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043|回复: 9

[讨论]有关吴式太极的问题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22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个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现在在上大学,正在做我的论文,是有关吴式太极拳练习中出现了“吴式动作,杨式练法”这一现象,我就是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我知道这里都是高人,大家可否能给我些意见,和我一起探讨,或是给我发邮件,我的邮箱是zhanghong1888@sina.com非常感谢大家!
发表于 2004-3-22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仔细讲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3-23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有人能够关注我发的帖子,我的意思是说,每派拳种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有相当的吴式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我上面所说的现象,就是说虽然练的是吴式拳的动作,但风格和动作特点却趋向于杨式拳,例如说,吴式拳的身法是斜中俞正,但在练习中却没有表现出来,大部分人是上身直立。我并没有说批评任何人,只是对这一现象有点想法,我现在在北京体育大学上学,正在做我的论文,就想对此问题具体的分析研究,能够找出一些训练方法来尽量减少此现象的发生,给吴式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04-3-23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您指出的正是现在一般吴式太极拳练习者
因为道听途说或听信某些权威的论述
进入的认识误区
以您的专业知识可否
对“斜中寓正”的身法
做一系统(定性/定量)分析

谢谢

发表于 2004-3-23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爱好太极拳2004/03/23 10:41am 发表的内容:
很高兴有人能够关注我发的帖子,我的意思是说,每派拳种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有相当的吴式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我上面所说的现象,就是说虽然练的是吴式拳的动作,但风格和动作特 ...

关于楼主的问题,我不辞浅陋,想说点自己的看法。首先,吴式也有很多支脉,大家未必完全相同,它体现了前辈在不同时期对于拳术的理解。拳术练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要经历很多的阶段,不能说有绝对的错与对,只能是一个阶段说一个阶段的话;其次,吴式来源于杨式,不能把两家割裂开来看。关于太极拳的原则性要求,这两家是一致的,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各家都是一致的。至于套路演练的表现形式与风格有不同,也是基于前辈对太极拳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再下来,武术的手眼身步是密切配合的。比如吴式太极拳身法的斜中寓正(不过窃以为吴式拳里面并不是只有斜中正这一种身法,所以如果说吴式拳里面的身法正了就不对,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这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内容仅对套路运动员的教学作讨论),就是与川字步行密切结合的。如果用杨式的步型和步法,勉强用斜的身法,就做不到斜中正。其实不只是步型步法,还有手型手法,都要与身法密切结合,全身协调一致。最后想说一点,如果是从武术套路教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明确,武术教学是从直观教学入手,学生是从模仿动作开始,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示范对于最初形成学生对拳术的正确理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至于纠正演练风格的偏差,可以采用对比示范、重复单操、讲解技击应用、强化定式站桩等手段辅助。
 楼主| 发表于 2004-3-23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給我的意見。我還是個學生,可能理解的並不是很深刻,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我所理解的斜中寓正,就摟膝拗步為例,基本步伐是弓步,吳式所特有的川字步,兩腳腳尖均朝前,所謂“斜”就是從頭頂到后腳的腳跟是一條斜綫,“正”就是鼻尖,膝蓋和前腳腳尖唯一垂直縣,同時兩閒和兩跨要保持平衡,並且要正。還有我要補充説明的是,我所要研究的吳式拳是以吳式競賽套路45式為研究對象的。我並不是否認吳式是從楊式演變而來,但它現在畢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就應該有別於楊式。如果人們練習時還是保持著楊式的風格特點,就不會有現在這麽多種流派的太極拳同時蓬勃發展,那追究根源,陳式將成爲現在唯一的太極拳拳種了。我理解的很膚淺,希望各位老師能給與我一些指點。
 楼主| 发表于 2004-3-24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希望各位能否给我提供一些具体的文字信息和图片,这将对我非常有帮助。还要再说一下,我所要研究的对象不是传统的,而是竞赛套路45式,谢谢!
发表于 2004-3-25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开套路编排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者的意图是结合南方北方不同传递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两种风格,在套路中分别加以表现。如“搂膝拗步”、“云手”都是用的南派风格,而“倒撵猴”、“搬拦锤”就采用的是北派风格。因此,要研究竞赛套路,应至少对传统套路做相应的了解,对前辈的拳架有一定的研究。如想了解这两种风格的吴式太极拳的规范,可以参看前辈的著作,例如可以读读杨禹廷先生和马岳良先生的著作。另外,太极拳的风格中,很重要的是味道,不能简单认为是长拳动作组合的慢练柔练。就用李秉慈先生归纳的十六个字来看(姑且不去讨论这是否完全涵盖了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也不要讨论李先生是否真能代表吴式太极拳这个问题),“清静柔化,紧凑舒伸”或这八个字通常更容易被练习者忽视。抛开味道追求动作的尺度、角度、位置,一千个人练习太极拳用同一种被“量化”了的动作规范来要求,充其量不过是体操而已。
发表于 2004-3-26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竞赛来看 不好说 从功夫来看 符合权理的就是对的 我不知道邪中于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的。
发表于 2004-3-26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主张外形的认识出发提出来的 就是不懂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