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恒与师父梁翠平 谈到太极拳,人们总喜欢用博大精深、古代哲学、生命科学以及玄妙莫测等等来形容太极拳,我想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普通人还有必要练吗?这么高深,就像大学生考上清华一样难,那就不是普通人有能力练的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我师父的指导,我深深地认识到:走向深奥那是理论家的事,对于太极拳的实践而言,走向深奥往往是致命的错误,我们应该反向思维,寻根溯源,寻求简单可行的方法。传统的经典认为,太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人人拥有,只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丢失了,所以老子说,能婴儿乎?让我们的心态回归婴儿,太极自然而来。太极是太极拳的灵魂,是我们练习的核心。
太极是太极拳的入门钥匙,只有用太极打的拳才叫太极拳。太极拳的拳架,本身并不是太极,只是一系列的动作,但可以从中悟出太极,有了太极,太极拳才有了灵魂。
什么是太极?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是物质未分阴阳之前的形态,乃无极所生。
太极拳从理论上说是包含技击、养生、艺术和哲学,而太极是所有的这一切的基础,最终会超越这所有的一切,形成人类的智慧,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超越拳打脚踢的原始冲动。
太极是一种物质的状态,作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如何去达到这个状态呢?
伟大的太极拳大师马虹先生在《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的开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清能早达”,清者,水澄澈也,达者,到也,明白也。
清,首先是明理,我们说的明,与常人讲的聪明不是一码事,不是从字面上懂这个理,而是用身心去理解去感悟。比如我们都知道,太极讲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这几个字大家都懂,可是你无法用行为表达出来,那就是不清不明。为了搞明白,我反复地和师父进行推手练习,反复地在生活中寻找这种让自己不与人对抗,又不逃避的顺应感觉,有一天,我突然在与人较劲中一下子明白了,这就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练习,别人说一万遍也没有用,有些练习,也需要从反面练习。没有尝到顶的恶果,怎么知道不顶的好处。再比如,用意不用力,试想啊,哪有不用力的拳呢,可是为什么前辈们都这么说,一定有它的道理,你想从字面上弄明白这句话,大概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当你在毫不用力的思想状态中,将对手瞬间打飞,你就一下子明白了。上面讲的清就是用身心去明理,即所谓身证体悟,只有用身心才能证道、证太极。
清,不仅仅是明理,必须在太极运动中,保持头脑是澄清的,没有念头的,刚开始打拳,属于招熟阶段,我总想着要提高功夫、要勤学苦练,结果身心受损,师父总提醒我,太极十年不出门,慢慢来。通过练习,我慢慢明白,急功近利是太极拳最大的敌人,想的太多,与太极是背道而驰的,思想越纯净,太极内功越容易体现,老想着丹田带动,甚至用外力转丹田,大概十年八年也没有太极。太极既不可以用苦心练,也不可以用无心求,太艰苦的练习,大脑是不可能做到清纯的,太随意的练习,大脑是顽空的,也不可能感悟到清纯的,太极必定是清澈的感受,有如漂浮于太空中的轻松愉悦。世界上,没有一种让人长期痛苦的东西,是可以让人持续的,可以持续的东西是一定让人愉悦的。太极往往是在无意中自然呈现的,绝不是拼命追求的结果。
师父也曾告诫我们,万法皆是空,太极是超越万法的,太极是松,太极是静,太极是球,太极是圆润,太极是内功,太极是婴儿,太极是自然,太极是最高级的养生,太极无需追求,只有放下,心灵澄清,进入太极的最佳途径就是清,清能早达。有了太极,太极拳才有了灵魂,练太极拳核心就是练太极。
作者:魏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