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洪洞移民

徐致一大师图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4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吴式太极拳前辈致敬!

发表于 2009-2-17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痴情-关于武淑清老师的报告文学








痴情-关于武淑清老师的报告文学
[ 作者:洪宛平    转贴自:《中华武术》1985年5月刊    点击数:1281    文章录入:不紧张 ]





痴   情


“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
——泰戈尔


静夜,清寂朦胧的校园深处,一窗幽淡柔和的灯光。这是河北大学体育系教师武淑清的宿舍。低矮的平方外,几株高大的槐树。
怎么搞的?眼前像起了团雾,灰蒙蒙、晕忽忽的。算了,睡觉。她推开摊在面前的一摞书稿,一歪身,倒在床上,一切都消失了,连梦……糟糕,又醒了,腿关节一剜一剜地疼,像扎了根钉子。倒霉,仅有的几小时也不属于她。怎么办?老法子。跪在床上,顶住膝盖,用力!唉,有个帮手就好了,帮我砸砸腿。没有,几十年了,没有丈夫的爱抚,没有儿女的亲吻,年近五旬的女教师一直孤身一人。她没结婚,不是因为爱挑剔,而是因为她那孩提般纯净的心把爱情想象的过于神圣。她不愿接受匆匆抛来的彩球,那太轻;也不甘听凭命运的驱使,那会丧失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何况一次次运动……爱情的羽翼就这样从她身边悄悄飞过。遗憾吗?她那凹进去的眼眶里多少带一点惆怅,然而,无暇叹息。
她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她的工作,她的学生。即使是在孤独、病痛的包围下,仍感到如潮的生命……
人们说,武老师的时间表上没有空白。
清晨,大槐树上的小鸟还在做梦,对面那扇小屋的门已打开。展臂、舒胸,做几个深呼吸,运足了一天的气。忘了跪在床上彻夜未眠的滋味,忘了双腿还在隐隐作痛,她甩步朝操场跑去。“快!他们在等我。”想到一张张年轻可爱的面孔,她觉得周身轻松,一种难以遏止的兴奋激情在撩拨心扉,如同天真的姑娘去会见心爱的恋人……本来么,一个人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心爱的事业上,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而这种幸福感,惟有不断保持进取精神的人才会体味到。当然,体力不行了。自70年那次开胸手术后,武淑清的体质明显下降,加上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小屋,又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湿疹。一到冬天,手裂的出血,腿疼的钻心。可这有什么,生命在隧洞里也该发出光热。当工作成为乐趣的时候,精力,不会枯竭;心,不会衰老。在学生们眼里,武老师永远是年轻的,充满生气的。就像她小屋前的大槐树,虽然树皮脱落了,可那碧玉般的叶子仍然勃发着生命的绿色。
好,队员们都来了。他们齐刷刷站成一排,像一溜挺拔、俊秀的钻天杨。瞧着,瞧着,武淑清心一热,视线模糊了:“武术队,我生命的支柱……”
1963年,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的武淑清被分配到河北大学任教。一进校,她立即组织了校武术队。训练时间,安排在早晨、下午和傍晚。上午,她要担任几个系的体育课。算算,一天24小时,刨去吃饭睡觉,全搭上了。累吗?她觉得痛快、过瘾。翌年,武淑清带领河大武术队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同年,她在天津市武术比赛中获个人全能冠军。
“小武,祝贺你,更上一层楼。”伙伴们冲她翘起大拇指。“嘻嘻……当然。”掂掂手里的金牌,年轻的女教师开心的笑了,明亮清澈的双眸充满自信。
看来,晴空万里,任尔飞翔。
然而,一场铺天盖地的狂风。翅膀,断了!
1966年武术队被解散。刀、枪、剑、棍,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的工具,崇高、壮美的社会意义被歪曲、盗用了。她痛心,常常失神地站在大槐树下,欲哭无泪。她不信,自己当真与武术队“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她在默默地等待“时来运转”,坚信大自然虽然难逃深秋残酷的劫掠,可后面定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1971年,武术队重新组建。当身穿蓝色运动服的武淑清精神抖擞的走到队列前时,队员们发现,昔日健美、壮实的女教师瘦了,面色焦黄,带着病容,惟独那双大大的眼睛依旧闪着深沉执着的光。
历尽劫波情犹在。她曾幽默的自喻:这是希望之光,只要它不灭,世界总是亮的。
为了追赶来日,她拿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倾注了加倍的爱。
她的工作量是别人的几倍。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全部业余时间都被她一把抓来,依次分付给校武术队、少年武术班、中老年太极拳训练班、校武协……噢,忘了,还剩点零头——晚凉天静,月华如练,是她潜心研读、伏案笔耕的最佳时间。在潮湿的小屋,在昏黄的灯下,她写下了数万字的教学笔记,脱稿了一篇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其中,《太极拳与气功》、《摄生与太极》等文已相继问世。看着一行行整齐、清晰的铅字,紧蹙的眉头舒展了,憔悴的面容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
与此高速度、快节奏相谐的是一丝不苟的教学质量。凡当过体育教师的都知道,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本身。讲几句要领,做几个示范,然后旁边一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练习,这是一堂课;边讲解,边示范,再纠正,再示范,周而复始,这又是一堂课。然而很明显,后者的劳动量大大超过前者,效果亦不同。
人们都夸赞武老师教学有方,质量高。高在哪儿,用她自己的话讲,一个字:严。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武淑清显得异常严厉。“停!怎么回事?拖泥带水!”她不满意了,嘶哑着嗓子喊起来,一边用眼睛捕捉着每一个队员的神情。她最不能容忍马虎,凑合事。“学,就要认真,一旦建立起错误的定型,改也难。”浅显的道理,她一遍遍重复,掷地有声。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记得儿时的启蒙老师就常常这样教诲自己。那时,十一岁的武淑清,凭着一股子肯吃苦钻研的冲劲被老师看中。毕竟是孩子,未脱童顽稚气。一天,她与师妹一起练基本功。练着,练着,烦了,光是这一套,没意思,换个带劲的吧。趁老师不在,她俩撒欢似地跑起来,真痛快!玩够了,老师也回来了,没逃过一场重罚。傍黑回到家,腿疼的上不了炕,心里怪委屈的。过后,也悟出点什么。如今,她要将这经历过的、悟出来的,统统告诉学生。
“看我做。”她挺起胸,蹬蹬几步,走到队列前,连说带比划地演练起来。汗,渗出发际,又滴落下来;腿,有些发沉,继之微微颤抖。这些,她感受到了,队员们也发现了。心疼,可不敢讲。武老师的脾气他们知道,课下和蔼可亲,课上铁面无情。要让老师休息,惟有争气!
队员们在暗暗敲打自己,老师也在给自己鼓劲。坚持,别松劲!“马虎一点,误人一世。”这话谁讲的?多精辟!是武术前辈徐致一。记得那年跟徐老学太极拳,已七旬高龄的老人为了准确无误地示范好每一个动作,一遍一遍,不厌其烦。至今,那苍劲的身影还常在眼前晃动。从徐老那儿,她学到了许多许多……
“食堂快没饭了。”一个教师走过来悄悄耳语。“噢……解散!”
她恍然一拍头,朝队员们送去一个歉意的微笑,转身走了。背后,是几十双含情、发烫的目光……
谁能够得到孩子们纯真的爱,谁就会年轻、快活,忘记了人生的烦恼,永远不会孤独。
武淑清是快活的,她有一群,不,几群、几十群深情眷恋着她的“大孩子”。
假期到了,学生们丢下课本,像撒开的羊群,争先恐后、欢蹦乱跳地跑出校门。可也有这么一帮穿运动服的,总在校门磨蹭、徘徊,像依人的小鸟,迟迟不肯离去。
“武老师,上我家去吧,我妈早念叨您了。”文质彬彬的“眼镜”恭恭敬敬地“央告”着;“武老师,我们一走,就剩您一人了……”话音未落,眼圈红了。这是个女生。“武老师,‘弟子’保证提前返校!”比老师高出一头的“弟子”,粗声大嗓地郑重“宣告”。“走,走,都给我老老实实地回家去……” 武淑清笑着拍拍这个,推推那个,把他们统统地“赶”出了校门。
“走了,都走了……”。她喃喃自语,久久望着前面,直看得两眼发酸,要淌泪,才扭开脸,懵懵懂懂地往回走。平日窄小的屋子,此刻却显得空荡、冷清,没着没落。以往,屋里多挤啊,挤得转不开身;多热闹啊,像飞进一群小鸟。
学生们喜欢到小屋来,尽管这没有彩电,也没有四喇叭立体声。然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吸引他们的,是一颗挚友般滚烫的心。
开学了,一个粗壮、黝黑、铁铸似的小伙子喜滋滋走进校园。没多久,耷拉脑袋了,宽宽的脸盘窄了一圈。
瞅着打蔫的“大孩子”,武淑清眉心皱成了疙瘩,挺不是滋味。
“小X,下课上我屋来。”
小屋门开了,伸出一双温厚的手。
“别急,有什么困难,告诉老师……”
低垂的头缓缓抬起,孩子气的大眼睛里满是焦虑。武淑清心一颤,转身端来一杯黄澄澄的蜂蜜水。甘甜的蜜水似乎冲淡了久蓄在心的苦涩,小伙子擦擦嘴,吐出一怀愁绪。
原来,这个心事重重的年轻人碰到一件伤脑筋的事。他来自偏远落后的乡村,孩童时订了娃娃亲,如今已到有室之年,家里催他回去完婚。不难想象,附首屈从这样的安排,会出现多么可悲的结局。几封措辞激烈的信写回家,无济于事。矛盾,却越来越尖锐。怎么办?
“回家!” 武淑清果断地一挥手,下了“命令”。“那功课……”小伙子嗫嚅着。“问题解决了,回来踏踏实实学习。不过,要耐心点……”
第二天,小伙子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小伙子前脚进门,后脚一封来自河北大学的信就到了。信,是写给家人的。话不多,却直率、诚恳,句句在理。僵冷的气氛缓和了,当爹妈的没再提那桩事,只是绷着脸唠叨了两句:“瞧人家说的,像你……”“明就回去,别耽误了功课。”
小伙子乐了,使劲点点头。心,早飞回那熟悉的小屋……
武术队招收新队员了。一个瘦瘦高高、面色苍白的年轻人叩开小屋门。这是一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老病号”,入学没几天,已与卫生室结下了不解之缘,面临休学的危险。他几乎绝望了。
望着这双无神的眼睛,武淑清心一紧,又轻松的笑了。“没关系,小伙子,我这有灵丹妙药,包你病除……”她直视着他,那目光是真诚的。小伙子眯缝起眼睛,觉得自己正从阴影里走出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生生不已的武术运动中,小伙子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强大。他健壮了,有力地扼住了病魔的喉咙;他入迷了,深深爱上了武术,也更加崇敬指引他走向光明的“灵魂工程师”。
持续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武淑清病倒了,进出小屋的人更加频繁。他们中,有卧病在床,武老师端饭送药亲自照料过的;有脚扭了,武老师冒着风雪用自行车驮着去医院的;有经济困难,武老师解囊相助的;有武技不过关,武老师给开小灶的;有闹思想问题,经武老师点播蓦然开窍的……
每一个人都从武老师身上感受到严师、慈母、知心朋友般的爱;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受到真善美的启迪、熏陶。
寸草当报三春晖。“大孩子”们的爱,同样是真挚而热烈的。
挂念着老师,下了课他们就往小屋跑。洗衣服、生炉子、熬药、做饭,还买来许多好吃的一股脑堆在老师床头。
望着一张张热情、关切的面孔,性格刚强的武淑清眼睛湿了,沉浸在幸福中。哦,只要能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什么愁苦、悲凉,都会在斗室里一闪即逝。
然而终有一天,他们要离开小屋,离开老师,奔赴山南海北,地角天涯。
他们走了。心,却系在小屋。没多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寄来一封封充满挚真情思的书信……
学校收发室的同志说,武淑清的信最多,几乎天天有。可不,每送走一批学生,武淑清那个装信的箱子都要增加好几摞。瞧,又来了,厚厚一打,像一片片碧绿的树叶。
拆开信封,竟有一股林中的清香扑面而来。那是片片绿叶在倾吐、歌吟……
“您是我学生时代见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同您在一起,我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思想上的启迪。”
“您不仅给了我强健的体魄,还告诉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天气冷了,您千万保重身体,别忘了吃药。”
“老师,等下雪了,我买一些羊肉,叫上几个师兄弟,到您家涮肉去!”
“将来您退休了,就上我家来,我们全家侍侯您一辈子。”
“亲爱的师父,我想中国,想您。一想起您,我就想哭。”这是一位美国姑娘,曾来中国跟武淑清学过太极拳。
她也想哭。捧着这摞信,觉得那么重。想一想,哦,想一想,自己给了他们什么,却得到人世间这样珍贵的酬劳——深沉、纯净的爱!
中国有句古语:“投我以瓜,报之以李。”只有辛勤播种的人,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对于痴情地投身于武术事业的武淑清来说,她所得到的,是当之无愧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辛勤播种的人,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发表于 2009-2-25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淑清教授,是武术国家级裁判,当代著名武术家。河北大学武术队总教练,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总教练。自武教授1953年第一次参加武术比赛荣获桂冠算起,她在武坛栉风沐雨几近半个世纪。她全心献身武术事业,披肝沥胆,为中华武术的继承、传播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淑清,女,1938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八岁即习武,初师从于清末民初师从于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瑞东的弟子高瑞周先生,学习传统少林拳术,太极五星椎及刀、剑等器械虽然训练艰苦紧张,她却如鱼得水,武艺飞速长进刀、枪、剑、棍、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1953年,年仅14岁的她代表北京参加了华北地区运动会武术比赛,以一套炉火纯青的二路翻子拳和二路太极十三剑摘取了武术比赛的金牌。同年,代表华北地区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又以双剑和翻子拳摘取武术比赛的金牌,并于会后被选入为国家武术队队员。
    1958年,武淑清高中毕业,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深造。5年大学生涯,她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分析教学方法,这为她以后近四十年的教学、裁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0年,武淑清拜吴式太极拳传人徐致一先生为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剑和推手。成为吴式太极的第三代传人,对吴式太极的掌握使武淑清的武功更为精进。
    1963年,当她大学毕业时,已是内家拳、外家拳、长短器械及软器械 样样精通,而尤以太极拳、少林拳和剑术见长。她演练的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练少林拳则刚劲有力,如猛虎下山,虎虎生风,练剑如龙飞凤舞,剑身合一,身灵步活,形神兼备,身姿矫健,给人以美的陶冶。
    1963年,武淑清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座落在天津市的河北大学任教。当年她组织了武术队,1964年及参加天津市高校武术比赛,全队获得团以总分第一名,男女全能冠军的好成绩,武教授未及而立,却已闻名遐尔,声贯武林。然而,就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文革十年开始,武术事业被迫中断,武老师身心遭受严重创伤,尽管如此,她仍不坠青云之志,依旧满腔热情。


1971年,她随校迁至保定,一返工作岗位,即重组武术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展武术活动,她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习武强身,并于1984年4月成立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武术协会以校武术队为核心组织活动,在武教授的带领下,成员多次在省市级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没有特招的情况下,1994年河北大学武术队参加首届天元杯全国高校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八名,并获一项传统拳术亚军银质奖。河北大学武术协会在武教授的不懈努力下,自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六千余人的庞大群众社团。每年有数百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毕业生告别母校,告别武协,将武术之花开遍祖国各地乃至全球。
在成立河大武协之初,武教授还成立了河北大学教职工太极拳训练班,在全校普及太极拳运动。之后,她在教职工的倡议下,成立了河北大学少年武术训练班,招生对象由本学校扩大到校外及外省市,影响极大。
    武淑清教授不囿于河北大学,她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饮誉中外的太极名家,曾于1989年7月应芬中友协、芬中体协和芬兰体院邀请,由国家体委派往芬兰讲学,传授中国武术太极拳。使芬兰掀起一股太极热。


 1992年10月,武淑清东渡扶桑,弘扬国粹,她以团长身份率团出访日本米子市,传授中国武术太极拳。1993年5月,应台湾武林泰斗,中华太极馆馆长宋志坚先生之邀,赴台进行首次海峡两岸武术交流。由于武教授威名远播,享誉世界,这次访问又轰动全岛,台湾两次延长她的访问期。在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访问交流活动中,武淑清教授以其高超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她还是受官方邀请和委派前往第一人,在这里她不仅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以武术为桥梁的友谊使者。武淑清教授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武术家,还是一位蜚声国际武坛的知名裁判她早在1958年就开始参加裁判工作,1984年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武术国家级裁判,同年在全国武警散打比赛中任副总裁判长,并受到武警总部的嘉奖。1992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全国高校22名专家之一。
    1994年应国家教委聘请为全国高校武术教师讲课,至今已六次任国际武术裁判,多次任国内武术比赛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裁判员等职。由于武淑清教授在裁判工作中认真负责公正准确,她曾多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精神文明裁判员"等光荣称号。
    武淑清教授除在以上的比赛、教学、文化交流、武术裁判等方面卓有成就外,还在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她著有传统武术套路精粹《五龙通花炮》,该书曾获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她还参与编写《大学体育》的武术部分,在《武林》、《武魂》、《中华武术》等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七篇其中《太极五星椎的来龙去脉》、《武术教学的讲解和示范》分获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她表演的李式太极拳代表套路《太极五星椎》被收入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等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武术世界》的《太极漫步》集。
    此外,武淑清教授还被编入《当代中国著名教练员、裁判员大辞典》和《中国武术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
    "偷取天公三尺剑,学的孙膑演阵图,春花秋月烟尘里,为我中华驯於菟。"武淑清教授叱咤武林,享誉中外。自1996年退离教育第一线后,全身心扑入到河北大学武术队和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训练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5 20:33: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ragonman出示武淑清教授的资料更为详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