压,能量受阻而积蓄增 大,突然释放会产生很强的杀伤力。子弹的杀伤力是机械的功能,是固定的,而太极劲是随意变化的。
在太极散手中,内功与拳法是紧密一体的。没有熟练的招法,就无法格斗;没有内劲为“后盾”,拳法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太极拳行气运劲所到的身体部位,强度和抗击打能力可得到提高。但太极拳顺其自然,避实就虚,不与对手顶力、硬碰硬,发劲是作用在对手失重部位或薄弱环节,所以顺畅,势如破竹。太极散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可有丝毫犹豫,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反被人制。
太极散手落实于打,有机会就出手。对方用力打来,我用螺旋劲可轻易将其力从切线方向化开,并从接触部位钻入,以螺旋劲打向目标。不招不架就一下,“化”与“发”仅在一吸一呼之间完成,这是太极散手克敌制胜的精髓。
3.太极运劲方式在散手实战中的作用
太极化劲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用一张有韧性的炕席沿两根立柱做“∽”缠绕,我在中间向左前拽,席子往左立轴输送,作用力使右侧的席尾沿右立柱向右后转。这一过程体现了太极拳的“进中有退”、“退就是进”的道理。
这种运行方式可用于太极散手的近身格斗。对方用双掌向我胸部“虎扑”,我已站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侧身步,右前臂到胸前格挡。彼右掌按我右 腕背部、左掌按我右肘向我发力,企图将我右臂贴身一齐放出;我用 掤劲接住来力,并不与之顶抗,仅黏住来力,肩及后部各关节松开,运行的内劲使身臂具有柔韧性和弹性劲,起到缓冲作用。此刻,我右腿用劲碾地,身体率先沿 “∽”向左前方移,使身左侧向前转时将右侧让出空当,使彼推向我支撑身体脊椎中心线的矢向力,经我松柔的右臂向右转发生偏离,这时我身体似立轴转进而右臂 被彼推向身后,我右掌在内旋中缠住他右腕,在与彼相向运动中不发生对顶,进中有退,实现了动平衡,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1)我右臂感觉到对方双掌已推空、身体前倾失重时,右掌捋彼右腕使其身向后仆出。此时,我虽然不能决定对手如何给力,但是可以通过接触部位 “听力”知道他的动态,并根据他的来力调整自己的劲路,“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当他全身力发出时,我用整劲 掤住着力部位,随其力的方向转身,轻易就能将他放出。这就是太极的“力从人借,劲从己发”。把对方引进落空,导致他失重,就能“四两拨千斤”。
(2)若对方“虎扑”打空后迅速回撤,我双掌仍“黏”着他右臂“随屈就伸”。由于他发力后身成定架,动一处可牵扯全身。此刻我“出奇在转关”,拧身抖转,由捋变按,双掌将全身整劲贯向彼右侧身臂,彼必然翻倒。 吉林武术学校sipingwushu.soxsok.com/吉林武术培训
(3)若对方“虎扑”打空,已松身后退。我左螺旋转身,左掌变为内旋托彼肘,右掌变成外旋缠紧彼右腕,“固住梢端”,顺水推舟,加速送彼回 返,彼身直接进退会产生晃动使足跟不稳。我身体沿着“∽”轨迹向前移,运行中身旋转劲将彼臂身拧成一体,此刻,我左掌按击他右肘前臂外侧,其右大臂向后 斜,使其身蓦然后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