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c95eceh7b4eb153ba4b&690.jpg
陈 树道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师祖(1812—1880)拳论中有许多关于气学的精辟论述,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等等。尤其是他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全是以气而论。精深之极,奥妙非常。阐明了气在太极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讲求练意,练气,行气练体,身心交修。形成了武派太极拳独特的风格,其经典拳论无时不在指导着太极拳运动。
然而,气无声无形,怎样才能得到体会,收到功效呢?武禹襄祖师在解释他的四字秘诀中指出了“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点名了时间性和阶段性,非久习而不得之。需“由熟而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全过程。即:1、形体动作的正确纯熟;2、进而懂得劲别的变化应用;3、技法应用时能达精巧神妙。才能从中逐渐得气、行气、用气。
习练武派太极拳得气的基础:除形体动作正确熟练外,需正确理解并按照武禹襄祖师拳论中: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身法八要的要求,做到肢体放松。即:松胯、松腰、松腹、松肩、松关节、松肌肉。这种松不是懈,不是散劲,而是运势应招势法清晰规范,动作不僵硬,不梗滞;使气道畅通,能感觉到肢体松沉,手指发涨,掌心发热。这就是得气的现象。
太极拳练功先练松。拳好学,松难练。有人练拳多年,仍有拙力,其主要原因是不得法。武禹襄祖师拳论中:“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和“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点释了松与静的关系。欲松须静,静是松的前提,不但心静还要体静;心静则专一,专一则神舒,神舒则体静,体静则腹松,腹松则气敛。身虽动,心贵静,动静之中意在神耳,气自生焉。须仔细体认。
所谓行气,是在练习太极拳放松得气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使内气得以调息、流动、分布、聚合、鼓蘯。意就是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来进行。无心则无意,无意则无气,意气皆无,精神不在,气势散矣。武禹襄祖师拳论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导动”,又曰:“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甚赅括,富寓哲理,不可否认。否则心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看似在练拳,却无拳法灵魂,因此要求行拳要认真,精神专注,意识集中,沉着松静,心动意动,意动气动;以意领气,意到气到,使内气在意识的指导下,由丹田敛入脊骨,分布衍溢于肢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穿行于窍穴之隙,畅通于筋骨脉络,皮里膜外;随阴阳、动静、虚实、刚柔运化而转,意向上而气沉之,意向下而气升之,能觉潜转鼓蘯,既是行气,渐及武禹襄祖师拳论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如何用气。武禹襄祖师“敷、盖、对、吞”四字秘诀全是以气而言,其经典的论述,深刻的描述了太极拳功夫用气所能达到的高度极度。僅观文便耐人寻味,妙趣横生,非一般所能理解,亦非一般功夫所能及之。此等功夫绝非以力降人,而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精确掌控,完全是以意吃人,以气发人,用气可谓精妙绝伦。
纵览武禹襄祖师经典拳论,几乎无不涉及气学,笔者认为这大概就是祖师武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所创武式太极拳与众不同的重点特色,其高深的经济至今让人们不断的学习追求与探索。实乃高人也。
笔者自幼随家父陈固安习武武派太极拳,因才疏学浅,不善笔耕,撰此拙文,抒发一点自己练拳的感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09年10月21日在“全国第三届武派太极拳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