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与阴阳八卦(盘)掌及八卦掌无关 颜紫元2008年9月23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所出现的另一个误判,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靖逆记.冯克善》中所记载的冯克善与牛亮臣对话中所涉及的“八卦”,康戈武认为是指“教派”,而不是指“拳法”。
《靖逆记.冯克善》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膂力,曾从滑县朱(珠)召(珠照)村人唐恒乐习武伎,善骑射,尤精枪术。嘉庆丁巳,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又说:“庚午(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春二月,其(冯克善)僚婿滑县库书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法)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即可也。”
据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在其2003年版的《传统武术文化新探》一书中指出:“……这段话(指<靖逆记>中的记载)迷惑了不少研究者,认为讲的是八卦掌(拳),也有认为说的是‘八卦教’,其实这两种论点都不对……这段话告诉我们,冯克善等人传练的武技就是享誉中华武林的梅花拳术。”
对梅花拳素有研究的马教授指出,虽然冯克善属“离卦教”,牛亮臣属“坎卦教”,但上述那段记述实实在在是冯、牛二人讲的当地盛行的“梅花拳”。梅花拳中也借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概念作为理论,二人对话中谈论到梅花拳步法中的“离”、“坎”,与二人所属的八卦教教派,只是巧合而已。
马教授说:“……牛亮臣看到冯克善练得拳势中的‘八方步’,在梅花拳中又称为‘群步’,《梅拳秘谱》中专门有‘八方论’说得明白:‘何谓八方?八方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来,从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落为乱点。步随身挨,脚随手出,非学不悟此为交手之活步,为梅花拳之特长。八方者上步需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阴出阳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之意也。’又说:‘梅花拳的八方步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的都是梅花拳的武技。”
必须指出的是,康戈武先生虽然将冯、牛二人的对话内容误判为“二人在谈论八卦教派”,但康戈武对“梅花拳”中的“八方步”,不同于八卦掌中以绕圈走圈为基本运动特征的练法的考证,还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虽然冯、牛二人谈了梅花拳中的八方步及八卦的方位,但与后来董海川传的八卦掌步法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在董海川以前,没有以“八卦”来命名的拳术,事实上在董海川前,一种名叫“八卦拳” 亦称“八卦捶”的拳术早就存在了。
据载:河南滑县人冯克善先向同县人唐恒乐学习梅花拳,后向山东济宁人王祥学“八卦拳”。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军机处录付奏折.农民运动》中有一供单:“(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冯克善又供……又有掌离卦的郜二,山东东昌府城内人,系现已病故王充之师,王充系王祥之师,王祥即我师(见卷2392,第2号)”,即:郜二à 王充à 王祥à 冯克善。即从郜二到冯克善已传了四代,而冯克善的梅花拳从康熙年间的杨炳à 齐大壮à 唐恒乐à 冯克善,也是四代,说明山东东昌府城内人郜二与杨炳一样,都是康熙年间人,也就是说“八卦拳”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存在了。
乾隆时,山东寿张人王伦举行清水教起义,王伦的“八卦拳”是得高口一位李姓拳师传授的,而参加王伦清水教起义的教首中,还有孟灿(山东寿张人孟二)及其甥张百禄,他们都是传习“八卦拳”的拳师,也就是说那位高口的李姓拳师,也是康、乾年间人。
另外,至今仍流传于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现称龙源镇龙源村)及县内待王镇的 "阴阳八卦拳”,据谱载,也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于中途染病,居留于黄河之北,将拳传与东石寺村人,此人姓李名玉华。上世纪武陟木城人王正林及师弟东石寺村李汉(1903-1987)等,都是“阴阳八卦拳”的代表人。该拳刚柔相济,攻守兼备,虚实分明,富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整个套路共分大架八路,小架四路,刀(单、双)、春秋刀(二路)、张飞三大枪(也称八卦大枪)、奇枪(七尺)、三节棍、大梢子等器械及软硬气功。现今的第十代传人李小铁、宋荣玉、史银钢等,仍在传授学生。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不同来源的记载中可知王伦与孟灿应为八卦拳同辈传人,高口一位李姓拳师长一辈。而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的 "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阴阳八卦拳”,据谱载,也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于中途染病,居留于黄河之北,将拳传与东石寺村人,此人姓李名玉华。上世纪武陟木城人王正林及师弟东石寺村李汉(1903-1987)等,都是“阴阳八卦拳”的代表人。该拳刚柔相济,攻守兼备,虚实分明,富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整个套路共分大架八路,小架四路,刀(单、双)、春秋刀(二路)、张飞三大枪(也称八卦大枪)、奇枪(七尺)、三节棍、大梢子等器械及软硬气功。现今的第十代传人李小铁、宋荣玉、史银钢等,仍在传授学生。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不同来源的记载中可知王伦与孟灿应为八卦拳同辈传人,高口一位李姓拳师长一辈。而河南武陟县城关乡东石寺村的 "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阴阳八卦拳”记载:首成于康熙年代,创始人姓贾名吉喆,是“道”门中人,精通“易经八卦“,识人生哲理,故此拳只在“道”门中传,不入江湖。至第三代祖师此拳初入江湖,也为“秘传”(与白莲教、八卦教相关的组织都十分隐秘),故知者不广。此拳距今约三百余载,由第四代传人孟祖师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那么使“拳初入江湖”的第三代祖师是否就是“高口一位李姓拳师”?而“受师指派前往河南传播阴阳八卦拳”的“第四代传人孟祖师”是否就是孟灿?因为有记载“山东人孟灿及其甥张百禄,受命去河南传八卦拳”。
清末北京张长祯(醉鬼张三),曾对萧海波(萧海波阴阳八卦掌学自其表兄刘宝珍)自述其学过“内八卦乾字门拳法”。
据参加天理教起义的宋树德说:“白阳教八卦分文武,乾、坎、艮、震四文卦,巽、离、坤、兑四武卦,那四武卦都是有本事的人……”。
由此可知,八卦拳是拳、教合一的拳术,也是为数极少的拳、教一体的拳术。因此八卦教中,所习“八卦拳”拳法,各有不同特色,而八卦教,却分八门。据武陟李小铁先生说:八卦拳分八门,即前八卦拳、后八卦拳、阴八卦拳、阳八卦拳、阴阳八卦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