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025年,是陈微明先生创办致柔拳社的一百周年,也是太极拳正式传入上海的一百周年,这是值得中国武术界纪念的日子。
1925年农历四月初一,陈微明先生在上海创立了致柔拳社。这座武术拳社,恰似一座文明的桥梁,使太极拳从古老的京都跨入了世界繁华的大都市,推动了太极拳从祖国的北方走向南方,然后传播世界。今天,当我们在太极起承转合的动作中追寻历史余韵时,我们情不自禁地怀念陈微明先生,这位被武林公认"好好先生"的文人雅士,究竟以怎样的魅力与智慧,让太极文化流淌进城市的血脉?
一、从文士到武士:陈微明的华丽转身
1917年的北京城,一位身着长衫的湖北举子叩开了武术界的大门。这位清末最后一科举人,他本应在翰林院书写经史子集,却在知天命之年,尝试了形意拳的"三体式"之后,又毅然推开杨健侯家宅院的大门,陈微明未曾想到他这次拜师将改写太极拳的版图。他终于在杨家的拳架中触摸到太极真谛。八年磨一剑,他既得杨健侯亲传"太极八法",更在杨澄甫大含细入的推手中参透阴阳相生巧妙之理。
1925年,陈微明以文士的敏锐捕捉到了时代脉搏,即强种强国、强健国民体魄的社会需求,他便将太极精髓融入笔墨,出版了经典著作《太极拳术》。这本陈微明亲手记录整理的杨澄甫太极拳术,由郑孝胥题写书名,关炯、孙绍濂等名流作序的著作,不仅定格了杨澄甫早期拳术的英姿,更以"专气致柔"的国学意境,改变了武术粗野的形象,重塑了武术的文化品格。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恰能成为都市人摆脱东亚病夫之耻的精神港湾,这一种强健身心的正能量至今仍在沪上涟漪扩散。
二、创立致柔拳社:展示文武交融的武林新境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的智慧被陈微明镌刻在拳社匾额上,也镌刻进了武术史。1925年,福煦路民厚里的太极开班仪式,标志着中国武术传播范式的转折。这里没有江湖门派森严的等级,只有"一年制""三年制"的现代学制;没有秘而不传的拳谱,只有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讲义》。陈微明又将深奥的太极拆解为"十要"心法,让"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要诀通俗易懂,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大大方便了太极拳的教学推广。
致柔拳社“广事授徒,大有孔门之盛况”,从而缔造成了“太极拳之黄金吋代”。斯其时也,报载:“学者必太极拳者是学;教者必太极拳者是教,浸浸乎盛者。”上海的这股太极拳热还辐射到外地,连苏州、广州也都开设了致柔拳社的分社。
1931年,致柔拳社成立六周年庆典,孙禄堂在致贺辟吋感慨地说:“四十年前习太极拳者尚少。自陈微明南来,乃大盛于南方。“1994年,赵朴初先生也曾撰文回忆:“距今六七十年前,国人知太极拳者不多。自陈微明先生设致柔拳社于上海,亲自教授,首先著书……于是太极拳术始渐及于全国。”
三、太极拳南渐:从十里洋场走向五洲四海
1931年致柔拳社六周年庆典时,"南拳北腿自此合流"的贺词,道破了太极南传的深层意义。陈微明受邀南下羊城,也曾面对广州警察局教练的挑战,他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绝技自卫化解,使太极拳在南方牢牢扎下根来。这场比武被《申报》以"太极神威惊南粤"为题报道,成为武术史的经典瞬间。
1946年6月,年届古稀的陈微明乘机赴台,岂料在欢迎会上竟有一位五大三粗、膂力过人的当地武士上台要与他比武。交手之下,竟被陈先生一引一拨,发出七八步之外,从此,太极拳开始就在宝岛馨播。1948年8月,陈诒先在《民强报》“台湾人练太极拳”一文中说:“微明于民十四年在沪创设致柔拳社,为南方提倡太极拳之最早者,二十余年来,从之学太极拳者极众……。民二十一年,李宗仁、白崇禧两将军特请其至广西教拳,广西人知有太极拳,自微明提倡始。今又与台湾人以太极拳之新印象,不可不一记”。后来他的弟子梁劲予等人又将太极种子撒向香港及大洋彼岸。
四、文武之道:太极文化的现代转型
陈微明对太极的革新绝非简单招式改良,而是将国学智慧注入武术肌理。他将《周易》的阴阳辩证融入"十三势",用"气沉丹田"呼应道家的内丹修炼。这种文化赋值让太极超越拳脚之争,升华为修身养性的载体。正如他弟子回忆:"先生授课必先讲《论语》,再教云手。"
在全民健身的当下,上海的公园、社区到处可以见到耄耋老人和年轻学子练习太极拳的身影,人们发现这位文武双馨的太极大师当年播撒的太极基因,已在上海绽放出新枝绿叶,这正是陈微明当年致柔拳社"以武载道"理念的现代回响。
五、流动的太极,永恒的精神
陈微明以宽大的胸怀推荐、促成孙禄堂、杨澄甫等不少名家南下授拳,并以成人之美的胸怀提携傅钟文等年轻人,在沪上营造了海纳百川,各派共荣,和谐宽容,百花齐放的海派武术文化,使南拳北腿和太极拳各流派,都能在上海立足发展,促进了中华武术的繁荣,功不可没。
黄浦江的波涛见证着太极拳百年的沧桑巨变,《太极拳论》《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和陈微明笔下流淌的太极文化,早已化作民族武术文化的基因。当我们在百年后的晨光中舒展身躯, 触摸到的不仅是肢体的律动,更是文明的韧性。这位将文脉与武韵熔铸一炉的文化精英,用毕生心血完成了太极拳的华丽转身——从乡野拳法到都市文化符号,从体育健身到精神修炼。太极拳在百年传承中始终流转不息,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在黄浦江畔,深情怀念这位太极文化的传播者陈微明和他的致柔拳社。
作者: 丁文军 唐才良 责编:张梦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