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清风学子

陈王廷为何读黄庭经创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学子--糊涂书生;

书法里有没有缠丝劲啊.陈王庭是怎么从书法中悟出缠丝劲啊/////

春秋大刀又是怎么展现缠丝劲的.

二位,一个是学子,一个是书生.你俩倒是说说.也让大伙明白明白.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心情
--  书法艺术与陈式太极拳(转贴)
书法艺术与陈氏太极拳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虽属文武之道,但在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从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有年,深感其拳理与书理相通。现不识浅卑求教于武林与书法同道以求斧正。



  书法与陈氏太极拳在行功时对身法要求是一致的。“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定,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物无所思”(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也曾对作书者的身法有过这样的要求:“莹神静虑,端己整容,秉笔思生”。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大家都强调了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周身放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陈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缠丝使内气通达周身,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劲。这种内劲的来源正如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书也是如此,无论是书写盈尺榜书,还是蝇头小楷,都必须两足踏实,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笔随意运,使两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柔软的毛笔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书法与陈氏太极拳,都非常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贯注,心领身为。手有定法,步有活规。古拳论提出“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古书家也强调“意在笔先,笔居心后”。可见意在太极拳与书法中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套路,在意念的作用下,一会儿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一会儿“山崩海啸,虎视鹰膦”。(陈式太极拳洪均生语)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支配下,内气鼓荡,笔随意行。由此我们联想到唐草圣张旭所书的古诗四帖,他的草书,跌荡起伏,奔放流畅,字字相连,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果不是在意的作用下,能有如此气势磅礴,铁画银钩的绝品吗?
  书法与陈氏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蓄发相变。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太极拳有阴柔、轻柔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如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清代书法家曹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有止,有缓有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一样,其节奏变化多端,鬼神莫测。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犹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术表演。笔者曾看过一位太极老人虽已年逾古稀在书写条幅时只见他饱蘸浓墨,略加思索,然后大笔恢恢,笔走龙蛇。当他写到“平心静气悟真谛”最后一笔悬针时,老人内力悴发,突然双足离地,助气发声,这那里是在写字,分明是在演练拳术。这七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抑扬顿挫,参差有致,气韵贯通,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极拳套路!
  以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陈氏太极拳与书法的相通之处,然而从取材上,从美学上,从虚实上,从形神上,它们无不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不妨在练拳的同时学点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学点太极拳,它们定能相
发表于 2007-2-4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风学子在2007-2-4 13:56:00的发言:
发贴心情
--  书法艺术与陈式太极拳(转贴)
书法艺术与陈氏太极拳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虽属文武之道,但在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从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有年,深感其拳理与书理相通。现不识浅卑求教于武林与书法同道以求斧正。



  

你既然从事陈拳与书法有年......那你说说,书法里到底有没有缠丝劲.陈王庭是怎么从书法里悟出来的缠丝劲.

发表于 2007-2-4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清风学子在2007-2-4 13:56:00的发言:
发贴心情
--  书法艺术与陈式太极拳(转贴)
书法艺术与陈氏太极拳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虽属文武之道,但在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从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有年,深感其拳理与书理相通。现不识浅卑求教于武林与书法同道以求斧正。 …………

清风兄看来真的对陈式太极和书法有所研究,尽管这篇文章是转来的,但个中之意值得深味

发表于 2007-2-6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找个帖子有意思!!!
发表于 2007-2-6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里有没有缠丝劲啊.清风学子不应是糊涂书生.你既对书法有研究.那你说说,书法里有没有缠丝劲啊.用意不用力怎么体现在书法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家对书圣此帖的论述:。。。用法备,取势远,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率然是传说中的一种蛇。《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至。

陈氏古传七言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 一字长蛇互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  击尾首动脉络通 当中一击首尾动 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中真消息 须寻脊背骨节中

两者取势完全相同,陈氏太极单鞭一再重复,且形态潇洒,神气十足。真正练好单鞭,能任人侵而自如化而击之,则太极成矣!     

发表于 2007-2-8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中究竟有没有缠丝劲.

你既研究书法有年,你应该知道书法中有没有缠丝劲.说来听听.-----清风学子.

再者,用意不用力怎样体现在书法中的.陈王庭又是怎样从书法中悟出来的缠丝劲.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用笔之力,不在于力”
        最后,我们从古代学说中也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论说。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功玉。”书法与拳法虽分属文事与武术,但古来各种技艺,在某些基本原理方面是不无相通之处的。而历史悠久的书学,对著书立说较迟的拳学来说,启示尤多。如林韫在《拨镫序》中说:“卢肇谓林韫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这席话与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的主张岂不恰合?!
       宋代书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说:“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这里所说的“筋骨神气”和“锋势备全”,都体现着自然流露的内在劲力,也即“笔力”。但决不是靠“用力捉笔”或“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因为越用力,笔越死;笔越死,笔力越弱,结果就不免弄巧成拙了!
       上述古代书法家的经验之谈,不亦有助于我们领悟太极推手和散手的用力问题吗?                

转贴一,回拳友sanren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与太极的共同点:1、学书法与打太极拳共同要领是松静、自然。2、太极的虚领顶劲。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与书法要求人正、笔正,笔正字正,大体相同。3、打太极拳要求每个动作先在心,后在身,用意不用力,而学书法,则要求意在笔先,意先笔后。4、打拳时起伏动作的气势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与书法要求上下承接,左顾右盼,气势雄伟,笔势连接,笔断意不断,提按使转,藏露方圆是相类似的。5、太极的运气,如书写运笔之气均有共同之处。正如古人云“自古书家多长寿,修身养性在笔端”。由此看来,练书法也是健身之法,使我患有慢性病的身体也逐步得到康复。------------转贴二    回拳友sanr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