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8 16: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3.普及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太极拳的发展极为关注,武派太极拳也随之得到更为深远的普及。其特点是:(1)上海、沈阳、石家庄、郑州等大中城市成立了武派(式)太极拳研究机构。(2)出版了武派太极拳专著。如郝少如的《武式太极拳》、陈固安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吴文翰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刘常春的《武派太极拳》、姚继祖的《武氏太极拳全书》等。(3)武派太极拳远传到海外。英、美、日、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人在教授武派太极拳。 二、武派太极拳的内涵 1.重视太极拳理论的研究 武派太极拳从武禹襄起就非常重视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他和长兄澄清、仲兄汝清,传人李亦畲、李启轩以及郝为真、郝月如、韩钦贤、徐震、郝少如、陈固安、姚继祖等历代传人都有拳论或著作问世,充实和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 武派太极拳的理论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源于实践、重于实践、用于实践,所作拳论上承王宗岳拳论之余绪,有阐述、有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文畅意顺,指导性强,故多为后世习太极拳者采用。 2.具有独自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武派太极拳历经1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手段,有个人练习的拳势、刀、剑、杆、棍,也有双人对练的推手、粘杆、对刀等。武派太极拳练习套路组织合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特点”。拳势术法分明,重在实用,不尚花法,外形简朴,内蕴丰厚,紧凑缜密。 在教学上首重身法,武禹襄订有《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四传郝月如又总结前人心法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间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一处不合,全身皆乖,习武派太极拳者有的拳势可能不同,身法却不得错谬。 走架要求 (1)中正:武派太极拳以阴阳为体、中庸为纲、虚实为用,要求拳势中正。《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0”天下万物皆相反而又相济,不可偏执一端。故拳势要求工整大气,严谨规矩,六合对称,阴阳互托,平衡对称,涌泉根深,尾间正中,神贯于顶,双臂如翅,护中用中,前伸不越足尖,后曲肘不贴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拳势运作动度适中,不可过,过则僵硬,失之粗野,也不可不及,不及则软弱,失之漂浮,要不瘟不火,无过不及。静时聚敛则内气凝重,动时虚灵则外形飘逸,内外合一,渐臻佳境。 (2)安舒:“安”则气度从容,动无虚妄;“舒”则运作舒展,呼吸平和,稳静沉着。能安舒则举止大方,动作儒雅,气魄雄浑,招势到位。势势贯以“起、承、开、合”,既可避免拳势浮滑潦草,又可放开筋骨关节,气血畅通,劲力顺达,“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但舒展蕴寓紧凑,紧凑不忘舒展。手不离中、肘不离肋,手不妄动、足不虚行,运作简洁,干净利落。而非一味追求舒展,也非一味追求紧凑,二者相辅相成,才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 (3)柔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要求打手“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欲达此境,肢体必须柔顺。欲求肢体柔顺,得从松缓入手。躯体松柔,才可与意识一致,“心为令、气为旗”,内固精神,外求安逸,内外相合,做到“意气君来骨肉臣”。走架徐缓,姿势才易正确,运作到位,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足合,足与腰胯合,“六合归一”。躯体松净,动作徐缓,柔顺就在其中了。 (4)圆和:在“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的前提下,拳势运作力求圆和,以两足为轴构成立体的螺旋运动,宛如天体运行,有“公转”也有“自转”,招势清楚而不含糊,更忌直入直出、僵如木偶。拳势无缺陷,身法不凹凸,运作无断续,劲力始可“八面转换”,无论何方来力都可运用圆(螺旋劲)的流动滑移使来力改变方向和着力点而引进落空,又可运用旋转弹回之力将对方发出。为了掌握蓄发开合之功力,则须“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一身五弓咸备。 (5)明拳理、知用法:拳理是练拳指南,只有明拳理,练拳才有准绳,只有弄清每一势的“法”和“术”才能越练越精。武派前辈教拳多要求学生对每一拳势知其名称、熟其法度、明其用法、哓其变化。明规矩,守规矩,进而脱规矩、合规矩,神、意、气、体合一。 武派太极拳的形成过程,也是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等人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武派太极拳在拳势、拳法、拳理诸方面达到了高度一致,拳风质朴爽朗,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劲雄韧,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寓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别具神韵。 3.重视文化和品德教育 武派太极拳历代传人以知识分子居多,在教拳同时很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武派太极拳始创于“鸦片战争”之时,发展于我国百余年来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奋起的过程之中,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成为武派太极拳传人的传统美德,如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大举登陆,上海诸多知名人士要求抗日,当时郝少如的学生吴上千是常州正衡中学的音乐教员,他谱写了《铁血精神》歌,学生上街游行时高唱“莫忘我青年责任”,显示了我泱泱大国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九一八事变后,武派太极拳传人李槐荫在太原成立了“山西省国术促进会”,要求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郝为真任教的十三中的师生有不少人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抗敌卫国,成为我党的优秀干部。1984:年-10月永年县召开十三中校友座谈会,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振华同志(当B,-j-71岁,已离休)当场赋诗一首,回忆他学太极拳的情况:“一生打拳不求医,回首往事惊古稀。十三中学习拳架,终身受益真感激。手捧太极赶日寇,葬埋蒋匪用实虚。大好山河换新貌,更需吾侪好身躯。”(见《永年县党史资料》) 三、武派太极拳的影响 武派太极拳是最早形成的文人化的太极拳。所谓文人化,首先是创始人武禹襄兄弟与传人李亦畲兄弟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以科考为主,历代传人也以知识分子居多。他们对太极拳纯属兴趣爱好,其钻研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非为谋名牟利,故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为世俗利益和程式所累,在承传中淡化了家族和师徒关系,重心传不重形式,课徒以利拳术之发展,表现出在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之下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文人化表现在对太极拳理论的探讨上。武禹襄等人依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习拳实践,各自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拳论,后世习太极拳者大多奉为理论经典。 再次,文人气质也影响了武派太极拳的演练和发展,诗词的起承转合、中医的经络气血、兵书的奇正虚实、书画的宽密滞急都融入拳理拳法之中,从而丰富了武派太极的文化底蕴。古典文化的融入,也有助于个人的品德修养的提升。 这些思想对后世学习太极拳的人士深有影响,使太极拳从技艺型走向学术和技艺型,出现了许多融太极拳技艺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太极拳家,为拓展太极拳研究领域,提高太极拳文化品位,7使之迅速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