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师 人物故事 查看内容

文武兼修 孜孜求索——康戈武的崇文尚武之路

2025-11-6 08:41|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原载《文武中國》2025年春季版,繁体中文。太极网刊载此文简体中文版

文 武 兼 修    孜 孜 求 索

—康戈武的崇文尚武之路

陈 莎

在当今数以亿计的武术传承人和爱好者中,自幼习武的康戈武,专职武术工作已逾六十载。至今仍然锲而不舍地沿着文武兼修孜孜求索之路努力迈进。谨以“素描康戈武”“关注康戈武”"康戈武团队观”为标题,谈谈他和众多武术工作者和传承人一道为武术发展作出的努力。

一、素描康戈武

勤学勤思勤耕犁,求真求实求道艺。

挥戈犹握春秋笔,尚武著就万卷籍。

       ——题记·素描戈武

康戈武,研究员,教授,中国武术九段。祖籍四川遂宁,194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自幼习武,启蒙于彭勤;之后,师从沙国政、何福生;随后,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获首批教育学武术硕士学位。自1964年步入武术专业工作队伍后,曾入选云南省武术队、北京市武术队和国家武术代表团运动员,执教于云南省武术队、北京体育学院和德国科隆体育学院;1990年末调入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曾任武术研究院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执行专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培训部、宣传部、科研部主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常委、段位制办公室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秘书长,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中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导、硕导和客座教授,以及河南大学武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顾问。

康戈武在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

康戈武经过长期的研习和实践,随着对武术本体的认知,对把武术置于大文化视野、放入大社会环境的认知与时俱进地拓宽和深化,感悟日多,作品渐增。

在以武术技法为核心的实践方面,康戈武以对武术技术的分类研究为基础,将拳术中专用于贴身攻防的“靠”法,与“四击”并列为打踢靠拿摔五类技术元素。通过对长拳、南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象形拳等拳种基本技法规律的研究,对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基本技法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武术功法原理、武术攻防技法原理的研究,归纳提炼出了武术技法原理。还致力于提倡单人练习法、对打练习法和实用练习法三种练习法融会贯通的传统武术训练体系。

在传承与传播并重的武术教学方面,康戈武基于武术的运动、技击、文化属性,总结出9种基本教学方法。在运动属性方面三法为:示范模仿法、讲解解惑法、练习体悟法。在技击属性方面的三法为:拆招明招法、喂招还击法、说招诱导法。在文化属性方面的三法为:以礼明德法、由表及里法、潜移默化法。代表性著作有:包括中国武术概论、武术技法原理、武术教学与训练、拳种流派、古今兵械、武术实用功法、武术拳械基本技术技法、武术攻防基本技术技法和习武常识9个篇目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文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八卦掌教程》(DVD)等;主编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24种/册)《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等。

在包括武术历史在内的武术文化研究方面,康戈武以文武兼修为方式,沿着走到哪学到哪、见什么学什么的“游学”路径,追求泛学博通,多有突破旧有认知的新发现和突破西方体育语境的新创见。代表性专著有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中国武术春秋》美国英文版)。主编有《中华武术图典》。代表性论文有:《关于武术本体的认识及对武术学科建设的思考》《“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古代武术发展的文化结构研究》《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清代武术史纲》《民国武术史纲》《八卦掌源流之研究》《关于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报告》等。此外,还与他人合作编著了《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史》《体育人名辞典》《武术文化知识手册》《义和团大辞典》等。

考察雅典第28届夏季奥运会比赛

上述粗略的例举,概要呈现出了康戈武在崇文尚武之路上的努力。在谈到研修心得时,康戈武说了两点:一是以“勤奋”态度对待研修。他说,做学问必须坚持“勤学、勤思、勤耕”,并以“勤学者博、勤思者敏、勤耕者丰”引导学生,一道勤奋努力。二是以“求索”的精神进行研修。他说,搞研究必须坚持“求索”。只有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寻求本末、探索未知,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作为。他在求索过程中,注重“求真”,追求真知、真理;注重“求实”,追求面对现状和现实需要,进行脚踏实地的应用研究;他还注重追求“道艺”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与技艺交融。

二、关注康戈武

尊师重道溯拳源,举文扬武凭高瞻。

泛学博通融一炉,百炼千锤塑典范。

      ——题记·关注戈武

在康戈武武术阅历中,上述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他独立完成的论著;另一类是由他担任主编,组织团队集体完成的论著。从时间看,2000年前多是他独立研究成果;2000年后他一边继续坚持独立研究,一边组织团队合力进行研究。我在他2000年前的独立研究中,看到了下面三个项目受到同行点赞和业界关注。

康戈武在俄罗斯国家武术训练馆传授八卦掌

1984年,康戈武撰《八卦掌源流之研究》公刊,引起学界关注。

《八卦掌源流之研究》初载于1984年12月北京武术协会《八卦掌研究会会刊》(创刊号),引起了人们关注。1992至1993年期间,日本东京福昌堂《武术》季刊全文翻译为日文,分3期连载,并在文前介绍说:“康戈武现在在中国是研究中国武术史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第一人。他经过精密的调查、考证,把充满传说和迷云的八卦掌的历史明确了下来。”此文也引起了台湾同行的关注。台湾武术专门杂志《力与美》1992年10月第30期、11月第31期连载《北京专访康戈武谈八卦掌史料》。作者潘岳评价说:“康戈武先生对考证一事的态度极为严谨认真。在查访的过程中虽备受辛苦折难,对有疑点的人、事、物,定要访得彻底方能罢手,足见其所收集资料的可信度极高,我们亦欣见在武学研究途中,有此一求真求实之人存在。”1994年,美国《八卦掌通讯》摘译了《八卦掌源流之研究》部分内容。201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八卦掌——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重刊了《八卦掌源流之研究》全文。

康戈武(一排右三)出席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并合影

1990年起,康戈武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武术工具书,在海峡两岸持续印刷发行至今,获得读者青睐。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繁体中文版,于1990年由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社、《中国体育报》等媒体以《中国武术实用大全问世》为名进行了报道。时任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主席、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的徐才先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序》中评价说:“这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是把武术百科知识与实用方法融为一体的精心之作。”

1991年,台北五洲出版社引入此书版权,在书首增加了台湾著名武术学者徐纪《序康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此序评价说:“对武术上所可能提出的问题,可在此书翻检求助。有的则可得到满意的解答。有的也可得到基本的帮助,与寻求答案的方向上头的协助。”同样强调了此书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武术工具书”的价值。

2014年,北京中华书局顺应当今读者通习中文简体字的现状,将《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繁体中文版改为简体中文版出版发行。目前,3种版本均已多次印刷发行。

此书繁体中文版在海外流行中引起了美国PlumPublishing·SantaCruz,California(出版社)的关注。应该社邀约,康戈武以《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相关内容为基础,增添史料,修改体例,撰著成《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于1995年在美国出版发行。时任中国国家体委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的伍绍祖先生,为此书题写了中文书名《中国武术春秋》。

出席第二届东北亚体育史学大会的中国海峡两岸学者合影

(一排居中手持“学会奖”证书者为康戈武)

1997年,康戈武获第二届东北亚体育史学大会“学会奖”,被选编入当年中国体育大事记。

1997年12月9日至13日第二届东北亚体育史学大会在日本福冈举行。会议主题是“亚洲地区武术的历史——过去、现状及未来”。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北地区的60多位学者参会。《体育文史》杂志1998年第1期刊载了中国学术代表团崔乐泉撰写的报道。报道说:“为推动东北亚地区体育史学的研究,东北亚体育运动史学会特设立了‘学会奖’,以奖励在学会大会报告中论文优秀的研究者。在本届大会上,来自中国武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康戈武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颇具专业水平的演讲,使其题为《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的论文,赢得了广大与会者的好评,并被授予大会唯一的一项‘学会奖’。”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体育文史》杂志,把这一获奖消息编入了《1997年中国体育大事记(7月—12月)》。

美国路易斯维尔市市长菲舍尔向康戈武颁发 “肯塔基上校荣誉奖”证书

康戈武说,当他看到海外刊物的过誉之词和学界先进与武坛同仁的认可时,既抱拳诚谢各方的抬爱,又把这些勉励之语作为前进的标准,不懈努力。

三、康戈武团队观

团聚贤能解秘奥,群策群力研国标。

携手历尽耕耘苦,硕果笑夸团队豪。

      ——题记·戈武团队观

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聘任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首批受聘专家合影(二排左一为康戈武)

2000年春,主持完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世纪杯全国武术宣传奖”评选和颁奖大会后,引起学界关注的康戈武,从宣传部主任调任为科研部主任。他一边继续个人课题研究,一边组织团队进行国家课题的研究。在他连任科研部主任十多年及后期主持专家委员会常务工作的时间里,除了组织例行的课题管理、年度论文报告会、选取年度或专题优秀论文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合编《武术研究》交由人民体育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外,还受命担任多个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论著主编,负责组织团队完成任务。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团队研究成果有下述几项。

一是组织团队完成关于武术功法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面对武术传承注重功法而当时的武术定义中却缺此运动形式的情况,康戈武征得领导同意,受命组织武术功法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名单见下列论著)研究功法体系。创编了单掌断砖、悬空断物、石锁上拳、指鼎较力、长杆较力、流星打靶、桩上徒搏(男子)、夺桥徒搏(女子)等功力竞技规定项目。并按传统功法项目特点分为击打能力组、克服重力组、灵敏能力组和其他能力组规范出自选比赛项目。相继主编出版了《武术功法·功力比赛资料汇编》《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竞技功法)》《武术研究·武术功法研究专辑》。从2004年起,按照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颁布的《武术功力竞赛规则》,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连续举办了七届。为在武术定义中明确武术运动形式包括“功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也为各地基层武术组织举办武术功力类比赛提供了样本和借鉴。

二是组织团队完成《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并用于实践。

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为了解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探寻适合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2005年3月,康戈武受命组织“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团队。团队在总课题组下共设8个子课题组,包括理论组和分别以全国7大区为调查对象的7个子课题组,共计142人(团队成员名单见下列论著)。对分布于全国各省会、地市、县区的252所普通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2008年汇集各组调研成果和由康戈武与课题组学术秘书洪浩执笔的总报告,合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仅为推动武术教育改革和促进武术进校园提供了参考,而且为后续创编《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提供了相关依据。

三是组织团队创编《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面向中小学推广。

2008年,在组织完成“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后,康戈武受命担任《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主编,组织团队展开工作。在与虞定海、栗胜夫、王建华、吕韶钧、郭玉成、洪浩、武冬等主创人员和陈欢带领的演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适宜小学生选练的《旭日东升》《雏鹰展翅》,适宜中学生选练的《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四套武术健身操的动作创编、教学试点和生理学实验研究工作,并摄制成教学光盘和编写出《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教师参考书》(团队成员名单详见此书)。2010年8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教体艺厅〔2010〕8号),通知指出,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高等教育出版社),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

四是组织团队完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为推动武术进校园提供了指导方案。

2009年,教育部体卫艺司与国家武术研究院联合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杨贵仁司长和高小军院长为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康戈武受命担任总课题组组长,洪浩、马剑二位担任课题组学术秘书;负责组织总课题组和下属段位制教程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四个技术教学研究组,以及运动负荷测试与评价组、社会学调查组,参研成员逾200人的团队,完成了研究任务。以蔡龙云教授为组长的结题评审组认为:该课题组充分调动了全国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各方面试验人员,在全国七大区域133个试验点进行教学试验研究。“该研究论述翔实,分析深刻,能够将体育教学的共性问题与武术教学的个性问题区别对待,并提炼出了具有武术特点的教学方法。”这一研究成果,通过全国和各地区武术段位培训活动,及时得到传播和应用。随之编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武术概论》,扩展了应用范围。不仅为段位制教程进校园和全民健身领域提供了教学方案和教法,也推进了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武术段制系列教程》国内首发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刘北剑率团出席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全球首发式,部分团员合影(左二为康戈武)

五是组织团队创编《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纳入国家体育发展规划。

2014年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了《关于印发〈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通知》(武术字[2014]176号)。这一发往全国各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总局内部各单位的《通知》要求:“现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规定:“《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是考试项目和考评标准。”要求“通过试点、普及、巩固,逐步从以进入中小学校为主,拓展到全民健身和全球发展的各个领域”。

受命担任这套系列教程主编工作的康戈武说,这一重大任务的完成和实施,并非一己之力、一家资源能承担得起的。他满怀感激地说,协同完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创编的庞大团队,包括领导团队、技术团队、常务团队。

领导团队的决策和指导

2000年完成“世纪杯全国武术宣传奖”评选和颁奖大会后,康戈武转岗到科研部担任主任。中心主任李杰交办了筹备编写段位制系列教程的任务。2003年王筱麟接任李杰的职位启动了这项工作,2008年高小军接任王筱麟的职位领导完成了这一体系的初创,为后续领导班子和团队进一步完备段位制系列教程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聚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领导职能的多届班子组成的接力“领导团队”,是取得这一系列成果的关键。在领导层面上还得到了国际武术联合会于再清主席和传统武术委员会陈永杰主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杨贵仁司长和卢逊处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志鹏社长和龙杰副总编、刘援副社长的重视。这些领导和他们率领的团队,给予了不可或缺的参与和指导。

技术团队的智慧和奉献

参与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创编工作的技术团队,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和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分批次从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和竞技武术运动队教练员中抽调的近200名行家里手。他们的姓名和参与DVD示范的优秀运动员和传承人的姓名,都已分别列入其参与教程分册之首,此处就不赘述了。大家齐心协力完成的这套《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得到了以蔡龙云教授为主任的评审委员会的肯定。评委会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编写目的明确,体例得当,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段级标准与技术难度适宜,技术规范,拳种和器械风格突出,是一部学术性、代表性、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达到了发布实施的标准。”

常务团队的执着和努力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研发、编写、印制、摄制、出版发行等日常工作,由研编和出版单位,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地展开。其中,具体负责制作出版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事业部和北京高教世达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时任该部门主任和公司总经理的肖彤岭先生及其团队,在组织研发与出版资金、集中编辑和摄制力量、协调上下各方支持、展开推广宣传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康戈武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编教程的常务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部负责。该部门基本保证3位在编工作人员。李小杰、冯宏芳、王立峰、张路平、陈晓卉、刘洋等同事,都曾先后轮岗与康戈武一同参与这项工作。鉴于部门人手短缺,曾相继从上海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接收了10多位实习研究生,增强部门工作力量。早期到科研部实习的郭玉成、洪浩、马剑三位博士生,实习期满后又以短期借调的形式多次调用。他们参与了研究中国武术技能评定的发展历史,研究了日本柔道、空手道、相扑等武道段位制和韩国跆拳道段位制的结构和实施现状,明确了武术段位制考评的内容是包括武术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完整体系。段位制教程应通过制定不同级段的武术知识和技术,引导习练者循序渐进地掌握所习拳械的完整体系。不同于按照竞赛规程要求,以同场比试技能差异即评出高低的竞技体系。在认清武术段位制的编写目的和读者对象,拟订出“五元六段、练打结合”的结构原则和一个套路既能单练又能对打的技术范式以及级段标准与编写体例的基础上,他们分别参与了分册研编和汇总修定工作。还参与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此外,还与选聘自传统武术传承群体的李树栋、武世俊一道参与了制订实施武术段位制的有关规章、工作程序,并将之汇编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等工作。

康戈武说,《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纳入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团队协同奋斗的成果。其中,领导团队的决策和指导、技术团队的智慧和奉献、常务团队的执着和努力,缺一不可。

康戈武随“一带一路”中国太极文化欧洲行

讲师团相继在德圆、意大利、

奥地利、匈牙利讲授太极文化与太极拳

2016年,年过67周岁的康戈武不再担任行政类管理职务,留守于学术岗位,继续完成计划内工作。此后,放下了行政工作压力的康戈武,静心于学术研究。他的身影仍不时出现在武术学术论坛的讲台上,他的研习新得仍不时见载于学术刊物中。近年来,他应邀担任总主编,组织起近百位学人参与的《中国武术全史》编写团队,正继续发挥团队协作奋斗的精神,推进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和编撰。我们期待着《中国武术全史》早日杀青问世,再现团队协作的新成果,为构建武术学科体系,推动武术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尾言

谨将三则题记合为《三言戈武》,权作本文的尾言。

其一:勤学勤思勤耕犁,求真求实求道艺。挥戈犹握春秋笔,尚武著就万卷籍。

其二:尊师重道溯拳源,举文扬武凭高瞻。泛学博通融一炉,百炼千锤塑典范。

其三:团聚贤能解秘奥,群策群力研国标。携手历尽耕耘苦,硕果笑夸团队豪。

(原载《文武中國》2025年春季版,繁体中文。太极网刊载此文简体中文版)

责编:小七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