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劲要由后腿?还是由前腿? 有些人以为发劲是由后腿发,但亦有一些人谓发劲是由前腿发,互相争执。其实是两腿都可以发劲,问题是当对方给你用左手打的机会时,则用右腿发劲;若对方给你用右手打的机会时,则用左腿发劲。亦即发劲时,必须是根据〝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原则,由左腿而腰而行于右手,或由右腿而腰而行于左手的一贯之劲来发劲。 二、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有些人以为拳架与推手并没有关系,所以只练推手而不注重拳架,其实推手必须以拳架为基础,没有好的拳架为基础,推手一定不会好的,除非不是正规的太极拳推手,才不必以太极拳拳架为基础。 三、其根在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练拳要全身松开,由腰而落胯、落膝而落到脚底,发劲时,其根在脚,即以脚底为起点,而腿而腰而行于手指,没有松到脚底之后的发劲,是没有根的,是浮而没有着落的,是虚空的,是没有用的。 四、主宰于腰的重要性: 以腰为主的动作是一种轴心动作,故能一动全动,全部都作同比例的动。所以腰要求轻松、沉稳与正直,不能用力,更不能摇晃与弯曲。 一般都注意腰部,但对腹部则多有忽略。其实腰腹是一致相同的。例如〝气沉丹田〞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就有与腰同样要求轻松、沉稳与正直〈不得摇晃、弯曲〉之意。拳论所谓:〝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中之缺陷、凹凸、断续,都指的整体动作要均匀一致,尤其表示在腰腹之情形为明显,故腰腹同样不能任其有缺陷、凹凸、断续之处。 五、含胸拔背的意义: 含胸就是松胸,不可挺胸,亦不可陷胸,胸膛骨架,虽然要松,但要松的端端正正架起来,负起作骨架的功用,不可一味的松,松得连骨架都弯下去,如是陷胸的情形,是不对的。 拔背,宗师书上谓〝拔背匪易言也,是为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但以后则未明显见到。一般误认拔背是背向后拔,实则拔背并非向后拔,而是向上拔高,此与〝为通三关之候〞其意正合。 六、沉肩、垂肘、坐腕之沉肩: 沉肩即松肩。不可耸肩,亦不可塌肩(即肩不可自动)要做到松肩真不容易(宗师即因松肩之难,而有断肩之梦),松肩首先要注意肩与腋窝之一致行动,此必须肩臂与整个胸部彻底相随而动,整个胸部亦要与腰腹彻底相随而动。究实言之,全身各部均要在立定脚根,以腰为主之原则下,一齐相随而动,唯有如此,才能使肩臂与胸侧腋窝相随而动,亦才能真正的〝不动手〞。 七、活的中定: 宗师说明中定谓:〝中实时中,定无常定〞是指活的中定,不是死的中定。活的中定是随遇而自身加以调节;任何外力加诸我身,我总要因其力而机动予以调节,使自身不失中定。这样能调节变动的中定,才是活的中定。 八、拳论〝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的意义: 有气则无力,是指有气则柔,能以气运身则不用力而柔,无气则纯刚之无气,是柔之至也。惟至柔才能成刚,所谓阴极则阳生也。何以说无气是柔之至?因为〝无气〞是气遍周身,气之运转是整体性均匀动作(有如地球之运转),有整体运转之实而无局部运转之动态,与虽动犹静之意合,亦可以说是〝气虽有犹无〞之意,这样无气之气,才成其为纯刚。 [page] 九:变动不居的意义: 在推手时,要懂得〝变动不居〞的道理。即变动之后,不停留在那里。如走化之后,仍然被人打出去,即因走化之后,停留在那里不动,才会被人打出去。这是练拳需要绵绵不断的道理。有时在变动之后,因对方不动,自己亦不动,这是在观变(静观其变),但这亦要保持能动之机。不能〝死静〞、〝死停〞在那里,〝死静〞、〝死停〞则贻人以可乘之机。走化时如此,黏连进逼时之变动亦是如此。
? 答复同学发问: 一、问:气沉则神凝,神敛则志不乱。神凝与神敛意境是否相同? 答:凝是凝固,敛是收敛,大同而小异。 二、问:松与虚实、沉,何者较密切? 答:松与沉有因果关系,能松就能沉,沉是由松而来的。虚实是两回事,但都需要松,虚要松,而实亦须要松。换句话说:虚实须要松,沉亦须要松,关系都密切,至于那件较密切,那要由你自己去衡量。 三、问:气亦鼓荡,神宜内敛,意在精神不在气,既然不在气,则气如何鼓荡? 答:虽说〝不在气〞而实有气,与〝虽动犹静〞之意相同,亦与地球整体动作之动而无动之意同,故依然有气鼓荡,亦与〝无为而无不为〞之意相似。 四、问: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意义为何? 答:引进落空,即推手时,对方打来,我引而化之,使其劲落空;合即〝形开气合〞之合,气一合则形开而打出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