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师 当代拳师 查看内容

杨锦富的太极缘

2020-10-6 17:36|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31238| 评论: 528

摘要: 杨锦富,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师承凌志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杨锦富,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师承凌志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于1964年8月,拜金士明老师为师,学习六路少林拳、长拳;1979年-1983年拜凌志安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凌南平、马振金、黄金城、张虎宝等皆是吾同门,习拳至今。

太极拳,练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更为关键。太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故吾常阅读《五行》、《八卦》、《易经》、《黄帝内经》等传统国学,对太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太极网-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官网发表文章50余篇。
太极,不单只是对内自我的修行,对外交流亦是不可或缺。抱着互相学习交流的心态,吾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的太极拳比赛,并有幸荣获第一名。

江苏省太极拳比赛获奖证书

江苏省太极拳比赛参赛队伍

与此同时,在出国交流期间,介绍了太极拳的十大好处,得到了新西兰有识志士的广泛认可。太极拳的十大好处,即“十美”:
太极有包容之美,太极乃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包容宇宙自然万物之变;
太极有数术之美,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极有中正之美,太极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太极有动静之美,太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动中有静静犹动;
太极有刚柔之美,太极讲去僵求柔,柔极生刚,终至刚柔相济不可催;
太极有音律之美,太极快慢相间,如交响乐之音符跳动;
太极有飘逸之美,太极之舞如清风摆柳,似行云流水,去留无意;
太极有养生之美,太极重导引吐纳,舒经通络,终达“延年益寿不老春”;
太极有搏击之美,太极讲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极有灵性之美,太极乃意气运动,久练可实现意气神具备之神明境界。

新西兰交流活动
在2013年3月16日,参加“缅怀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来南京授拳50周年、纪念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系列活动,七十多位凌志安恩师的弟子们相聚一堂;同年4月14日,参加清明节“缅怀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来南京授拳50周年、纪念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祭奠活动,祭奠弟子及再传弟子、拳友达一百多人。以上,都提供了宝贵的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凌志安先生九十五岁诞辰活动”祭奠活动合照

长期以来,吾积极响应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号召,传承弘扬太极文化,为广大拳友无偿提供健身咨询。自1995年起,在工作单位以及在紫霞湖对太极拳爱好者免费进行培训指导活动,人员多达130人。 自2011年获奖后,主要致力于拳理拳法的弘扬和对学员的培养上。主要发表有《太极拳三圈理论》、《立身中正》、《太极拳之理》、《话说太极拳》以及练拳感悟等1000多篇。这些太极拳文章均是吾在盘练太极拳时体悟所得,希望初学者在拜读时,似有一把开启太极之旅的钥匙,可以少走些许弯路。期间,在雨花台、河海大学和紫霞湖等地均有辅导学员练习太极拳,一直秉承弘扬太极文化,分享全民健身的原则,免费教学。对好苗子更是精心培养。很多学员都是学了好久的太极拳,但不得法,在看到吾的拳架后,被深深折服,均想拜在门下。在2019年,经同门师兄弟和学员的一致要求,开门收徒,截至目前为止,共计收徒24人。

拜师收徒仪式

所收24个徒弟感受经历均互异,以下截取部分徒弟拜师时的感悟:
徒弟郑建明博士研究员:杨老师不仅是一个武术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他在太极拳教学中处处注重人的修养与人生的哲理。他指出,“师父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很基础,甚至让你看起来,简直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太深了,刚达到这个基础标准,后面还有新的要求,一梯梯的往上走,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自然而然地生出谦虚之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是改变人气质的学问,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不仅在武术道理上给予我指导,也在为人处世和正确对待人生上给予了明示。
徒弟冯晓芳:2012年初,从杨锦富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后,经师父指导和耐心传授指点迷津,使自己受益匪浅。从2012年起,取得吉林省竞赛陈式太极竞赛套路第二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一名;至2015年参加全国武术段位考核,考取五段位。再到2018年参加首届世界武术日展演;获得传统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太极刀第一名。2018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东北赛区】;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三名。这期间,师父的指导很关键。

徒弟郑兴华:我从1982年3月起,师从包文龙老师,学习回春功、朱砂掌、站桩等功法开始,期间陆续学习了孙式太极拳十六式,陈式心意混元太极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以及六十二式,杨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老架一百零八式和太极剑,学习了西洋掌以及陈式八十三式拳架等。直到2016年初,偶遇现在的师父杨锦富盘练陈式太极拳架后,才感觉进步较大。对太极拳的外形拳架到内在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松紧掌握不好,和杨师父学练后,已逐渐找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感觉。杨锦富师父反复强调的把根留住,立脊拔椎膝相住,已深印脑中。行拳时注意按师父要求,上盘肘定位,下盘膝定位;上下左右前后处处相照,对拉拔长,抻筋拔骨,互为其根。以前转换做的不好,按照师父逢转必沉,逢沉必领的要求去做;现在能够轻松转换了。我深深感到欣慰与幸运,遇到了明师好师父杨锦富。

徒弟杨义勋:从1969年9月参加南京市武木体校的培训班学习少林拳基本功和十二路谭腿;1980年10月参军后,较系统的学习了军体拳和格斗、擒拿术。1983年10月师从赵占田(吉林八卦拳传人)学习唐拳和阴、阳八卦拳。1984年开始习练意拳(大成拳)桩功。其间得到沙国政等前辈的多次面授指导;1986年1月至1988年2月与李建魁等内、外家拳师学习、交流。2008年8月跟随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黄金诚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
只有2013年7月师从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杨锦富老师盘练陈式太极拳至今。才更加深入理解传统陈式太极拳的真谛。杨师父很好的传承了陈氏照奎架的拳理、拳法;能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拳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缠绕连绵;强调“其根在脚”等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杨师父对太极拳的论述和体会的大量文章,使我更加理解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并在平时的习练当中受益匪浅。杨师父是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的爱徒凌志安先生亲传弟子,继承陈式太极拳之精髓,拳艺深湛,形神兼备,德艺双修,奋斗不息。
徒弟刘奇:重庆大学博士生:以前随陈拳传人雷慕尼的学生张志清学习过陈式太极拳一年有余,学了一些皮毛的83式套路。是在机缘巧合下遇见杨锦富师父,师父对太极拳的孜孜探索和过人的悟性,让我得以见到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加深了对太极拳拳理拳法的理解,并逐渐在盘练拳架中体悟太极先辈们的至理名言。方知学习太极拳永无止境,需勤加练习并加上一定的悟性方能有所成就。
徒弟高级教师李阳: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20年,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发表或获奖。1977-1979年被朱炳生老师选中并跟其进行专业体操训练;1989-1991年跟大学同学王小强练习散打;2016年跟陈家沟刘向阳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2020年5月有缘认识杨锦富老师并师从杨老师学习太极拳,师父注重基本功训练,教学严谨,对拳理拳法理解透彻。他讲:学太极拳就像小孩读书,"读书"除了读,是要先认字,写字、理解、做实验,还要读很多很多不同的科目…写文章、思考…。由于严格了站桩以及行拳要求,本人进步明显。
在2020年“红锦杯”第六届网络视频大赛中,所收徒弟刘奇和林少清荣获二等奖并被评选为最美太极人!

编辑:郭
69

点赞
2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92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杨锦富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杨锦富 2023-12-4 14:43
不同的定势;
犹如不同形式的桩功;
经过这样诸多的桩功;
修炼功夫的增长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了。

定点的变化:
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盘练渐臻浑圆之气;
这时有可按照自身的要求
不断调整太极十三势在周身内外的感觉。
并能根据自身的要求
不断地调整周身意气开合的定点。
其点的设定可按照用法的着力点;
经络穴位、关节肌肉;
随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变化而确定。
久而久之:
随着意气的开合;
一身筋肉任我所用;
自可练就:
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纯正功 ...
引用 杨锦富 2023-12-4 14:43
看六面劲到太极拳的圆:
定势在每一动后要将动作停顿一至六个呼吸;
在停顿的时间里我们的知觉运动并没有半点儿懈怠;
而是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呼吸以太极势为核心;
以蓬松为基础;
逐渐用意向外扩展出
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
六个面随意气的开合扩大缩小;
不知不觉中自然成为一个浑圆的球体;
随着功夫的增长蓬松出来的气场也不断地增大;
以致功夫深厚者有将其
“放之则弥于六合,藏之则密于内”的能力。
引用 杨锦富 2023-12-4 14:42
然而若从气的角度上讲:
其主旨在于守住精气神;
使之不外逸;
而使其充盈体内;
与形体抱而合一。
太极者“一”也!
为人之元气。
其内涵阴抱阳;
阴阳之气相合相荡。
事物在阴阳相荡;
大气冲和的状态下;
才能有变化;
才能在相对的平衡中不断地顺利发展。
引用 杨锦富 2023-12-4 14:42
从形体结构上讲:
太极势中一般含有虚灵顶劲;
神凝于耳、舌顶下腭;
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气沉丹田、松腰沉胯等等诸多注意要点。
引用 杨锦富 2023-12-4 14:39
盘练拳架的定势犹如桩功:
定势学不会,如何练太极?
定势要求在每一动作完成后停一至六个呼吸;
而连势则要求如行云流水;
不能有丝毫停顿。
两者修炼的内容;
既有分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极拳的定势其目的在于加强
对于自身毅力、体质的修炼;
使太极拳内功得到不断的增长。
定势的练法:
要求每一个动作后保持姿势不变;
停一至六个息。
所谓息者;
初为一呼一吸为一息;
逐渐随着呼吸的深、长、细、匀而形成内呼吸。
保持姿势的不变;
本身就如同站桩。
这是动态的桩!
然其相同的姿势;
在不同的时期又 ...
引用 杨锦富 2023-12-2 11:02
盘练太极拳:
在内讲气;
在外讲劲。
气是劲的动力;
劲是气的外在表现。
引用 杨锦富 2023-11-28 11:19
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悬挂于脊柱之上;
假如脊柱由于受到压迫变形或者错位;
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疾病;
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痛风;
甚至高血压,高血糖等等;
以及女性宫寒,男性生殖障碍都和脊柱病变而导致机体器官得不到应有的滋养有关。
从经络学来看:
脊柱两侧布满了人体很多重要的穴位。
通过双肩与双脚的踝·膝·髋等关节分别的斜拉和正压;
放松脊柱两侧的肌肉;
疏通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经。
引用 杨锦富 2023-11-28 11:18
盘练拳架为什么需要身背五弓?
看看脊柱的功能及功效:
明白了才能理解脊柱是拳架修炼的核心。
脊柱,平时在练站桩或者盘腿;
对脊柱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站桩要求“身备五弓”;
除了四肢的四张弓;
脊柱是人体最大的一张弓;
脊柱的锻炼不仅在武学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且对于养生,同样非常重要;
脊柱具有支持躯干;
保护内脏、保护脊髓;
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
内有脊髓(注:脊柱不等于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块脊椎组成的)。
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
即颈椎前凸、胸 ...
引用 杨锦富 2023-11-21 14:49
盘练拳架需要:
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掤要沾,捋要连,挤要随,按要粘,采要顺,挒要通,肘要旋,靠要轰。
掤要充,捋要通,挤要涌,按要宏,采要惊,挒要沉,肘要拧,靠要整。
掤要升,捋要引,挤要跟,按要沉,采要牵,挒要缠,肘要带,靠要圆。
掤要大,捋要化,挤要纵,按要压,采要拿,挒要叠,肘要活,靠要贴。
掤要蓬,捋要空,挤要吐,按要深,采要引,挒要送,肘要等,靠要迎。
掤要吐,捋要吸,挤要对,按要疾,采要摘,挒要入,肘要钻,靠要逼。
掤要蒸,捋要溶,挤要伸 ...
引用 杨锦富 2023-11-21 14:49
盘练拳架需要:
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掤要沾,捋要连,挤要随,按要粘,采要顺,挒要通,肘要旋,靠要轰。
掤要充,捋要通,挤要涌,按要宏,采要惊,挒要沉,肘要拧,靠要整。
掤要升,捋要引,挤要跟,按要沉,采要牵,挒要缠,肘要带,靠要圆。
掤要大,捋要化,挤要纵,按要压,采要拿,挒要叠,肘要活,靠要贴。
掤要蓬,捋要空,挤要吐,按要深,采要引,挒要送,肘要等,靠要迎。
掤要吐,捋要吸,挤要对,按要疾,采要摘,挒要入,肘要钻,靠要逼。
掤要蒸,捋要溶,挤要伸 ...
引用 杨锦富 2023-11-13 11:40
解读拳架的运动轨迹:
欲左先右:
想往左迈步;
领住大椎神意;
先往右划个小圈;
脊柱借势一拧;
向左斜插一步。
我的拳架铁牛耕地就是如此!
想往右迈步;
神意一变;
身法往左微带;
稍微一蓄劲;
借势右移。
拳架的野马分鬃就是如此!

往前跳纵步:
脚底与丹田;
必须呼应起来。
脚后跟腱;
丹田松紧;
要练成一体弹簧。
丹田突然一缩;
跟腱同步发力;
丹催胯,胯催腿,腿催脚;
人如弹丸,飞射出去。
我的拳架双震脚与玉女穿梭就是如此!

太极猫步,并非一种步法;
而是一种虚灵状态。
前进,后退, ...
引用 杨锦富 2023-11-12 17:12
太极十三势:
掤势坎中满;
捋势离中虚。
挤势震仰盂,
按势兑上缺。
采势乾三连;
挒势坤六断。
肘势艮覆碗;
靠势巽下断。
进势属于火;
退势属于水。
顾势属于木;
盼势属于金。
定势属于土;
这就十三势。

千万别练力;
精心修炼势。

掤势腰要满;
捋势腰要空。
挤势脚要行;
按势手要松。
采势身要整;
挒势体要空。
肘势肘出尖;
靠势肩出峰。
进势急如火;
退势似水流。
顾势如木固;
盼势如金坚。
定势是疆域;
守住最不易。
引用 杨锦富 2023-11-12 17:05
盘练拳架需要理解:
拧裹于手,钻翻于拳。
螺旋于掌,惊弹于指。
崩炸于肩,抖擞于身。
掤属坎卦,捋属离卦。
挤属震卦,按属兑卦。
采属乾卦,挒属坤卦。
肘属艮卦,靠属巽卦。
拳心拳意,拳理拳势。
拳功拳法,拳技拳艺。
引用 杨锦富 2023-11-8 11:37
太极步就像做人一样;
一定要踏踏实实;
平平稳稳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太极拳是功夫拳;
功夫就在你的脚下;
练好太极步,就得下功夫。
引用 杨锦富 2023-11-8 11:37
太极拳讲十三势即八法五步:
八大劲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及五种步型:进、退、顾、盼、定。
俗语曰:“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
“太极不走步,脚下没功夫”;
“步不稳则拳乱”;
“先有好脚,才有好拳”;
“手进三分,腿进七分”。
盘练好太极拳首先解决两个前提:
一是要有立身中正的身法。
正确的身型:尾闾中正、松静安舒、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二是要沉稳、松柔。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气血下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说练拳要从脚练起。
解决行步的方式。
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实腿; ...
引用 杨锦富 2023-10-26 11:35
再看看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美人掌;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关键是大拇指斜角领住!!!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有下坠之感;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
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
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
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
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
然后徐徐踏实;
即所谓“迈步如猫 ...
引用 杨锦富 2023-10-26 11:29
浅析盘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要求:
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需要“如意胳膊、箩圈腿。”
也就是说:
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
也是静态与动态的运行轨迹为非圆即弧形。
“劲以曲蓄而有余”。
就是指此。
如单鞭、野马分鬃式;
后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后撑;
力从脚心反弹而发;
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
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
简而言之就是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引用 杨锦富 2023-10-15 14:18
在肩,则要合肋:
折肋才能压肩;
所以肩也跟胯一样;
既有平转;
也有纵向的转;
同是折肋的幅度够;
则可以带动内脏的翻滚;
形成“翻江倒海”般的整体翻浪劲。
一个起手,落手;
动的不是手;
而是你的肩;
是你的肋;
是你的内脏。
我们的拳架就是如此的练法!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劲。
当你的肩与胯;
联合起来运动;
就形成了翻浪劲;
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
真正的传统实战拳法;
打人是非常直接的;
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
用上了身体所有的劲力;
包括人体自身的重量。
通过胯的沉坠给大地的了;
大 ...
引用 杨锦富 2023-10-15 14:10
胯,我们可以分为“横胯与纵胯”:
横胯:
我们在走路时,
如果用胯带动双腿向前移动,
则是用了胯的横向拧转的劲力。
胯练好了,是可以连续不断反弹的;
且动作的速度非常灵动;
步的奥妙:
不在于脚,而在于胯。
胯练好了,一惊一诧之间;
胯连续弹出劲力;
带动腿换步进攻;
那种速度,是令人惊讶的。
一旦我们用胯带步的方式进行攻击;
不需要蹬地发劲;
力从地起就是借力打力;

所谓“纵胯”:
如同我们在上楼梯时;
如果膝盖尽量不弯;
或者少许弯;
用胯尽量上提,拉开间隙;
走步上楼;
你会发现,走完几 ...
引用 杨锦富 2023-10-15 14:08
浅析盘练拳架时肩与胯的功能:
肩与胯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大关节;
离开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身体的螺旋劲,拧劲;
也就无从谈起。
从肩胯的功能来讲:
可以拧转;
可以沉肩裹胯;
也可以上下折叠。

肩沉了;
就能够带动背。
胯沉了就可以拉起脊椎;
两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张大弓。
胯肩除了形成拧劲以外;
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劲力的来源。

查看全部评论(528)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