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521|回复: 9

太极拳道修炼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 10: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舞长风
2009年12月8-12号

太极歌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又见歌曰:太极者,一呼一吸而已也。结合我修习的过程,我认为理之尽也。说到此,我觉得我也有必要写下我大概经略,以作为我将来之回忆与反省或庆幸。

我从2009年四月开始修炼太极。我从学于X师傅,我之学于xX师傅,是因为我瘦,身体算不上很好,又一直心思焦虑烦燥。Xx师傅在XX广场教拳,在我有一个晚上尝试跟他学之前,我在广场几次溜达时,我是注意过他练拳的。虽然在广场教拳的有好几处,教太极拳的那时我所知的也有三处,但我观察到其它的二处是老师只教但不带着练的,拳的好坏我那时并不清楚,(可能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看重的是xX师傅几乎是天天早晚基本都在练,不管他后面有没有人跟他练或学,我那时衡量,我假如跟他学,至少我能基本上每天跟他练,能强身健体,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我愿已足矣. 于是那个晚上我鼓了鼓勇气,趁xX师傅停下喝水跟别人聊的时候问他能不能跟他学。他那时跟我说,你有兴趣就跟着我练吧,那个晚上他教了我基本的步法,他说,太极步是这样的,往左移,是左脚先动,左脚跟先着地,然后是左脚掌,前提是右脚得先踏实保持重心,然后重心再移到左脚;右脚往右移,是左脚先踏实保持重心,然后右脚右移,右脚跟先着地,然后是右脚掌;前进时是后脚保持重心,前脚跟先着地,然后是前脚掌,然后重心再移到前脚,往后移是后脚掌先着地,然后再把重心移到后脚跟,再退前脚。然后接着学野马分鬃,野马分鬃也是后面我在学时老师讲的最多的动作,我所能了解的就是他说的这些见解:野马分鬃在杨式是弓步,但我觉得马步更好,做弓步时易断劲,转换不灵,而马步就没有这个问题,另外,他说,太极是无处不掤劲,做野马分鬃时要做到前后臂要圆撑,前手要有掤劲,后手也要有向后的掤劲,前后两手要对撑圆,做野马分鬃时,在一脚支撑,另一脚贴近支撑脚开步时,支撑脚重心要稍微往下沉,然后是前脚往外画圆弧,重心由后脚缓慢移至两脚中心,运动路线是重心从下往上走一段上弧,做野马分鬃时,同时也要注意上下,手脚同步,同时,他说,当别人攻击时,我用前手掤住,身一转就把别人往旁边引,他说,太极要保持圆形运动,要对撑,把别人往旁边引时,由于对撑,后手就会反击别人,(他说就像一个两臂伸开的木人,你推他一个手,他由于旋转,后手就会反攻击你),另外,他说,杨式的动作也可以当作陈式来练,比后一抖,两手就会有一个抖劲,就如陈式了。补充一下,他教我的是24式。他强调,太极要连绵不断,前招与后招间不要有停顿,他还说,野马分鬃可以靠击人的胁。讲左搂膝拗步时,他说,右手经右耳侧向前推,左手经前,膝往后搂,同时,他说,他觉得重点不是右手反而应该注意左手,讲这个动作时,他也强调要注意相合,右手与左脚合,手不要超过脚尖,同时重心不要落在前脚要在中间,要保持上身的中正,讲白鹤亮翅时,他说,右手由右侧经前往上提,左手往下弧形下按,身形对称拉长提至极限时,右手与左脚也要有一个合的动作。手挥琵琶时,往前送后,同时马上要后退,一击则回,重心重新移至后脚,倒卷肱时,要前后对拉。xX师傅教拳,他没有一招一式的教,同时他对标准的理解也有他的理解,他说,太极拳没有什么标准,练着舒服就是标准,他说太极每个人练的不一样,他也不讲标准,他说,一趟拳可以顺打,可以反打,可以慢打,可以快打,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说套路是前人编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稍微组合一下也可以成一套拳,他也从来不跟我们提什么立身中正,顶头悬,等诸如十字要言,太极准则等的要求,呼吸也是任其自然,没有什么逆腹式呼吸等的要求,他说他的太极是Xx太极,可以放进任何东西,他说他的太极中有陈式,有杨式,有吴式,有孙式,有武式,有少林拳,有散打等等,他说无所不包。他教拳练拳时也不是一套一套教的,最初24式,40式,后面24式,40式,42式,48式,85式都一次性一遍打下来。我学拳是24式要求教,后面的套路是跟着他比画,遇到难点的难描画的动作时,就请教,一月后,24式描下来,二月后,40式,48式描下来,三月后,24,40,42,48,85跟着不断比画,之后就日复一日的跟着师傅描画,他不讲什么动作标准,他的准则就是你可以任意发挥,加过任何东西,浑圆, 他也曾说,两个人打架,很多时候靠的是本能,什么招啊式的,很多时候都是用不上的,看谁的反应快。他跟我讲过掤捋挤按,问采挒肘靠时,说,采就是横采,挒就是往上挒,说,掤在两臂,捋在手腕,挤在手背,按在腰,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肘尖,靠在肩胯。但具体怎么应用,他说,套路练熟了就什么都有了,不必练这些劲法,技击法,练好了套路就什么都会有。十月后就缠着他教我陈式小架,因为之前我保持过他的视频,跟他断续的学习,十一月末也就学完了所有招式,加上其间学会的养身功八段锦,少林五步拳,少林八步连环拳,算来也学会了八套拳。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作为刚入门的我,什么是太极?太极技击原则是什么?太极练法?这些问题问得多了,中间有那么几次说起过,他说,太极技击原理就像圆运动,因为其为圆,所以它是向前滚的,你给他力,他向前做圆运动,也能给你还过来同样的力量,同时,他说,也比如扔球,你向前扔,越往前他的力越小,但假如你是把一个重物从100米或者10米的地方落下来,那它的力量会是怎样的呢?并且你还是没有加上你的任何力量的哦。又说,又比如两个人打架,都扛着200斤的东西打架,假如其中一个人放下这200斤,那结果会怎样?又或者这个人把它的这200斤转放在你的身上,又会怎样?我想,那肯定是扛着东西的人吃亏了。他说,太极讲究对称力,前后对拉,如向前出拳,你是另一手往后用劲,把前手甩出去,那力量你自己感觉。当时我感觉甩出去瞬间力量确实比打出去要快,也更有劲。

但太极有其劲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到底如何应用?如何才是正确的着法,一直以来我就想弄明白,然而师傅的理念就是任意而为,浑圆太极,不像普遍的教法讲求招式的准确,动作的到位,任其自然,练着舒服就行。他没有教我练法,因此很多时候我有点耿耿于怀。现在想来,师傅的太极理念梗概如下:一是任意;不求形式,任意而为,最开始一个月时,教24式时,他也教了一二遍招式配合呼吸的练法,吸合呼开,如野马分鬃时,双手合抱时是吸,前掤时是呼,白鹤亮翅时,上升往上伸时是吸,合时是呼。。。。。,他讲,招式都是人创的,杨式之间招式随便一个组合,稍微改变一个顺序就又是一种不同的形式,在外人看来就又形成了一路拳;练着顺就行,二, 太极有多种练法,如可以顺打,可以反打,可以按少林拳练(主侧重少林的攻防,讲少林拳讲拳打一直线,出招快,干脆,讲瞬间到位);可以快练,可以慢练,强调各种练法要结合着练;三,讲圆形运动,如别人进攻,我掤的这手可以以重心脚为轴转圆,但手要掤住,另一手则由于转圆运动,则可以反作用于对方,别人用多少力,另一手会反作用于别人多少力。他比方,就像一个双臂横向打开的木头人,你推它一个手,它另一手会由于转圆会还多少力给你。四,它讲要裆走下弧,他不主张裆走后弧,就如做野马分鬃时,在一脚支撑,另一脚贴近支撑脚开步时,支撑脚重心要稍微往下沉,然后是前脚往外画圆弧,重心由后脚缓慢移至两脚中心,运动路线是重心从下往上走弧,就是裆走下弧;五,他强调招式之间要讲求圆顺,衔接自然,顺并连绵不断,也许就是招招有意意不断,势势相接劲相连吧。

总结:首先我感谢师傅让我接触了太极并到现在的热爱它,我心中认定他是我的太极启蒙师傅,是他领我进入了太极的门,虽然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收我为徒的心意,但一日之师,终身之师也,不管今后怎样,我是不能忘记他的首功的。他的任意而为,浑圆理念不同于现在一些太极人的观念,我比较认同,我也认同连绵不断,裆走下弧,他讲的一些技击的原理,太极的多种练法。。。。 但同时我有些一些矛盾,如我还是希望招式的标准,希望教我一些招式到位的练法,先教我标准的动作,多教我些招法,这样,我才能达到任意发挥的境界,他说,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如有人喜欢川味,有人喜欢湘菜,粤菜,你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口味来,他说,我的太极就比如炒菜,你可以加进任何东西,站在他的角度,是对的,因为他懂少林,散打,擒拿,跆拳道,意拳,孙式/吴/陈/武/浑圆各式太极,但对我来说,我不以为然,因为是初学者,我都没菜,叫我怎么放呢?他说取法自然,任意所至,但我觉得我一举手一投足是自然的了,但跟太极好像又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啊。我想了解太极技击的原理,想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用法, 想学推手,但他强调,只要跟着练拳,练杨式就够了,练到家了,就什么都有了,但我一直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我是初学者,我可能还不够这样的境界吧。

也许大道至简,师傅说的也许字字珠玑,也许将来某一天会有所领悟。但在现阶段,即使在我现在动笔之时,我仍觉得我学的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探索了,也许师傅的目的就是要我这样吧,让我自己参悟,不局限于固有模式。于是,一有时间我就上网看太极理论,除了工作,几乎一有闲暇时间就去想太极理论,太极原理,在这之中,我拜读了不少太极拳家的理论,并且把很多的理论放在我的QQ空间中,并且也看了好几个太极名家/练家的视频,同时在网上也看了其它一些人的视频,包括一些练小架的。我主要放在太极理论的研究上,我的思路是我先搞明白太极原理,我想,原理明白了,我自然就懂太极拳了,太极拳也是别人创出来的,别人能创出来的东西,只要我搞懂了原理,我自然也就懂了太极拳。

根据那些原理,我先练熟那些套路,然后琢磨松肩垂肘,含胸拔背,顶头悬,气沉丹田,周身放松,外三合,立身中正等,在早晚练习过程当中去想它们,按这些要求做。九个月,基本的套路已然练熟了。

这就是我太极大概九个月的修习经历。

现在该切入主题了。谈谈我之太极拳吧。以下出现的一些话语,定义什么的,也许很多不是我自己发明创造的,但是都是我有点感觉的吧。

我之太极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者,阴阳而已也。

太极者,呼吸也

太极者,开合也。

太极者,动静也。

太极者,无处不太极,万事万物皆太极也。

太极者,万法自然也。(可八卦?风,云,雷,电,水,火,天,地,中气,泽,山)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什么?我之理解太极拳,首先,它是拳,拳者,攻防也。攻者:打击也,防者,保护自己不受到对方攻击也。太极拳,就是应用太极原理的攻防,应用太极原理保护自己和打击对方。但什么是太极原理呢?太极原理的攻防原则/规则是什么?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简单的几句话,许多人都说知道。但芸芸人生,又有几人去真正了解它的含义。这里我就不啰嗦了,相信一句话,大道至简。道者,忘机也,空也。但要想达到忘机,空的境界,首先自己得静,要静,就得要放松自己, 放松自己紧张的身体,让自己松下来,身松下来后,要让自己的心松下来,放下紧张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心放下来后,就要让自己的神松下来,然后让自己的神识放远,浑然忘我,可以想像天空的遥远,放长到茫茫的宇宙,无限深远。真正静下来后,当你有一点神识反观自己时,你会觉得自己浑身皆空也。然后你能感觉自己身躯表皮周身有一种沉重感,但内外皆空,有这种感觉,你用神识反观自己之时,则太极始生也。无极为无,太极为有,你心神皆空时为无,你意识产生的瞬间为有,即使只有一点神识,也是有也。则太极生也。太极者,动也,无极者,静也,既已太极,则为动,它有两种状态可以存在,一是保持太极的状态,永无停止的运动,一是向无极转化,动转为静。开为动,合为静,开为太极,合为无极,说到这,则有必要提到太极图了,结合太极图,开亦为阳,合为阴,阳尽阴生,阴尽阳生,拿手的开合来举例说明,当你两手往外开时,又因为人体,关节亦有自己的无极太极状态,开到两手不能再开时,则阳已尽,阳尽则阴生,阴为合也,则两手自然向身体中心合,合到两手接近到几为0的位置时,则阴尽阳反生也。因此,太极者,唯阴阳而已也,所有运动的状态无外乎两种,要么为静,要么为动。静中有内动,有静,动中有内静,有动,一对动静为一阴阳,动静中又各内含一对动静,因此,太极与无极,永远可以向宏观成对延续,太极无限放远,也永远可以向内微小收缩,无止无尽。

人之所以为生,因其呼吸也,无呼吸,则无生命,无生命为无,有生命为有,有,就是太极,无,就是无极,因此,可以说,太极就是呼吸,吸为阴,为内缩,呼为阳,为外开,吸为向内微小之太极收缩,呼为向外开宏观太极延续,因此,太极为呼吸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也,为浑沌状况,其中阴阳各为半,为圆形运动,太极分,则阴阳分,则为开合,阴合阳开,则为呼吸,阴吸阳呼,则为动静,阴为静,阳为动。则一生二也。

二生三,我之理解,天地分,三则为空中之物,空气可以为三,人可以为三,万事万物均可以为三。天地为无极状态,有三,所以太极始动,生生不息也。从技击讲,此三也,为外来之物,为别人之攻击也,当别人攻击你时,三产生,破坏你之阴阳平衡,则变化生也,三可以产生很多种变化,从上面论述可知,一对阴阳失衡会导致其中之两对阴阳产生变化,此变化为2之平方无限延续也,则千变万化生也。则三生万物成也。之所以云太极拳,我想就是拳利用了太极原理。太极拳攻防的原则,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平衡,动静相因,相当,让对手也去保持平衡,因为对手攻击你时,他已先我失去平衡也,我利用太极阴阳平衡原理,我要让他保持平衡,他动为阳,前进为阳,我则用我之整体做为其阴,顺其来势,我补其根之阳,则对手顺其来势向前扑或倒,去达到其自身的另一种平衡。要么我不进,引进其势,让你阳尽,当你阳尽时,我则阳尽而阴生,利用其劲力尽时之时机,借地、人传导他攻我时施加给我的反作用力,还回给他,他如保持原来他的太极状态,则他无事,如稍有变,则彼受我制也。

人之两种平衡状态,人站立时为一种平衡状态,为竖的阴阳平衡状态,躺,睡,卧时为一种平衡状态,为横之阴阳平衡状态,两种阴阳平衡状态状况必须借助圆弧来完成转化,这就是太极运动路线走圆弧的原理。(当然还有其它的平衡状态,如人在斜坡上等等)

太极技击另一原理,则为借地之力和接地之力也。借地之力,是指其利用地给人的反作用力,对手攻击自己时,自已保持一的状态,就如弓背,让自己整体产生弯曲,产生弹力,把对手的力作用于地,再利用力的反作用力攻击对手。 一是接力之力,让自己为空,就像水管,对方的力为水,他灌水给我,我和地就像水管,为空的,把力再回输给他。

因此,我之理解太极原理:一是两种平衡状态的转化,其转化的方式是借助圆弧运动实现;一是借地之力和接地之力原则,前提是自己如弹弓弓背,产生弹力,注意尾闾有向前意,使整体弓形备也,才能与地产生反作用或接地之地顺其向做圆弧运动。三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之相互转换,且互为其根,阴尽则阳生,阳尽则阴生。我之理解太极拳,懂阴阳,则懂太极也,我练的太极拳,我觉得也可以叫它阴阳太极拳,或者叫太极拳道更合适吧。目前阶段我练的太极拳,为混沌太极拳,合之为无极,开之为太极,复归无极,就是太极与无极之无限循环,气为混沌气,神意皆混沌,形则可法万物。(阴阳太极拳,太极拳道,混沌太极拳,皆为自己命名的,嘻,勿太相信俺也)

无处不太极,太极练法,喜好音乐舞蹈者,可否想到舞步,准备工作/原地跳法是否可理解为无极状态?一进一退之舞步是否可理解为阴阳,进退,阴阳也,由一而生也。三步,是否可理解为三才,因此太极之理是否也音乐舞步有相通之处呢,跳舞音乐节拍有四步,咚喳咚喳,是否可理解为阴阳呢?进退也,三步:咚喳喳,是否可理解为三才呢?另外,是否又注意到了跳舞时的运行路线?舞步是否是弧形的呢?是否可理解为“S”线运动,想想前进时,后退时,脚走的路线是否为弧线形?另外,可否想到跳舞是单脚重心还是双脚重心,为什么是单脚重心呢,转换灵敏也,另外,又可否想到,由于转动的惯性,你是否能做到轻易的把重心转到另一个腿上?又有否想到,跳舞时如你的舞伴与你不合拍,你是否会觉得很重,跳着也别扭,如你尽量协调与你的舞伴保持一致,也就如太极中的’舍己从人’, 你是否会觉得轻松呢,当你与你舞伴保持一致,你是否能轻易的带动对方?即使你的舞伴重二三百斤,你也能轻易的带动,既然你带动了你的舞伴,那是否就说明你的舞伴已“失根“,如你在你舞伴失根之时,你再他施加点打击力或脱手/松手,你能想到你的舞伴会是什么结果?再反过来想想太极拳,是否也能给你点太极拳中让对手”失根“的启示呢?我现没练过推手,定步推手是否与跳舞时起步时原地跳法的一进一退有关,跳舞时的原地跳法是否与定步推手类同?跳舞的三步是否与活步推手有异曲同工之处,了解”舞伴“,舍已从人顺着对手,我知舞伴之虚实,舞伴不知我之虚实也。又可否想想圆规之理,圆之所以能画圆, 一脚重心,另一脚保持灵活也。跳舞跳得好时用”行云流水“形容,太极练得好时也是用”行云流水“形容,是否又能有点什么启示呢?太极功夫较技时,是否能有跳舞时的心态,太极是否能用如跳舞的步法?较技如跳舞呢,诚如是,结果会怎样?我没过实战经验,功力也不到,所有理论观点,是我个人观点。对错亦不可知也。 读者须明。

又想到风,风者,气也,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有人练水性太极拳,我未接触过水性太极拳,不知其何?但我想练太极也是可如风似水的,因太极无所不在也,像风像水,像云像电,如山似雷,有何不可为呢?可否想到,风,无所不在,那我们可否想到我们练太极时也否使自己如风,化为风,风,可风和日丽,和煦,可微风拂面,可轻风徐徐,可风雨/雪交加,可旋转风,可狂风,可飓风,摧毁一切,可风雷并起,响彻天地。练太极,是否也可否像水性太极拳一样,并且比水性太极拳更高一层呢?因风之能,比水之能似乎更大吧。

另外,说说气,练太极,我觉得第一阶段是练形,第二阶段是练气,第三阶段是练意,第四阶段是练神,第五阶段是练无。合五行之数。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不想讲练习过程。只讲我的体会。

练形,就是套路也,不再累述。至练气阶段时,你会觉得腹中空空,只有一气团,能感觉,也如水,用意能让它左右,上下等按球体的360度任意转动,觉得此团气就像装在盆子里的水,胸腹腔就像盆的四周不让水流出来,你用意让它左右,上下等按球体的360度任意转动就像你右,上下等晃动盆子里的水,并且你能利用这个气团让你躯体运动,达到以气运身状态。第三阶段,有一天觉得胸中位置好像也有一气团,好像腹中气团能跑到胸中了,觉得胸腹皆空,此时能达到呼吸的太极状态,能太极状呼吸,能再吸,也能再呼,吸时全身皆开,呼时全身皆合,有时有这样的感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开之可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密者,感觉可以无限小,似乎可为无,但又有一种实质感。第四第五阶段修习未到,不感妄言感受也。太极离不开气,无气无以成太极。

(09年12月11日晚睡梦中神至空无境界,感觉灵魂/元神似乎想出窍,那时我想人可能那时可攸忽而亡也,想起妻子仍需照顾,强力控制心神出窍,也许到了无牵挂那一天,会尝试进入空无境界,但不知那时是否再有此机缘入境也。)现在我仍相信攸忽而亡和无疾而终是可能的。

我对太极拳神明阶段的理解,我认为,从无极太极阴阳原理可试想,太极拳的神明阶段,就是自己能感觉对手的阴阳平衡,也当然能脱离沾粘连随等方式了,对方意识稍动,我则已知其动意,知其阴阳平衡与失衡也。

我练的太极拳,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学招,招式生疏至招熟,至于招式是否正确,对比网络视频中的名家或太极人的演练,师傅教的确实有许多不同之处,是不同的练法,再到用意,只要能连贯,连绵不断,再到能感觉到松沉,顺其自然阶段,做到虚实,相合。

目前我利用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混沌理论原则练太极拳,练拳时的感觉则是胸腹中气机半轻半重,轻重混沌,能轻能重,太极式呼吸,气为混沌气,或混圆气(好听点),练拳时呼吸引导动作之开合,身体的感觉是身如木头浮于水中,身体就像浮于水面的木头,半边浮于水面,半边沉于水中,吸气时,如水涨,木头向上浮起,身体轻盈,向上漂浮将尽时,则能确实的感受到阳尽阴生,身体自然产生下意并向下运动,如水涨后水落,呼气产生,呼气时如水落,身体往下沉,阴尽阳生,身体如水上木,不会一沉到底,沉到一定阶段,则又自然产生向上漂浮运动。如此一沉一浮,直至整路练完。其感觉甚是舒服。从一种动物鱼产生联想,应该能想到些什么?想想鱼吧,鱼生活于水中,鱼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是否是靠全身一身,弧形运动?鱼无心,鱼,呼吸也,呼沉吸浮?太极中有阴阳鱼之说,是否有联系。重心?鱼之重心,鱼之重心可升降也,上下运动,前后运动,鱼之左右游?鱼靠鱼鳍和尾巴维持前后左右之平衡,人则有四肢也,我想,练太极时可多想想鱼。鱼之运动,靠鱼尾和鱼鳍,可否能想到运动要求上下一体呢?还有单脚重心?

我练太极拳的原则,是理论指导实践,是无处不太极思想。走路,睡觉,坐立,都会与太极产生联想。我有过感觉天地无限的感觉,天空深远而不可测,有过太极有情无极无情的感觉,太极有情,委婉回环以至能阴阳相生,阴阳能相互转化,是因为阴阳有情也,我之理解,无极/道无情,太极有情,且须有情,所以能生万物,无情则其永远只能是无极。万物不得生。就像阴阳图中黑白两鱼眼,我之理解阴阳图,其不是静止的,无极为静,而太极为动,其只要为动,则永无止境的阴阳转化也,而其转化是在一定之圈内,其最大之外圈,我目前的理解水平是肢体伸展之上下左右前后六方位所能画的最大的圆,当我水平再提高,也许可以是囊括天地的圆吧,但不是我目前能体会和了解的。(当然太极运动时其也有向心力/离心力)。我对中间反S线的理解,就如我上面有提到的,一种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平衡的方式,弧形运动也,其形成S状,为其阴阳转化中之渐变也,从阴阳图中看到,左半边上部白多,(阳也),往下白(阳)渐少直至趋近于0至最大圆,然后阳尽阴生,质变后量变。阴阳能变,因太极有情也。这也是太极为什么是圆弧运动的原因,现很多的太极人甚至很多名家讲圆,但我自己练的太极拳我只练弧,不练圆。先后天八卦?先天者:中間“S”也,外圆者,后天八卦也。杨式与陈式太极风格迥异,陈式螺旋缠绕,无处不圈,杨式呢,更多的是否是弧呢?

我上文有提到,大道至简。是因为我理解阴阳大概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可能也更久吧,记不清了)在想阴阳,当我前几天顿悟太极阴阳时,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之简单,那时有一种人生被嘲弄的感觉,原来不管佛也好,道也好,儒也好,人世间的道理和规律竟是如此的简单,不过是无,一和二,三而已。我费尽了那么多心神精力悟出的真谛原来就四个字,无,一,二,三。无演绎出一,一演绎出二,二演绎出三,三演绎出万事万物。就是数学中的演绎而已。而修身,修真,修道。。。。。追求世界真理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追求的过程就是归纳的过程,从一条路,观察了解万条路,再归纳出三,归纳出二,归纳出一,归纳出无。无再生有,生一,一再而生二,二再而生三,三再而生万物。(说到此,想起了1+1为什么等于2,证明出来了就得诺贝儿奖呢,嘿嘿!)道之行,无生有,有生无,无再生有----不断重复的过程。有无,亦是一对阴阳关系,其上,老子名之为道,谁能说出有无之上的东西他是什么呢?所以,老子也只能说,何为道也?(摇头摆尾状),道不可名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太极练法,太极拳道,太极思想吧。

太极练法:太极可无法,太极有法-万法。(太极练法,我认为架子从高至中到低练法。练其整体弹簧力。练时尾闾向前有弯曲意,立身中正,这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弓形,并使作用点保持在脚底。(当人下斜坡时,身体须直立,脚掌平贴斜坡,人才能保持平衡,联想到两人技击,我能否让他下“斜坡”,对方为前后直力时,我重心下移,并整体保持圆弧运动,对方会否顺我给他造的斜坡顺坡而下呢,这样,又是否能使他根基不稳呢,我再稍微加点劲,是否能拔其“根“。如其自下而上攻击我,我能否给他”浮力“,混沌气产生的浮力,让他”浮”起来,让其失其“根”,如其左右攻击,则理同前后。(上下左右前后六合八方皆可理了)。

太极拳道:由太极拳可入道。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太极拳道,由拳入道,道指导拳。有闻跆拳道,柔道,如其他们的道的含义,就是方法,原理,原则,则我认为其还未进入更高层次也,如其为老子所云之道,并以之为指导的应用,则其境界高也。

太极思想:我认为就是太极哲学吧,太极者,平常心,无过无不及,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态度。万事万物,有无,阴阳,三也。

载:

太极门中对太极的阐述:以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绵静幽微之中去体验,去带动内气,内气一动,自必气引动架,不动自动,不式自式而不劳人为动作,从而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从外动有为而逆返入太极门的内动无为。这也便是张三丰祖师当年所以要变太极门传承之无为法为有为法之不得已之初衷!

我觉得上面论述才真正揭示了练太极的方法。

太极大道歌————转载


太极大道,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有变无常。

心体合一,太冲阴阳,周天旋转,日月流光。

无中生有,有又归无,大道渺渺,细腻能出。

本无运化,先天自发,上下四旁,落落光华。

身如铜钟,终化神风,不可捉摸,只在心中。

为太极者,无为红尘,宇宙同体,天地同根。

练有成无,无中生有,有便惊人,发出三九。

春风润物,莫要强趋,日积月累,动则如如。

不觉身手,空空如光,内外不知,人已飞扬。

平日行拳,舍去己身,恍恍惚惚,来回有神。

何谓精意,先物后人,此中无中,得来此真。

人无己有,人有己无,空化一体,神圆气周。

出入开合,体脉畅通,可以延年,可把身防。

歌兮歌兮,我心顿扬,头有慧照,心有金光。



我觉得此太极真诀也。(姓名:孙怀有,孙前辈所有的这太极大道歌,实太极真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曹文逸女真所作《灵源大道歌》:------转载

灵源大道歌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两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

(09年12月11日晚睡梦中神至空无境界,感觉灵魂/元神似乎想出窍,那时我想人可能那时可攸忽而亡也,想起妻子仍需照顾,强力控制心神出窍,也许到了无牵挂那一天,会尝试进入空无境界,但不知那时是否再有此机缘入境也)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萦心两何异。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岁寒坚确知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情静国。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牢执持。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他时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静。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与身为大病。

比如闲处用功夫,争似泰然坐大定。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决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

掀天声价又如何,倚马文章非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复何济。

工巧文章与词赋,多能碍却修行路,恰如薄雾与轻烟,闲傍落花随柳絮。

缥渺幽闲天地间,到了不能成雨露。名与身分竟孰亲,半生岁月大因循。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苦辛。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

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闭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藉母。

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也是好东东。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入道之人,他们何去何从?------------- 入道之人,有佛门高僧,道家真人,武功高手/绝顶高手也追求道,武道也,还有儒家之道,商道?。。。。(也许是我胡说,商道可能不能说是道吧????),但世间什么什么道应该不少吧?

他们有些人死在追求的路上,有些人悟透了,但悟透的人,也就是得道的那些“高人”们他们的路呢?他们何去何从了?

入道之人,我现在能想到的,两条路上走。我说过,最高境界为无,,想归于无,因其为人也,入道者,虽然入道了,但其仍为人,人总得经历生老病死啊,人一死无事空,一种修道者,想通了,就隐于山林,顺其自然让自己自然死吧,或干脆不吃不喝算了,早死早得真道吧,归无也(但我想没什么大灾大难,也不绝食的话,长寿则肯定会吧,也能想像出这样的事了,很多名山的洞啊,府啊什么的,有许多修道之人的骨骸留下来,有很多的洞还充满灵气,我想修道之人在这里,要不就是不吃不喝早死的,选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或觉其隐秘,早归无,要么就是想利用洞中的灵气让自己慢点归无,可能还能再悟出点比无更高的东西,达到另一种境界,但也有可能他最终虽多活了N年,最后没悟出来还是归于无吧),一种修道者,我想就应该是入世这条路吧(反正我我觉得想通了一些太极原理时就是马上让自己糊涂,生存之道啊,总不能年纪轻轻就让自己无了吧,(这样的事千万不能干))。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说到这现想想,何其精辟啊!!我想应该也是让自己糊涂吧,让自己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凡人,又有云,平常心是也,道家,讲究平常心,(我想这肯定是哪个已入了道的人在没有“无”之前告诫修道或道家后辈的话,告诉他们要入世,过正常人的生活,此为平常心也,即本心,自我心,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从这里,我也好你突然明白了道家好像其修行方式好像就是入世修行的,不过道家也有炼丹炼药的,这我就不想去思考了),就像没想这件事或没想通一样,或者只留下模糊的一点影子,重在世间重做归纳法或者不去想道,该吃时吃,该睡时睡,珍惜生命,经历自然的生老病至死,归于大道,也就是去死吧。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说人死就是归道升天了!还有什么做道场,是有其渊源的。(!!!!!)

因此,太极大道告诉我们:

人活于世,彻彻底底的做一个正常人,平常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善良心,多做善事,不要有害人之心,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享受生活,享受爱,享受情,这些才是道给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人生是太极,生活是太极,万事万物,无处不太极!不要去追求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最珍贵的你随身携带着!热爱生活,善待生命!

严正声明:

本文只是自己的涂鸦,不讲语法,不求条理,随意所至,请不要研究甚或推敲,也经不起研究和推敲,请不要推敲语法之错误,未经本人口头书面正式签字允可,请不要转载,收藏,打印,以任何方式传播或做为其它目的之用,请不要按照修习太极拳,如误导了您,本人将不负任何责任!本人奉劝看过本人此篇实在不怎么样的文章的人:

看过即忘!

忘                   忘



忘                   忘

2009年12月11日凌晨1:01分完笔

2009年12月12日23:27分修订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1月20日补:

太极技击原理:

弹簧力,向心/离心力,地心引力。

弹簧力增解:

弹簧,有其极限,当把弹簧拉长至极限时,弹簧会失去其弹簧作用,当压缩至极限时,弹簧也会失去其作用,当太极用弹簧力时,弹簧的中心在人身的腰部,别人施加的力和自身的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形成弹簧完整的压缩过程,弹簧力生矣。弹簧力能解决上下两方向的问题。人身为一弹簧,腰部/丹田为其中枢,外力/重力为其因,身体之伸缩为其弹簧行程。

左右前后四维方向攻击的力如何应付呢?

其实从上面弹簧力可类知,旋转,升降,利用圆弧和重力作用技击作用。



胡言乱语:

鱼生活在水中,鱼无水不活,水中有气,鱼生存亦需气,鱼无气则死,炎热的夏天,应该见过鱼由于缺氧而死的现象吧,所以鱼生存离不开水,气。鱼在水中的升降,靠的是气囊。又可曾想到,去菜市场买鱼,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说,要买新鲜的鱼,嫩。不要买死的鱼,不好吃,为什么死了很久的鱼不好吃呢,因为鱼中的气散尽了。又可曾想到鱼成仙变成了什么?龙也,听过鲤鱼跃龙门吧,只有跃过了龙门,鱼才能成仙变龙,就是可以脱离水而成水陆空皆可以畅通无阻的仙了,并且随心所欲,没有身体的羁绊,想变成什么就什么,鱼龙百变,可以千变万化了。联想到人呢,人的生存环境是否与鱼刚好相反,人生活在气中,但人也离不开水,鱼有气囊,水中含气,人呢,人中是否有水呢,这就是肾,肾不就是水吗? 人的修炼,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返虚,从而成仙成道,鱼修炼是否是炼其气囊之气?鱼成仙后能水陆空,人成仙后是否也是水陆空无所不能往?

鱼在水中自在游,可否观察过它的尾巴,摇一下,它是否就放松了,它甩尾巴是否是紧后即松的原理?其实甩鞭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太极拳中是否也有些原理呢?为什么又说太极图是阴阳鱼?我想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李道子《授密歌》:

在谈自己的理解之前,再次查阅了一下网络中关于此授密歌的相关信息,目前所能看到的就是王培生大师的见解,

王培生老师解释《授密歌:

“无形无象”指的是“气”。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例如空气,再如练气功中的采外气、运内气发放的外气,都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一般人几天不吃饭饿不死,几分钟没有空气就不行了,人本身还有一种真气,也叫先天之气,或称太和元气,练功夫重要练的是这个,常言说:“内练一口气,”。太极拳老拳谱上说的很清楚,首要的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所以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内气,才是真正要练的东西。

  “全身透空”,是要求在练功中全身的毛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无论站桩功或打太极拳,毛孔都要张开。练功时无论离墙多么远,都好象贴着墙似的,毛孔长开之后,好象一个人占据了整个空间一般,空间有多麽大,你这人就有多麽大,如在就寝前运用毛孔这种意念,全身自然放松,入睡也快。

    “应物自然”。说到“应物自然”先生拿黄四海学艺的故事来解释(比喻)其中涵义。据传,从前有位叫黄四海的富少,骑马带家丁行猎归途中,遇一负薪翁当住去路,叫家丁上前呼喊:闪开!翁不理睬,仍缓步行进,家丁便上前推搡,不料反被弹回倾跌路旁。黄四海在马上见状忙喊住手,不得无礼!遂下马缓步随老翁至一茅屋前,老翁放下柴禾径入茅屋,黄四海因在途中认定此翁为功夫高超的仙家,遂进屋跪地,要求拜师学艺。老翁不纳,黄便跪地不起。老太太怕招惹富家惹来麻烦,便劝老翁收黄为徒。翁提出三个条件,如能接收方可。第一,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第二,功夫学成,不可仗势欺人;第三,我家场院有个碌碡,屋后有座山,你将碌碡推上山顶何时推上去,何时收你为徒。三年工夫终于将碌碡推上山顶。黄四海复拜见老翁请求收徒学艺,老翁说:“你已经学成了。回去让你的家丁们向你任意进攻,定能应付自如。黄四海照行体验,果然奇效。这段故事得意思是说,练武艺要思想端正,专心一意,长期坚持,刻苦锻炼。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功夫练到纯熟,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沉着应战,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西山悬磬”。“西山”指的是前胸,即西方庚辛金。肺属金,肺叶全张开,是空的才舒畅。悬磬即空悬,要虚其心,虚到什么程度呢?像庙里的磬,一碰就响。太极拳身法中就要求含胸,即空胸实腹,上虚下实。这磬亦如磬尽,干干净净,胸部没有一点紧张程度,特别的舒服,学习气功或练太极拳也要虚心,虚心是什么也不顾虑,不管别人说什么,不要有一点怀疑及杂念,一有杂念心里就紧张,必须恭而敬之,无论练拳或推手都要心平气和,心平就是没有杂念,不受外界干扰。只有心平气才能和,心不平气也就不能和。练功夫就是求内气和,还要平心静气,这就达到“西山悬磬”的境界了。

    “虎吼猿鸣”,就是喉头呼吸法。虎吼就是呼气时一想喉头,把丹田气顺着喉头呼出去,发出虎吼的声响来,当年陈发科老师练拳时尽发这种劲。“猿鸣”即猴叫唤,是指鼻子吸气,实际就是想鼻尖。“虎吼猿鸣”,就是醒气,是指调息的意思。

    “泉清河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虎吼”呼气,是浊气下降,“猿鸣”有一种感觉从后面上来,虎吼猿鸣之后,就是上清下浊,即浊气降下去,清气升上来,这叫“泉清河静”“泉清”就是脚心涌泉水升上来,肩井水降下去,走的是大周天,是一种修身之法。站桩时,由脚心上来,再由肩井下去,四肢、奇经八脉全在动,做到“泉清河静”时,横隔膜以上特别轻松舒服,脚低下也觉着,有一种整体的轻灵感,全身成为一体,“泉清河静”即把涌泉和肩井这两个穴道上下对正,让它通畅。 

  “翻江搅海”,翻江就是让气下去然后再上来,升上来再降下去,其运行路线是由涌泉到尾闾,由夹脊一直往上到玉枕,贯到百会,回头由白会在从前面下去。翻江由后面上,搅海从前面下,这叫逆式呼吸,也叫小周天,然后再通到四肢,这叫大周天,大小周天做到了,第八句就行了,这叫“尽性立命”就是达到性命双修了。性在鼻子尖,命在命门穴。就是甲乙丙丁的“乙”字,一头是性,一头是命,一走周天,这性命两个头一接上才成圆圈,就是太极。这是《授密歌》八句的简单意思 。


《授密歌》之我见: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有此想法,是今早5-7点时,人醒后未起,躺在床上养神迷糊时,突觉浑身一颤,觉全身突地一抖,意念中劲力所出处为左手线性出劲,我想这也许就是内功吧,此种情况,后思之,当为我醒后逆式呼吸养气并想授密歌,李式冷颤劲,以至恍惚似睡时所得,醒后试图再运用此技,发现不能也,现在想来,此劲为内部抖劲,不同于李式的冷颤劲,也许在我恍惚时,我周身已空,气遍周身,当时可能我有一意念点,设想此一意念点如外力加诸我身,我即如牛想抖掉身上的虱子般,猛地一抖,但那时的感觉,真的也很奇特,抖时觉得自己的内部完全是空的,完全能感觉到抖时在体内的一瞬间震颤感,是体内震颤,然后才是传至体表引起震颤,并且在意念点产生一种如电似的劲,通过意念点而出。醒来后再试此功,发现我不能为之了,我想,这当是我今后修炼的方向,能随心所欲发出此劲,我想我的太极功当入一新境界。

因此我对授密歌的理解是: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指的是进入太极状况,无人无我,松松空空,恍恍惚惚,也有点像佛的无我无相,但不同的是又不是完全空无,此时气却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的状态,此时也不会有感觉气如钟如罩般在自己的周身,此时的自己是空无无所感应的,因为自己没有受到任何的刺激,外界的力,意识包括神识。因此,李道子开头两句说的是练功的状态或对敌的状态,要达到忘我境界,要做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也就是应敌的准备或平时就应该这样修炼。修炼自己能随时随地达到忘我境界,以致御敌。



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这两句从我前言叙述中不难看出。 罄悬于西山,无风时,它不会响,你不会感觉它是罄,似乎不存在般,但当你敲击它时,你敲击它任何一点,它内部会同时震颤,你用手摸它,我想你也能感觉到它的整体震颤,因为它是中空的,能同时内部,本体,外部产生震颤。应物自然,西山悬罄的意思也就是说无外物加诸你时,你是忘我境界的。当有外物,包括意念,神识,外来攻击,-应物自然:你就本能反应,如牛想抖掉身上的虱子般,如西山悬罄般,一敲罄就全动起来了,内动带动外动,产生本能的震颤,并且你甚至能在攻击点产生更大的能量,本能反弹外物。为一种弹抖内劲,即内功。快如电闪,并具有较强攻击力。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虎吼猿鸣:我的理解指的就是逆式呼吸,吸为逆式呼吸的猿鸣,呼为逆式呼吸的虎吼,感觉一下,逆式呼吸的吸隐隐有一种猿鸣声,为何是猿“鸣”声, 而不是其它声呢,“鸣”,我的理解,进气也,“吼”,呼气也,你听过谁吸气吼吗?泉清河静,在写我的理解未摘录王培生大师文章时,我的理解是泉清指脚底涌泉,河指胸膛丹田处,指的是涌泉至胸膛丹田处的气机运转,浊气自胸膛丹田处下至涌泉处排出,清气自涌泉升至胸膛丹田,后看看王大师:“泉清”就是脚心涌泉水升上来,肩井水降下去,我对这个目前也不是太肯定,但涌泉水升,肩井水降下也得通过胸膛丹田处吧,部位有点差。我的依据,因我前面有讲过我的练功体会,会练至腹部跟胸腔通,泉清河静我想李道子所讲的就是此阶段的修炼。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翻江搅海,我觉得仍是逆式呼吸,只不过运行路线比泉清河静更长和周全,也就是大周天阶段的修炼了,由涌泉到尾闾,由夹脊一直往上到玉枕,贯到百会,回头由百会从前面下去至涌泉。翻江由后面上,搅海从前面下。仍是逆式呼吸。如此,则可以尽性立命了。

2010.1.20 15: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