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608|回复: 13

转贴(占住中定,往开里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22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占住中定,往开里打”一诀,是在杨禄蝉告老还乡时,吴全佑一路护送,依依不舍,禄蝉先生曰:送君千里,总须一别,我该教的已教你了,你的孝心我知道啦!你这样跟着,无非是还想得点什么,就送你一句---“占住中定,往开里打!”此话为禄蝉先师的心传!对吴家太极拳的形成影响极大!试浅释之:
中定为向心力,往开里打为离心力,而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极度平衡就如宇宙天体的动态平衡一样,在拳术为我人孜孜以求的“中定劲”!中定劲为杨吴两家的要点和练功方向!是根本,是正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始终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的总体设想!是解放自己,是释放自己,这样就超越了一般主动“打”的定向思维模式,符合张三丰少林翻太极,变主动进攻为积极防守的总体思路,与王宗岳的拳论精义一脉相承!吴全佑法无为,驾一御万才形成了“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守静而不妄动”的吴家太极风格,是捷径!是空间消融时间的妙品,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观,是舍远就近的经济原则,是偶然走向必然,必然走向自然的通道,是体用不二的究竟语!吴耀宗先生说:“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并不特别强调一味的舍己从人。常人肯定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甚至认为吴先生说错了!我想往往是本身功夫未到,执着一端,死与句下,已积非成是,何足道哉!
-=-=-=-=-=>
 楼主| 发表于 2003-2-22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源易先生主帖,谢谢源易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3-3-10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yy先生述及多个当代科学概念,值得在这里向不大明白的网友论述一下,希望yy先生不会介意。

二次大战之后,横向科学发展勃,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国内称为老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学(国内称为新三论),以及浑沌学说等。这些学说与经典科学(尤其是牛顿机械科学观)很不相同,这些当代科学学说的特点,是都与哲学的概括及辨证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本质上说,「太极思维」是自然规律的概括,如用西方的哲学观,「太极思维」也可归入辨证思维的一种。如果「太极思维」与「牛顿机械科学观」是不大咬弦的话,「太极思维」与这些当代科学学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yy先生所说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观」,是引用「系统科学」。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有机耦合,产生整体相干效应,使各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促进,从而产生新的质、新的结构,这新结构的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各自功能的独立相加。「八门五步」的非线性螺旋开合,正是整合全体为一个有机系统的手段,以整体之动胜人肢体局部相加之动,用非线性系统观比较容易解释,用今天仍然是知识主流的线性「牛顿机械科学观」解释,有一定的困难。可惜非线性系统论也复杂得很,不容易明白。

yy先生所说的「偶然走向必然」,是引用「浑沌学说」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浑沌」「奇异吸引子」的研究指出,吸引子运动轨迹的发展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但在偶然发展的同时,轨迹又总发展成一个必然的蝴蝶图形。自然的发展,其实是依循这种偶然与必然相合的规律。太极拳的「十三势」,也是依循这种偶然与必然相合的生生不息之势。怎样的偶然也可以套入必然,吴耀宗先生说的「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大概是他怎样打,都可以套入我自然而然运行的「十三总势」,因为我运行的是不停的自然之势,他愈打愈背而我愈打愈顺,既是舍己从人,也是我自运行,自然而然便我顺而人背。

杨禄禅先生所说的「占住中定,往开里打」,用现代语言是「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平衡」,用「太极思维」的语言是「阴阳一体」及「阴阳相济」。不要把「中定」之「中」,与「往开里打」所「开」的「外围」相分离,「中」与「外围」是「阴阳一体」,「往开里打」是围绕「中定」而作的「开」,即「往开里打」的同时「往中里定」。「开」与「定」是「阴阳相济」,体就是用,用就是体,「八门五步十三势」是「开」与「定」的相济手段。

以上论述yy先生的概念,拋砖引玉,希望yy先生不要见怪,也希望各位网友能各舒己见,踊跃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03-3-11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是伍金先生妙文,可谓先得我心,是对源易先生"占住中定,往开里打"一文内容,作了贴切的注释,希望大家能细细品味.
发表于 2003-3-12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品位。
 楼主| 发表于 2003-5-28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98岁老人江长风先生推手时的中定劲
发表于 2003-5-30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的“五字诀”  马岳梁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穿”,不能有断续。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衔接,所谓“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拳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指传统的老架太极拳)大约应控制在25-3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功夫则进步快矣。
  恒,也有双重(chong)的含义。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个人体质和时间,制定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和运动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发表于 2003-6-17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楊露嬋告老回鄉,吳存佑尾隨不捨。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起,總之你記著:『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謂圈內,即盤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盤骨發力範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來化解人家來勢的,它也可以發力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盤骨。古老的說法是腰胯,這只是籠統的講法,實則只指盤骨。所以練太極拳者,而用腰肢發力,已經不對。

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盤骨,而太極拳正就是用盤骨來打你,這個部位,在太極拳中叫作「大拳頭」,反而手掌握成的拳頭,僅「小拳頭」而已,從來不加重視。一個嬌滴滴女流,只要懂得開胯,以盤骨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來發力,帶動通身骨骼出擊,那麼纖纖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盤骨的發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對手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也所以太極拳千年以來都是秘拳,也所以失傳了的太極宗派,都要找一種力量來附會一番,例如附會氣功、氣勁之類……

成人的盤骨,尤其是男人,已經硬化,其構合縫隙間的軟骨,也已鈣化,連成一起,所以成年後才學太極,不易開胯。兩年而能開胯者,已經算快。學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還同時要學脊骨的「節節用力,節節貫通」。換言之,太極拳是由盤骨帶動脊骨,再帶動四肢筋骨發勁的。

當年楊露嬋帶同兩個兒子入神技營任總教習,各路英雄當然循例請他先來個表演,他用了近半小時耍了一百零八式,慢條斯理的,看得各路英雄一頭霧水,雖然耍完之後人人掌聲雷動,但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暗道:「唔係下話你……總教習。」

太極耍得這樣慢,有理由的,就是要學懂和練習「節節用力」,身上每根骨頭都要能做到節節推進,而過程中半點肌肉的力量也不用。如果耍得不夠慢,便無法體會每節脊骨、每節手骨如何活動,而且太快的話,練習者對姿勢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對錯沒有那麼自覺,夠慢的話,會知道自己的姿勢有沒有不妥。姿勢對,筋骨便順,才能運用每一節骨;姿勢錯,筋骨不順,便不能逐塊骨頭控制。不過,太極高手也兼練快架,這在以前是關上門才練的了。

上期說太極是種「筋骨拳」,便是如此意思。你大可叫它作「白骨陰陽拳」,除了聽起來邪邪地不好聽之外,理論上並無不對。

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不同於一切其他武術之處。其他武術,都以肌肉發力,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練跆拳道者,腿肌發達,無一例外。即使我很尊重的詠春拳,練之有恆,一樣會在腋下和前臂出現結實的肌肉,皆因詠春雖不用「死力」,仍極著重「?底力」故也。詠春拳也有「三節骨發力」和「七節骨發力」的講法,其中七節骨發力便要用上脊椎力,但詠春對脊椎的運用,遠不及太極精微。

循上所言,練太極拳者,沒可能練出肌肉,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也因此,太極高手是最沒有「樣子」給你辨認的,而太極古籍中常提到的「用意不用力」,令人費解,如果我說「用骨不用肉」,可能令人更加明白。用骨,就如瑜珈之不用隨意肌,要用意來控制和練習,是以太極拳重視「意」,因為這種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細緻地控制骨骼。

楊露嬋入神技營正式任總教習之前,要竭見皇上,皇帝批準,方可就職。當時的皇帝是誰,我已忘記,但據說他已年老,身體癡肥,而且已不能行動,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他是誰。

當時人們叫楊露嬋在皇帝面前表演,他就上前用手搭著皇帝的手,皇帝居然起立,而且自己走了三步。這皇帝自然明白楊是高手,深表敬佩,正式任命他為神技營的總教習。上面的說出來,聽者不以為意,以為只是楊露嬋以力相扶,或者以為只是傳聞,並不可信。

其實這是太極拳的高功力竟界,也是太極拳之能令對手失重心的原因,所以這個故事一說出來,我們便知道它一定是真的,因為這種情況,確是太極拳所能做到者。楊露嬋其實是以自己久經鍛練的骨架,黐搭著皇帝的骨骼,通過自己骨架的活動,令胖皇帝的骨架活動。說楊所施的是神技,是因為他竟能這麼準確地控制人家的骨架,而且做出了ACTIVE的操縱。我以為,今天已無高手可以達此竟界。

一般高手,在打架時也在做同類的事,但用力PASSIVE得多,往往是借人的力來改變該人的骨架形態弄至他失卻重心。骨格一搭上敵人,敵人骨架即受控制,便是太極拳令對手跌得暈陀陀的原因。

有一種表演,是一排人手搭著肩相連在一起,然後一個太極拳手一掌打去第一人,結果人人無事,只有排尾的一個向後飛跌十餘呎。常人又以為是氣功作怪,其實是骨頭作怪。太極刀、太極劍和太極槍之所以厲害,也只是因為使用者的骨頭,那張刀或那柄劍,都只是「傳媒」,是「導體」,是太極劍客與敵手骨骼相接的一道橋梁。只要兩人的骨架相接,太極拳手便能破壞對方的骨架平衡,如果對手用的力大,平衡愈易被破壞。在太極拳手的腰胯暗地裡一收一放,一緊一鬆之間,對手便即「領o野」。只要對方跌得狼狽,你怎樣劈死他已不算甚麼學問了。

能夠輕描淡寫破壞對方平衡者,已是太極高手。但像楊露嬋那樣,反過來令皇帝「得以平衡」,把破壞力扭過來變為建設力,就真是很深很深的功夫了。

由於真正的太極拳要求拳手,對周身每節骨頭都能號令,所以無論對方碰到他身上任何部位,他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反擊。而且,這種反擊快如閃電,出於自然反應,是之謂「全身是手手非手」。各位,有沒有一種拳法,要求拳手用尾龍骨打人的呢?或者用心口打人的呢?或者用脊骨打人的呢?脊骨在任何他種拳法中,都是力加保護的項目,但太極拳則要求習者在別人打其脊骨時,直接就用脊骨反擊,而這種反擊,還包含精微的旋轉力,把打來的力量,以旋轉的形式,反送給擊者。因此,世上也只有一種拳法,是歡迎對手打到自己的身體上的,最好是拳拳到肉,不要落空。習太極拳者常言所謂「捨己從人」,是以做到了「全身是手手非手」為依歸的。如果連全身是手手非手是甚麼也未知道,就去捨己從人,便等於任人宰割,給人打得變泥巴了。而我所見到的,就是無數根本不知筋骨運用的太極練習者,闊論高談捨己從人,真是替他們擔心。PASCAL LAU遇到的高手,只不過是芸芸中的一個而已。

關於速度,常人會以為像李小龍那樣,就是疾似奔雷了。但在真正的太極高手眼中,李小龍只是自己以為自己很快。太極拳一點也不怕手腳快的人,原因有二,一是這些人用的只是肌肉的力量,其力並不綿長,很易化解。第二,是任他們身體多快,要COVER的DISTANCES都很長,至少一兩尺。但太極高手要COVER的DISTANCES則極短,只不過是脊骨那麼轉一小轉,盤骨那麼一收束而已,這些在體內骨節間的細微動作,一定快過世上最快的腳、最快的拳,而且快很多很多。

當然,太極拳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搏擊技術,它也是有其極限的,雖然我還未找到另一種比太極更快,破壞力更大的拳術,但你一鎗射向楊露嬋,他還是要乖乖中彈身亡的。太極拳雖能化解來勢,以四兩之力,撥動千斤,但你開部MINI撞過去,太極高手還是要給撞得頭破血流。你放一個小炸彈在太極高手身旁引爆,他也是無得化解,只能化為灰燼的。

我以上所講的,大家不會在書籍中看到,一方面著書的「大師」大都不懂,另方面真懂的也不會說出來,因為這些都是門派之秘。我寫出來,不是要揭人之秘,只是覺得再不寫的話,太極拳便在屈辱中失傳,我很想大家能夠真正明白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去到哪個地步,從而反思一下今天的一切一切,不過想咁而已。況且,我就算講了出來,讀者也不可能知道盤骨要怎麼動,每節骨頭又要怎麼轉。

我不屬於任何派別,也不能運用上面我所講的筋骨學問,所以大家不必向我挑戰,以印證太極。我只是知道這些。就說出來而已,也希望有天大家要學太極,或大家的子女要學太極時,可憑上述而善擇老師。把秘密說出來,你也不可能照做得到,這是太極拳寶貴之處。凡是寶貴的東西,都很難學,很難有成,但又很易失傳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6-19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马岳梁先生讲,杨禄禅当时扶着不会走路的人是亲王,而不是这里说的是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开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