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极网创始人刘洪奇和中华太极拳谱系工程(中华太极拳杂志官网)2008年8月8日,这一天注定要被写入史册,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北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一天,让所有的太极拳习练者感到自豪的一件事也将被写入太极拳史,温县县委、温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正式启动。太极拳谱系工程,将是一部太极拳的传承史大纲,对于人们清晰知晓太极拳的繁衍流传和了解太极拳的历史人物,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而担纲这项工程的就是扎根太极拳发源地的太极拳专业门户网站——太极网。 十年磨一剑 太极网成立于1998年,诞生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兴起之初,古老的太极拳借助现代科技平台步入了E时代,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以《太极拳打进因特网》为题发了通稿,当太极网负责人刘洪奇带领他的团队向拳师们介绍网上宣传时,拳师们却问:你的网架在什么地方?那时候,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偏远县城搞网络,很多人认为太虚,多少有些不务正业。 太极网在十年的努力运作中,发挥着太极拳信息传播的中枢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过滤,加压后输送到了网络的各个角落。它成了大家信赖的太极拳资料库,一批批太极拳人才通过它而被发现,一个个太极拳的优秀人物通过它而被造就。邀请陈小旺等国际大师和网友聊天、举办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友联谊会、拍摄太极拳人物专题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太极网逐渐被太极拳界所认同。 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民协先后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称号;同年6月,温县成立中国太极拳博物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委员会,刘洪奇参与了太极拳博物馆的资料搜集工作。 2008年5月,根据太极拳发展和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的布展需要,温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 谁当此任、花植谁家?太极网自然是众目所瞩。依靠太极网在太极拳界的影响,以及10年来在太极拳界建立的信誉度,县里决定将此项工程交给太极网。时任温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秦迎军主抓此项工作的落实,数次召集刘洪奇和相关人员商议谱系工程的实施方案。 这是一项太极拳界万众关心、群首瞩目的工程。 太极网负责人刘洪奇深感责任的重大与时间的紧迫,月底完成了谱系工程实施方案的撰写工作。县领导听取汇报后,经过广纳思言,于2008年7月,下发县委温文【2008】28号文件,成立了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领导小组,县政协主席周清水任组长,刘洪奇担任谱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机构建立后, 2008年8月8日谱系工程正式启动。 谱系工程是什么? 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是为陈家沟旅游景区“中华太极拳文化园”提供支持的软件配套项目,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太极拳传承关系为脉络在线展示太极拳传承发展过程的大型信息数据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满足各地拳友在线分享太极拳的传承、发展成果,让到陈家沟旅游的客人都能从这里找到个自的位置,赋予他们应有的归属感,巩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扩展太极拳寻根文化的范畴。 但是谱系工程完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因为没有先例,没有模板,刘洪奇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浩大工程,工程所涉及的太极流派广、传承人多、历史跨度长、地域跨度广,如何将这些传承人资料串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网,并且通过这张网可以方便进行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和查询,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刘洪奇曾数次到郑州、深圳寻求技术支持。 2008年底,太极网完成了谱系工程的第一版设计,但最核心的部分因为系统固有的限制未能实现。 2009年的春节刘洪奇没能安心过好这个节,春节长假未结束他就通知所有的员工上班了,开始了下一个版本的研发和测试。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2009年5月的一天,在主抓太极拳工作的县政协副主席郑爱珍的办公室,县委书记魏曰高看到了还在内测的新版本,看完刘洪奇的演示,魏书记很满意。在这个新版本里,太极拳传承人通过树形的结构,一代一代的传承非常清楚,展开以后即可以看到该传承人的所有弟子及其视频、图片、文字信息。对于已经离世的传承人,还拥有个人的纪念堂和网上墓地,后人和弟子可以模拟现实进行网上祭奠。刘洪奇为这个系统申请了新的域名:TaiJiRen.cn,并将网站名称定为“中华太极拳传承网”,将它作为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的官网。 2009年8月,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开馆之时,在博物馆门口两边设立了两块谱系工程大型触摸屏,供参观者查询。 太极网为了将太极拳影像资料更好的存储、展示出来,开通了全国首家太极拳专业视频系统——中华太极拳影像库。太极网经过改版升级,完成了和谱系工程的对接,通过和传承人个人空间博客的链接,真正让传承人信息动起来,充分实现传承网、个人空间、论坛社区等功能上的跨界融合,为传承人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的实施,在太极拳界是一项彪炳千秋的大业,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理清太极拳传承脉络、发展衍变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将太极拳传承人的图文、影像资料尽可能多的记载下来,方便的通过互联网分享传承人的研习成果,造福后人,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和保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就是对太极拳文化最好的保护措施。(作者:溯源) 原文地址:http://www.taiji1600.net/html/tjqzx/yanjiu/405.shtml |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4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