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集中到对自身的反省与检点上来,而不是长期沉溺于外在的具体招数和套路之中,如此,才能高屋建瓴.把握精髓.渐集大成。  修炼的过程和目的,不是克敌,而是克己,非为胜人,实为制我。尽管在招数、套路的演练中,我们设想了一个身外之敌,但归根结底是要破“心中之敌”。通过追求平和心态,保持澄明之心、空灵之心、圆融之心、素朴之心.最终实现心中无敌.眼中无敌。第一要戒分别之心。牢固树立人的“类生存”观念,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特别要树立“大武术”的理念,克服门户之见和封闭保守、彼此相轻的陈规陋习。不藏人善,相互欣赏.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我不二”和“万物与我为一”。第二要戒执著之心。习练太极拳固然需要名师指点、循规蹈矩、悉心体悟、勤学苦练,但同时也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在有意无意之间,不知不党之中,积累成果,加深造诣。愈是顺其自然.洒脱自如.愈是精进升华,不求而得。切不可执著于为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致把愉悦身心的运动变成令人生畏的“苦行”和自我身心摧残。第三要戒机巧之心。太极拳道博大精深,无数年功夫难以窥其门径。只有功夫到处,方能铁杵成针,“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语)。因而须持守“真、悟、恒”,潜心揣摩,循序渐进,“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陈长兴语),如一味投机取巧,寻捷径,求速成,必流为怪僻或误入异端。 四、炼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太极拳的本质在于和合阴阳,调剂虚实,这必然对习练者的性情和性格提出要求.全息地认识拳道,合理地摆布诸元。所以,性情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境界的高低和造诣的深浅。由习拳而炼性.由炼性而悟道,相生共长,才是通途。正如《四性归原歌》所说:“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炼性当以“中平”为本,“厚重”为要。第一要不急不躁。尚缓贵柔,避高趋下,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不至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一曝十寒:第二要不偏不倚。宽大厚重,持守中庸.无过无不及.不至阴错阳差,非丢即顶;第三要不怠不惰。将勤补拙。常习不辍,道不远人,拳不离手,日久见真功,习惯成自然,不至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五、厚德。“万法归一”。人的各种修炼.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还原到道德这个根本问题上。“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杨氏传抄《太极分文武三成解》)。“耍手亦是以理为主.以气引之,其用功与圣贤同”(陈鑫《太极拳经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即是文章.道德即是智慧,道德即是功力,道德即是法门。太极拳说到底是为了完成人作为生命体的道德建设。道德高尚,才会有绝大胸怀绝大眼界,绝大手笔。德之厚者。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开合收发之际,俯仰吞吐之间,自是大家风范,名家身手。习拳践道,必须始终把修身铸德作为第一要务,“天地之大德日生”,太极之大德为“化”。第一要“化性起伪”。苟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是先天的素质,伪是后天的修炼,“化性起伪”.是通向理想人格的途径。在太极拳的习练中.通过不断地陶j台改造性情.拒恶从善.自能品德高尚,胸怀博大,能容天下之人、之事、之力;第二要“化剑为犁”。即收敛锋芒,消解锐气,与人为善,以人为伴,不争强,不好斗,把谦和、宽容、忍让作为最好的fang身术;第三要“化敌为友”。“圣无死地,贤无败局”。“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太极大道修炼者当以仁爱为本。以宽恕为功,以慈和为力,以退让为法.如此,则无敌不化,无坚不摧。这就是道家所谓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为而成。也是兵家所谓的不战而胜。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倍加关注太极拳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笔者愿与广大同道一起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太杨文化的神圣职责。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