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他们秉承父业 时代的推动促使他们必须探索 如何将太极拳传承与时代需求相融合 与科技相结合 走出文化传承之路 陈建强是一位年轻的太极拳师,当步入而立之年时,他离开了祖辈的发祥地河南陈家沟,到杭州创办了陈建强太极拳馆。那是2019年,转眼之间,五年过去,他培养了许多学员,开设多个拳馆,在西湖畔、文化广场、钱江边,甚至钱王祠前,都留下了他和学生们共同习练太极的身影。选择在杭州传拳,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在这快节奏的现代大都市推广充盈着自然哲学的太极拳,需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需要对现代传播方式有深刻的理解。 乃文乃武 是为太极 太极拳的家传渊源使得陈建强自幼习武。在父亲陈长流,以及陈自强、陈小星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成长,积累了深厚的武学功力,对太极拳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陈建强是国家一级拳师,他不仅身怀太极拳的各种技法,还在全国各项武术竞技赛中屡获殊荣,曾多次获得省市及全国冠军: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一技一法或一门一派。他曾说:“广泛的武术学习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他表示:“我愿意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将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和法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正是这种态度,使得90年代的传承人开始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并探索太极拳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一个教练,他精通技巧,在探索发展之道的过程中,陈建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在教学员的是太极拳的技法,但自己还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祖先传下来的拳法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但我真正知道祖先传下来的拳法其背后的内涵吗?”这样的反思推动陈建强更加深入地研究太极拳的哲学和精神层面,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或竞技技能。 这时,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书法《黄庭经》,这促使他开始试图理解他的祖先,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明 1600-1680)。在隐居林泉期间,陈王廷耕田、造拳、教授弟子及子孙,手捧《黄庭经》研习人体五脏六腑、骨节毛孔,从中体悟如何凝神静虑。要真正理解拳法背后的核心精髓,需要更深层的文化和哲学修养,这是太极拳得以传承的关键。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体验中、融入太极拳教学中呢? 近年来,他开始学习《道德经》,并投入阅读及书写《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这些学习让他更深地领悟到拳法背后的人文关怀与联系。太极拳不应仅仅作为技艺的传递,更应成为文化内涵的延续。所以,除了教授拳法外,他还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习运动科学和中医人体经络学,并试图将其与太极拳理论相结合。这不仅加深了他对太极拳内在规律的理解,还让这门古老的拳法在他体内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探索普适大众的途径 陈建强教授太极拳的足迹遍及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陆各国,他不仅传递了原汁原味的太极拳魅力,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拥有国际视野的他,开始对时代、对科技创新有了自己的洞察与思考:如何为古老太极拳的现代化传播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呢?陈建强愿意积极拥抱科技的力量,通过技术手段,让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对接,促使古老的拳法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陈建强曾与老师、以及陈家沟陈冲书记共同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学体系?是否可以统一教学标准,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形式将太极拳的精粹传授给学员,使这门传统武术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为了使太极拳的传承更富时代感,陈建强开始积极参与多方合作,借助科技的力量拓展太极拳的未来视野。他探索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太极拳教学中,通过360度全景拍摄,让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全方位地跟随老师的动作学习,试图打破空间的限制,为太极拳的普及开辟新的路径。 结语 2020年太极拳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建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他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推广与保护工作的肯定。作为一名传承人,陈建强意识到数字化时代,技术可以帮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他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这项传统运动,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现代化实践。 当90后太极拳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的守护者,又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发展传统,在这样继承与发展意识的引领下,太极拳迟早可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续写与时代同行的新篇章。“文以载道,武以镇魂;相辅相成,是为太极。”祝愿陈建强及所代表90后太极拳师们在探索属于大时代的新文化视野时,能以创新的方式推动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光大,向世界展示太极拳的无穷魅力。 责编:小七 |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4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