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4622|回复: 6

武禹襄师祖拳论“气学”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0: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0c95eceh7b4eb153ba4b&690.jpg

60c95eceh7b4eb153ba4b&690.jpg
陈 树道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师祖(1812—1880)拳论中有许多关于气学的精辟论述,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等等。尤其是他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全是以气而论。精深之极,奥妙非常。阐明了气在太极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讲求练意,练气,行气练体,身心交修。形成了武派太极拳独特的风格,其经典拳论无时不在指导着太极拳运动。

然而,气无声无形,怎样才能得到体会,收到功效呢?武禹襄祖师在解释他的四字秘诀中指出了“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点名了时间性和阶段性,非久习而不得之。需“由熟而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全过程。即:1、形体动作的正确纯熟;2、进而懂得劲别的变化应用;3、技法应用时能达精巧神妙。才能从中逐渐得气、行气、用气。

习练武派太极拳得气的基础:除形体动作正确熟练外,需正确理解并按照武禹襄祖师拳论中: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身法八要的要求,做到肢体放松。即:松胯、松腰、松腹、松肩、松关节、松肌肉。这种松不是懈,不是散劲,而是运势应招势法清晰规范,动作不僵硬,不梗滞;使气道畅通,能感觉到肢体松沉,手指发涨,掌心发热。这就是得气的现象。

太极拳练功先练松。拳好学,松难练。有人练拳多年,仍有拙力,其主要原因是不得法。武禹襄祖师拳论中:“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和“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点释了松与静的关系。欲松须静,静是松的前提,不但心静还要体静;心静则专一,专一则神舒,神舒则体静,体静则腹松,腹松则气敛。身虽动,心贵静,动静之中意在神耳,气自生焉。须仔细体认。

所谓行气,是在练习太极拳放松得气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使内气得以调息、流动、分布、聚合、鼓蘯。意就是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来进行。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气,意气皆无,精神不在,气势散矣。武禹襄祖师拳论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导动”,又曰:“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甚赅括,富寓哲理,不可否认。否则心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看似在练拳,却无拳法灵魂,因此要求行拳要认真,精神专注,意识集中,沉着松静,心动意动,意动气动;以意领气,意到气到,使内气在意识的指导下,由丹田敛入脊骨,分布衍溢于肢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穿行于窍穴之隙,畅通于筋骨脉络,皮里膜外;随阴阳、动静、虚实、刚柔运化而转,意向上而气沉之,意向下而气升之,能觉潜转鼓蘯,既是行气,渐及武禹襄祖师拳论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如何用气。武禹襄祖师“敷、盖、对、吞”四字秘诀全是以气而言,其经典的论述,深刻的描述了太极拳功夫用气所能达到的高度极度。僅观文便耐人寻味,妙趣横生,非一般所能理解,亦非一般功夫所能及之。此等功夫绝非以力降人,而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精确掌控,完全是以意吃人,以气发人,用气可谓精妙绝伦。

纵览武禹襄祖师经典拳论,几乎无不涉及气学,笔者认为这大概就是祖师武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所创武式太极拳与众不同的重点特色,其高深的经济至今让人们不断的学习追求与探索。实乃高人也。

笔者自幼随家父陈固安习武武派太极拳,因才疏学浅,不善笔耕,撰此拙文,抒发一点自己练拳的感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09年10月21日在“全国第三届武派太极拳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0: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固安,

男(1913--1993),回族,邢台人,出身武术世家,祖辈习武。七岁起随伯父习查拳,弹腿,十三岁拜永年郝为真先生入室弟子李圣端(1888--1948)、韩钦贤(1885--1958)、郝中天(1891--1968)三位高师习武式太极拳。深得精髓。毕生研习70余载。另精通八卦掌、少林拳、形意、心意。查拳及刀、枪、剑、棍。教书为业,酷爱武术,所到之处遍访名家。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多有心得,创立了“顺、逆、变、空、玄”五阶段拳论,提高了推手技击。创遍了定步单缠、活步单缠、定步大缠、活步大缠、旋步走圈大缠、领缠、提肘缠、五行步穿缠、双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太极技击十二连环、散手二十八法等一套科学完整的训练方法,丰富了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8宗师应邀代表武派太极拳出席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究会。精湛的拳技、太极发力震惊四座,香港大公报及广州日报均予以报道,大副拳照被刊登武林杂志封面。生前著有《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两书均在国家、省图书管珍藏(太极棍填补了太极拳械自古无棍的空白,习练者风靡海内外)。《八法实用要决>等书文、论文发表颇多。弟子遍及海内外,终成名家一代宗师. 1991年大江南北门人弟子,国家、地方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数百人聚集邢台为武林景仰的一代宗师慰师褂匾。特邀著名书法家贾增荣先生亲笔,中国古建筑专家翟天平先生雕制的“太极明珠”六尺大匾,金光灿灿,向世人展示一代宗师的光辉业绩。1992年大洋彼岸王国强(美国)先生专程到邢台拜陈固安宗师为师。晚年写成的《太极长拳》、《武式太极拳 大全汇宗》,未及出版,溘然长世。国内外武术书刊对陈固安宗师的拳理、拳技、轶事均有不断采访和报道。中国第一部《太极拳精选辞典》一书中被认定为武术太极拳家。陈固安宗师文武全才,诗词歌赋、京戏书画无一不通。国画作品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文化部,省文化厅举办的书画展中获奖。宗师一生文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生前任:邢台市武协副主席,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许昌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北京《武魂》杂志编辑,我国著名太极拳史学家吴文翰先生,曾经撰文描述陈固安其人,"挺秀卓交.颜丹髯绿,望之如中年人,而温润宽和,斤斤于礼,高谈俊辫,岭峙历落,亦如老儒,所居则明净整洁,朴实无华,实非世俗武师之流亚,固奇士也。"这是吴文翰先生初识陈固安的印象,这年陈固安大师已届花甲之年。
一九八八年,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的陈固安大师,作为武派郝式太极拳代表,应邀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会议期间,他难拂盛情,躬亲试手,大展风姿。陈师瞬间发人于丈外的神奇技法,惊诧四座,搏得掌声雷动。当时《羊城晚报》,广州电视台和香港大公报,都对他的精湛技艺和生平作了详细报道。这一期《武林》杂志的封面配发了他的彩照。
  陈固安是武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师从郝为真大师的入室弟子李圣端,遂得太极之奥秘,拳技精湛,卓越超群。不仅如此,他还是武林中少有的博学之士,精通棋、琴、书、画,文武兼备。他对太极拳运动的贡献,不在于他终生传拳授徒,弟子逾千,遍及冀、豫、鄂各省,重要的是他亲手创编的《太极棍》《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拳专著,丰富和发展了武式太极拳的拳理拳势,对武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两部专著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武林界宿有"南郝北陈"之说。"南郝"是指在宁沪传拳的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北陈"则为名冠冀豫鄂三省的陈固安。
  陈固安(1913--1993)名恩福,回族,邢台市羊市街人。祖籍浙江绍兴,曾迁徙山东临清,清乾隆年间落户顺德府(今邢台)。少颖悟,随邑宿儒薛椿龄读经史,习医算,深得所喜。又喜武术,七岁即随伯父发达公习查拳,十三岁拜李圣端习武式太极拳,又得韩钦贤,郝中天诸前辈指导,就学八年,深得其传。
  李圣端乃邢台早期著名的武术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共同创办了邢台最早的武术团体--少林会(地点在羊市水坑),开科收徒,传授查拳、六合拳、太极拳等拳术和器械。民国十九年,他们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将少林会改为国术研究社,聘请永年武式太极宗师郝为真和他的弟子韩钦贤来此教拳。
  一代宗师郝为真至所以能抵邢課拳授徒,除了永年与邢台相近的地理因素外,还得益于邢台"天吉货栈"的老板申老福。时郝为真次子郝文桂(字月如)在"天吉货栈"司帐,申老福久幕郝为真大名,聘郝为子侄申文魁、申武魁教授太极。李圣端,郝中天等借机拜师郝为真,且恳请郝为国术研究社授课。果然是严师出高徒,高人教授有方,弟子学得刻苦,一大批太极高手脱颖而出。这便是武式太极拳盛行于邢台的主要源头,陈固安即出自国术社的优秀人才之一。
  李圣端(1888~1948),名斌,回族人,邢台市羊市街人。虽是商人,性爱武术,从郝为真学艺后用功最勤,不分寒暑,每日练功三十遍,院内砖地竟踏成一条深沟,痕迹迄今犹存。因此与人相粘,旋化旋发,不见其动,人已跌出。与他相识的武术家都很赞佩他的技艺。遗憾的是他受民族风俗所限,平生守籍邢台,因此外地知其名者甚少。
  陈固安在国术社学艺八年,砥励进取,学不遣力,深受诸师钟爱,莫不精心传授,故艺精而博,为同门之冠。成年后外出任教,以文为业,仍不忘武事,朝夕穷研,未尝少辍。行迹遍及大河南北,遇有名家即往拜访,深研博采,取精吸华。而对太极拳之研究,更是废寝忘食,名家拳论,背诵如流,结合体用,潜心研求,偶有所得,即使深夜,亦必披衣而起下地操练,且笔之于书。虽,严冬酷暑,亦复如是,故至中即备太极、八卦、心意、形意、画拳于一身,融汇贯通为一体,技艺精纯,罕有匹敌。河漯襄樊间,知君者,莫不赞佩。君之言行,亦多为人所乐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常往来于豫鄂之间的清真寺与回族学校,以教学为主间或悬壶济世。在房县期间,当地某校拳击教官周振武,体伟力雄,常来寺内访君谈艺,极言拳击之勇,对太极拳则有轻视之意。陈笑其愚,说,"汝欲知太极拳之奥妙乎,请一试!"周闻声而起,以右直拳击陈,陈与之粘着相触,周如坐舟中,起伏不定,进退失控,虽有力而无以为用,周大惊异。陈说,"我国武术博大精深,名家如林,且不可以外人之末技而笑我中华武林无人也。"周深为敬佩,后亦研习太极拳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都曾专门拜访过陈固安。一次,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回族),幕名到陈居住的湖北老河口清真寺拜访。二人论及太极拳兴趣甚浓。其间叫他的副官试与推手,白的副官自谓精通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不屑一顾。与君交手,甫合即用采法,陈用贴身靠将其击出。对方改用形意拳,挥拳备击,陈用擎引松放法,又将其掷出丈许。白崇禧观之喜不胜收,遂要陈随他从军,且许于三军教官。陈婉言谢绝。这时韦诚荣大阿訇也帮着说情,白怜其意坚志弥,又为教门中人,只好作罢。临了,拨款数千修葺寺院,以资鼓励。
  陈固安受业于郝为真大师的高徒李圣端、且有韩钦贤、郝中天诸高师指点,不仅深得武氏拳法精髓,而且精通刀、枪、剑等各种器械。他注意到太极拳器械百年来仅刀、剑、枪传世,少了一棍,则引以为憾,决心要倾毕生所学,添补这个空白。遂遍访名家,师人之长补己之短,精研各门各派器械,以备著书立说之用。
一九**年,陈终于回到他阔别已久的邢台,这时他的先师们大都谢世,他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老一辈口传心授的拳理拳势,万不可以在自己手里丢失,于是他就开始心仪已久的编创著述。早在河南许昌教书时,他就开始研究和揣摩太极棍,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理和编篡,终于创编出太极棍三十六势套路,使太极拳之器械,两长两短,四兵咸备,精彩纷呈。
  此书脱稿后,得到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遂级上呈,最终转呈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即委托北京体院教授张文广,天津体院教授刘万福审核。专家审核通过后,再呈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首肯。眼看付辛在即,孰料,一场浩劫忽至,结果书没出成,书稿也丢失殆尽。
  文革当中,陈师的身心都遭到伤害,但他矢志不渝,白天参加生产劳动,夜间悄悄地继续他的编篡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呕心沥血,披星载月十数载,二十年后一部凝集着他毕生心血和汗水的武术专著终于面世。一九八五年《太极棍》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适逢香港国际书展开幕,首印一万六千册,既售一空。后又再版多次,总共发行六万余册。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港、奥、台及海外诸多国家。
  第一部专著获得成功,使他一发不可收。之后,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上,以整理太极拳为己任。他根据师门所授技击心得,创立了"顺、逆、变、空、玄"练拳五个阶段的理论。改进发展了推手的方法和运用,提高了推手的使用价值。原武式太极拳系的推手只有活步一种,陈固安根据多年心得创编了定步单缠、活步单缠、定步大缠、活步大缠、旋步走圈大缠、领缠、提肘缠、五行步穿缠、双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并创编了太极技击十二连环,和散手二十八法等一整套科学的技术训练方法,充实了学习内容,丰富了太极拳的练习套路。一九八六年他的第二部专著《武式太极拳新架》出版。  
  《武式太极拳新架》系陈集毕生心得所创之结晶,以古典拳论为指导,师门心传为基础,融会诸家,卓然一体,拳势繁复,内容赡富,在八门五步劲力中柔以拧裹、钻翻、螺旋、折叠、惊弹、崩炸、抖搜诸法,使武式太极拳臻于更高之境地。书中对太极拳理、走架要领、推手技巧,实用要诀及练拳之顺、逆、交、空、玄五个阶段,均有精辟论述。太极拳先贤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之拳论言赅义精,非常人所能理解,陈积多年心得,一一详为剖析,实非凡人所及,惠人匪浅。
  武式太极拳新架是在武式老架基础上,保留老架中的精华,去其重冗,吸收推手和散手中一些技法,并按照三角、几何、力学,以及杠杆等科学原理,精心研求组编而成的。因此,新架内容充实,体用结合更加周密,进而达到精敏神巧灵活准的要求。
  晚年的陈固安大师著作颇丰,他还将其六十余年的体用心得,精心整理成百余篇文章,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陈生前创编的《六十四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太极长拳》《武式太极拳四十八式简化新架》《缠手推手法》《太极散手法》《太极器械》等已成稿,未及出版,却因脑溢血,于一九九三年逝世,可谓憾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棍》陈固安,欲知详细,请移步https://www.taiji.net.cn/Shop/books/btaiji/bwu/201001/1850.html


66.jpg

66.jpg
发表于 2010-1-14 21: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