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能不能粗略讲一下洪老师的太极拳年谱? 答: 我可以就我所知道的谈一谈。他的一生,就是太极拳的一生。只为了这么一个追求,别无它事。我把他的太极人生分为六个阶段: (一)、入门太极。这是一九三零年到一九四四年间他随师陈发科在北京学拳的年代。 (二)、勤学苦练。这是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六年间在济南刻苦练拳,悟道、证道和得道得年代。 (三)、播种人间。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师去世开始,他独立门户,在济南开馆设教。这个“馆”一无名称,二无馆址,只是在大明湖公园附近、趵突泉和黑虎泉附近的共公场地而已。在这段时间内,洪老师只能算是一位地方民间的太极拳家。仅限于武林中间。在外界, 他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老人。洪老师不懈地耕耘,按照陈公的教诲刻苦地练功, 不断地提高, 他和学生们朝夕相处,忘记了社会,忘记了家庭,似乎是吃的、喝的、呼吸的和心想的都是太极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 这是“教学相长”的阶段。终于教授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陈式太极拳门人。如孟宪彬、许贵成、李储功、韩保礼、张联恩、李恩久、王宗宪、蒋家骏、何淑淦、李学刚、詹定国、李宗庆、庞玉柱、傅景振、黄东芝、等等。这一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期。 (四)、一鸣惊人。到了八十年代开始, 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及国际上都开始受到重视。他的门徒们开始在国家的比赛上出露头角。李恩久任济南武术馆馆长,洪老师任总顾问。李恩久的徒弟们先后在国家比赛和国际比赛上囊括总计一百零六枚金、银、铜等奖牌。他们是:徒孙黄康辉、谢业雷、杜林功、王洪平、丁明业、武丰田、菊泽鹏、李禄、郝平、方杰、于树刚、王天宇、葛学军、龚兆芹、陈慧、陈玉忠、许秉建、赵民、赵为民、张洋、侯德宇、赵璇璇、任昂琳、周磊、傅景梅、崔波、陈强和王玉忠等。 (五)、著述立说。洪老师写书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八八年,历时二十七年之久。在这之间曾经三易其稿,由于生活所迫几次缀笔。但他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书定稿在一九八八年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愿“误己误人”。他认为很多太极拳的书,包括经典作品都是在作者的功夫和认识不很成熟的时候写的,很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的意味,他要继续完善他的书。等到不能再改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要去世的时候)才能出版。这样他就不会“愧对后人。” 我在八十年代在黑虎泉学拳的时候有好几次遇见一个出版社的人来跟他约稿。每次他都婉言拒绝。这本书的写作还有另外的故事。在他那简易的陋室里,晚上的床白天就变成了吃饭的饭桌和写字的办公桌。他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这本几十万字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六)、老骥伏枥。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洪老师仍然想到的只有是陈式太极拳。九十年代命运又一次向他挑战。他中风了。后遗症是下肢半身不遂。从腰带以下的部分不再听从他的指挥。八十四岁的老人仍然不服气。他又一次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又能练拳了!但是那只不过是他多年练拳的习惯性的作用,除去练拳之外,他还不能自由走动。即使这样,他还坚持每天练拳。我一九九一年带徒弟余永安回到济南看他的时候,见到这个情景,很难过。于是不愿意再去多打扰他老人家。晚上和严其淼去看他的时候,他抱怨我白天不去他那儿练拳。我偷偷地找借口到别的师兄那里练拳去了。他告诉我那个时候他还是每天在拳上花费六个小时的功夫。每天早上韩保礼、许贵成、李学刚、李储功、刘秀文等都去练拳。他们一边练、一边按照拳理去分析研究。按照陈发科传的规矩做最后的改动。 一九九五年洪老师的九十大寿的时候,学生们坚持给他过生日。在这个几百个徒弟、徒孙参加的活动上,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走下轮椅和徒孙们推手。由学生扶着他的腰,他还继续用手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推出。这一历史的镜头由韩保礼的学生们拍摄下来。对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来说,这个时候己经不是一个功夫的高低的问题,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展现。洪老师的一生, 自始至终都是表面如一的, 太极拳对他来说, 不是一个职业, 不是一个赚钱的方式, 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好, 而是他的一切, 是他的生命。这一历史一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后学的心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