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920|回复: 3

八卦拳与阴阳八卦(盘)掌及八卦掌无关 颜紫元2008年9月23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2 0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卦拳与阴阳八卦(盘)掌及八卦掌无关 颜紫元2008年9月23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所出现的另一个误判,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靖逆记.冯克善》中所记载的冯克善与牛亮臣对话中所涉及的“八卦”,康戈武认为是指“教派”,而不是指“拳法”。


《靖逆记.冯克善》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膂力,曾从滑县朱(珠)召(珠照)村人唐恒乐习武伎,善骑射,尤精枪术。嘉庆丁巳,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又说:“庚午(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春二月,其(冯克善)僚婿滑县库书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法)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即可也。”


据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在其2003年版的《传统武术文化新探》一书中指出:“……这段话(指<靖逆记>中的记载)迷惑了不少研究者,认为讲的是八卦掌(拳),也有认为说的是‘八卦教’,其实这两种论点都不对……这段话告诉我们,冯克善等人传练的武技就是享誉中华武林的梅花拳术。”


对梅花拳素有研究的马教授指出,虽然冯克善属“离卦教”,牛亮臣属“坎卦教”,但上述那段记述实实在在是冯、牛二人讲的当地盛行的“梅花拳”。梅花拳中也借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概念作为理论,二人对话中谈论到梅花拳步法中的“离”、“坎”,与二人所属的八卦教教派,只是巧合而已。


马教授说:“……牛亮臣看到冯克善练得拳势中的‘八方步’,在梅花拳中又称为‘群步’,《梅拳秘谱》中专门有‘八方论’说得明白:‘何谓八方?八方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来,从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落为乱点。步随身挨,脚随手出,非学不悟此为交手之活步,为梅花拳之特长。八方者上步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阴出阳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之意也。’又说:‘梅花拳的八方步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的都是梅花拳的武技。”


必须指出的是,康戈武先生虽然将冯、牛二人的对话内容误判为“二人在谈论八卦教派”,但康戈武对“梅花拳”中的“八方步”,不同于八卦掌中以绕圈走圈为基本运动特征的练法的考证,还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虽然冯、牛二人谈了梅花拳中的八方步及八卦的方位,但与后来董海川传的八卦掌步法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在董海川以前,没有以“八卦”来命名的拳术,事实上在董海川前,一种名叫“八卦拳” 亦称“八卦捶”的拳术早就存在了。


据载:河南滑县人冯克善先向同县人唐恒乐学习梅花拳,后向山东济宁人王祥学“八卦拳”。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军机处录付奏折.农民运动》中有一供单:“(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冯克善又供……又有掌离卦的郜二,山东东昌府城内人,系现已病故王充之师,王充系王祥之师,王祥即我师(见卷2392,第2号)”,即:郜二à 王充à 王祥à 冯克善。即从郜二到冯克善已传了四代,而冯克善的梅花拳从康熙年间的杨炳à 齐大壮à 唐恒乐à 冯克善,也是四代,说明山东东昌府城内人郜二与杨炳一样,都是康熙年间人,也就是说“八卦拳”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存在了。


乾隆时,山东寿张人王伦举行清水教起义,王伦的“八卦拳”是得高口一位李姓拳师传授的,而参加王伦清水教起义的教首中,还有孟灿(山东寿张人孟二)及其甥张百禄,他们都是传习“八卦拳”的拳师,也就是说那位高口的李姓拳师,也是康、乾年间人。


另外,至今仍流传于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现称龙源镇龙源村)及县内待王镇的"阴阳八卦拳”,据谱载,也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于中途染病,居留于黄河之北,将拳传与东石寺村人,此人姓李名玉华。上世纪武陟木城人王正林及师弟东石寺村李汉(1903-1987)等,都是“阴阳八卦拳”的代表人。该拳刚柔相济,攻守兼备,虚实分明,富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整个套路共分大架八路,小架四路,刀(单、双)、春秋刀(二路)、张飞三大枪(也称八卦大枪)、奇枪(七尺)、三节棍、大梢子等器械及软硬气功。现今的第十代传人李小铁、宋荣玉、史银钢等,仍在传授学生。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不同来源的记载中可知王伦与孟灿应为八卦拳同辈传人,高口一位李姓拳师长一辈。而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的"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阴阳八卦拳”,据谱载,也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于中途染病,居留于黄河之北,将拳传与东石寺村人,此人姓李名玉华。上世纪武陟木城人王正林及师弟东石寺村李汉(1903-1987)等,都是“阴阳八卦拳”的代表人。该拳刚柔相济,攻守兼备,虚实分明,富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整个套路共分大架八路,小架四路,刀(单、双)、春秋刀(二路)、张飞三大枪(也称八卦大枪)、奇枪(七尺)、三节棍、大梢子等器械及软硬气功。现今的第十代传人李小铁、宋荣玉、史银钢等,仍在传授学生。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不同来源的记载中可知王伦与孟灿应为八卦拳同辈传人,高口一位李姓拳师长一辈。而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的"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0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的千载寺(位于河南博爱唐村西北隅,也临近磨头乡王堡村。该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远早于少林寺的建立)是由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占地约五百四十亩。寺庙群西侧是千载寺,由积善亭、无极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所组成。寺庙群中间是三圣祠,由伏羲殿、文王殿、女娲池、孔圣殿等儒教诸神的殿。寺庙群东侧是太极宫,由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组成的道家诸神殿宇。因此,在道教中,八卦门早就存在了。然而,在清初出现的八卦教则非直接来自道门中的八卦门,可是八卦教发展到后来,也有不少道门中人参与。

八卦教,也称天理教、白阳教、白莲教。

白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后演化为一个反对官府的秘密教门,在元代和明代都曾组织过武装起义。在清代,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同时衍生出了罗教、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阳教、三阳教、罗祖教、混元教、无极教等支派。它们都以白莲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言为教义,与南方的康熙年间的天地会或称洪门一样(注:白莲教在清末又衍生成热河金丹八卦教、义和团、红枪会、一贯道等)。

天地会(洪门)也繁衍有:青帮、匕首会、双刀会、小刀会、棒棒会、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等支序。

另外,有来自南方的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在黄河二岸驰骋的捻军起义。

那么,起码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的“八卦拳”,究竟是何种拳术哪?

清河南总督管巡抚事何煟奏折云:“孟二曾于(王伦的干儿子张百禄及张之母舅孟二,皆以精八卦拳著称)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到豫传教,近年以来,张百禄又来往期间,招徒聚众……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之实”。

张百禄和孟二在河南遂平及太康时,张成章等十五人曾“投拜为师,学习八卦拳”,“张百禄自遂平回家,开了十五个徒弟名字交给王伦”。

此外,嘉庆时参与天理教起义的河北饶阳人刘玉隆兼精八卦拳、金钟罩。还有河北深县人张广学、山东冠县人郭洛云、徐保占等皆精习八卦拳。

嘉庆丁巳,冯克善得山东济宁人王祥传授八卦拳。冯传山东德州人宋玉林,宋传同乡周德谦,周德谦传同乡宋树德。据《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记其事:“我(宋树德)自幼学习拳棒,嘉庆六年拜周德谦为师,学习六趟拳……,宋玉林曾到冯克善家去学枪棒……,宋玉林又转传与刘元……周德谦……等拳棒”。由此可知:“八卦拳”也就是“六趟拳”。

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卷十六载:安阳人扈天元,字善长,“性慷慨,精武术,在洪河屯设场授徒,传有大六合枪法。每叹盗匪充斥,乡民横罹凶恶,遂与同村扈自全研求扎枪手法,用丈余长杆,重十数斤,双手握其端而舞,风声震耳,贼相戒不敢犯。”扈天元广教弟子,传授武艺,“诱掖后进,尤具塾诚,集本村青年,习拳棒,名曰尚武社。择其明敏忠正者,授以妙诀,有八卦拳六式,寓相生相克之义,生徒闻所讲衍,何掌为乾,何手为坤,何为水火既济,何为坎离交媾,倾心悦服,终身弗諼”。

这里八卦拳也是“六式”,或是“六趟拳”的别称。

安阳的民间拳师六十余岁的张和成老师(1945-),仍然会练称为“阳八卦”或“硬八卦”的八卦拳,张老师说这八卦拳(六趟拳)都是直趟子,刚猛有力。笔者曾一睹张老师练八卦拳的风采,非常有特色。此支八卦拳为清末民初镖师尚三元传安阳王化南(1893-1955),王化南传婿李嘉植(1915-2000),李嘉植传张和成老师。此支八卦拳共八路,每路有二式、十几式、二十几式不等,硬碰硬,硬打硬挑。另有八卦刀三路,即八卦三十二刀、八卦三十六刀、八卦四十八刀,分八种刀法:上、中、下三盘、吊刀。此八卦拳与笔者所见的武陟县的阴阳八卦拳,风格完全不同。

光绪年间,山东冠县人徐保占以八卦拳盛名,徐所传的八卦拳包括拳套24路,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即三八得二十四之数。其拳路直线往返,动作紧凑,劲力刚猛。主要套路有二十四路,分为上、中、下三级,每级各有八路拳套,合为二十四路;主要传习器械有:枪、棍、刀、剑、双钩、双戟、拐子、流星等,其中以六合大枪术最为精妙。其运动特点是直线往复,短小精炼,动作朴实无华,劲力刚猛。八卦拳在技击上讲求硬攻硬进,出手打人,要诀是“你打俺不护,俺打(你)护不住”。

晚清徐保占的八卦拳与清早、中期的六趟拳(“六式”)或阳八卦拳,在运动路线及演练风格上虽异,但都走直线,劲力刚猛。

另由淮阳(陈州)人刘怀拳师编著流传在当地多年的《伏羲八卦拳》(1988年2月、1989年8月河南科技出版社两次出版),《伏羲八卦拳》的手型有四,即:混元手、无极手、太极手、两仪手。

八卦拳主要流传于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江浙一带流传有老小八卦拳;两广地区流传有洪家八卦拳与内外八卦拳等不同流派,这些流传于不同地区的八卦拳,名相近,势多异,技术特点均属于南北少林及长拳类拳技。另外,山西洪洞通背拳中也有八卦刀、八卦枪等以八卦命名的拳械套路。

显然,八卦拳不同于清末的八卦掌,二者之间除了都借用传统八卦理论外,无任何其它联系。也同样,八卦掌与梅花拳的八方步,除了理论上都借用八卦理论外,二者也毫无关系。

笔者曾从崔振东(董海川弟子尹福之弟子)先师之弟子纪晋山大师习八卦掌,并曾采访宫宝田(也是董海川弟子尹福之弟子)之弟子王壮飞大师,并曾学过宫宝田支传的八卦乌龙拳、八卦黑虎拳等。然自两千年后,笔者为了追根究底,又开始习阴阳八盘(卦)掌,并万分幸运地拜在任致诚先师的入室弟子刘鸿俊大师(1922--)门下学习原始阴阳八卦掌及枪(九尺双头蛇大枪)、刀(四尺二寸长刀,练时单手,用时双手,以第六大式龙行步为主,走中心线及四隅,不走圈)、钺(短双阴阳兵器)。由此可知,八卦掌源自阴阳八盘(卦)掌,是董海川在阴阳八盘掌第五大式地盘式的基础上,根据各位带艺来投师的弟子的不同拳艺,在他们各自原有技艺上,按各自特点重新创编,省略去了阴阳八卦掌第一至第四大式的递进过程,以及第六、第七大式的步法、手法基础训练及第八大式穿林的任意变化,而仅仅以第五大式地盘的圈步练习各种手法、腿法的变化,由于投师的弟子所带拳艺不同,故在董海川的弟子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八卦掌流派。

有意思的是,阴阳八盘(卦)掌的理论中并未强调八卦方位的理论,而以三盘三三九节为主要理论。而三盘三三九节则最早源自明嘉靖年间通背拳创始人河南怀庆府的董成老道。

据任致诚在1937年的书中载,河北人董海川(汉清)与其师李振清(河北人),均为河南董梦麟祖师在清咸同年间的先后入室弟子,而董梦麟祖师曾告诉李振清说:阴阳八盘(卦)掌在董家已传了三代。也就是说,第一代应在清乾隆年间,董梦麟的祖上与通背创始人董成老祖,很可能存在宗族关系。董成在焦作许氏一支的嫡传中,仍保持与阴阳八盘掌中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大式“夹马式”的马“马步桩”及与阴阳八盘掌“鱼鳞步”几乎一致的“小势步”,这也解释阴阳八盘掌中三盘三三九节的理论来源,与董成的理论及传许氏通背拳中的“阴阳八步拳”,有着密切关系。董海川(汉清)之所以在生前未向弟子道明其师姓名,是因为这个拳派的隐秘性及董海川先师离师时所负的特殊使命,到任致诚先师著书时已是民国二十六年,已无清廷的威胁,故任致诚先师将其师李振清所告知的祖师姓名写出。

显然,阴阳八盘(卦)掌与八卦拳、梅花拳的八方步也无任何关系,阴阳八盘(卦)掌应该是由董成通背拳中的“阴阳八步拳”发展而成的。(详见本人《阴阳八盘掌与八卦掌及心意六合拳的关联》)。

注一:传到山西洪洞一支的董成通背拳中也有八八得六十四卦的理论。太极拳中的“八门五步十三势”,也引用八卦理论。因此,太极拳、通背拳、梅花拳、八卦拳、阴阳八盘(卦)掌、八卦掌都引用了传统的文王后天八卦的理论。

注二:近世由董海川传尹福,尹福传宫宝田,宫宝田传王壮飞的王老先生一支,也称其拳术为“八卦拳”,因其系统中除了八卦掌外,还有八卦罗汉拳、乌龙拳等,故称“八卦拳”,与清代的六趟拳或八卦拳无任何关系,主要因尹福早年练罗汉拳等,故溶入八卦掌中,在王壮飞老先生一支中传承下来。

注三:冯克善先得梅花拳,又得八卦拳,后自己在河北传拳时又称“戳脚门”。

注四:梅花拳第一代创始人,是明末清初隐居在少林寺的明皇室成员朱氏,是其结合明弘、正年间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所创传的“五拳”及道家功法而创。

清丰县《梅花拳先师碑记》载:朱永元为祖师第一代,传二祖张陈书(江苏徐州铜山县人),传三祖王红亮(江苏徐州沛县人),传四祖孟有德、蔡光瑞等,也有称邹宏义传蔡光瑞、孟有德;蔡光瑞、孟有德、周志刚等传五祖杨炳、孙盘龙、韩华礼、王登榜等;杨炳传岳金梁、武登科、周名久、齐大壮、杨兆熊等;第六代齐大壮传唐恒乐等,唐恒乐传第八代冯克善。

通背拳始祖董成一支的第五代周怀颖,康熙五年已年越古稀,而梅花拳第五代杨炳则生于康熙十一年,故通背拳的创始要早于梅花二、三代左右。

注五:通背拳也是由白氏五拳及红拳(洪拳、太祖长拳)发展而成。

参考文献:
《阴阳八盘掌法》. 任致诚著 1937年
《阴阳八盘掌》. 河北省武术协会 1986年
《通背缠拳》. 徐奎生 2000年
《传统武术文化新探》. 马爱民 2003年
《中国武术史》.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 1997年
《八卦掌研究会会刊》 1984年
《伏羲八卦拳》刘怀,1988年河南科技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07: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所学的周口河西心意六合门的三截棍,是杨祥麟宗师之弟子石耀祖、白文义二位老师传授给笔者的,分上半截与下半截(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此三截棍也是由一位练八卦拳的山东人范瘸子去河西访袁丰义是传给心意六合拳杨殿青先师的,并经袁丰义弟子中功夫最纯的杨殿青宗师以心意六合拳的身法步法要求改练而成的,杨殿青传侄儿杨祥麟再传石、白二师。是各派三截棍中威力最大、最实用的三截棍,杨祥麟宗师曾说此三截棍“打头头崩、打腿腿折”,当年杨殿青与周口河西六合枪著名枪手苏老岱之弟子刘二弘比试,一抬手将刘扎来的枪杆打折,枪头分出几丈远,又顺势一个单撒手劈棍,伴着此三截棍特殊雷声“着”,末一截棍已打入刘身旁的土中半尺,并警告刘说:你要不是我表弟,这一棍就落在你身上了。杨殿青功力纯厚宏大,曾一个双把将师兄尚学礼从屋内打到门外的沟里,而尚学礼在民国二十年正月河南省开封擂台赛上以七十二岁最高龄的参赛者将一练猴拳的少林派青壮年名师只一下打飞,坠入擂台下,当场身亡,获河南省主席刘峙赠送一把宝剑。

(笔者按:十六岁时就将围住他的来犯的一股捻匪手上的兵刃全打落,以致捻匪头目大呼:“此处有高人”,并带队逃离河西。苏老岱也曾折服前来比试的号称“一杆枪名闻九州”的南阳六合枪大师唐万义。苏、唐两家六合枪虽名同,而演练起来完全不同。苏老岱的六合枪分上半截与下半截,及几路二人合枪,不知是谁传给苏老岱的,后被引进河西心意六合门,刘二弘、盖罗锅传苏传江、苏传文等,苏传文传刘老师,笔者曾向刘老师学此枪及几路合枪。而唐万义六合枪学自其父唐大用,唐大用的六合枪来自开封,原为开封朱仙镇八大枪手之一,后携子赴南阳、邓州一带传艺,其枪法也被引入南阳、邓州一带的心意六合门中。故此两派六合枪均从外面串来,非姬龙峰原传六合枪。姬氏原传六合枪在洛阳、及马学礼师兄弟李存湖一支的心意六合门中有传,惜因历代保守及时代社会的巨变而大部分失传,只剩开势与落款几式,所幸姬氏六合枪之师董秉乾先师的另一弟子怀庆府河内王堡的王氏八世祖王仲锦将完整的十二路董氏六合神枪传承了下来,同治年间传入原怀庆府修武上白作李家李隆延及本家兄弟李克富,民国初,董氏六合神枪的传承虽在王堡衰败,大部分失传,然在上白作李家到了第二代李隆延之子李维彬1885-1958等则将枪法练至绝伦,笔者的恩师李正府是李维彬祖师的独子,自幼在严父的督教下苦练,如祖师一般,不到二十岁已练成神枪,且恩师身高一米八五,魁梧健壮,与之对缠的同族兄弟,常常枪被缠飞,或持枪打转,有的被缠打转时,枪杆碰到周旁的树上,枪杆也被碰折。十二路董氏六合神枪如今能完整原味传下是中华武术的大幸,是中华武术极其珍贵的遗产!是横遭劫难、奄奄一息、几被造假传统武术取代的真传统武术之绝处逢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