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经》,根据阴阳五行变化理论、祖国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出了太极五套拳、五套捶、十三势、炮捶,以及枪、刀、剑、棍、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武术体系。在三百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式。
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中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圈是指丹田的运行轨迹)、外圈人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中圈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如今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十八代传人陈伯祥和他们的后代及弟子们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太极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道:“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重要传人陈伯祥
笔者的恩师陈伯祥先生,1944年3月出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现任河南省太极拳协会副会长.
陈伯祥
恩师受家族尚武之风熏陶,自幼就随陈鑫之入门弟子陈克忠先生系统学习陈氏小圈(亦称小架)太极拳,深得前辈真传,是陈氏太极拳小架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陈伯祥先生拳艺精湛,文武双修,艺传海内外,收授中外弟子数千人,深受弟子爱戴和武林同道敬重。恩师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走出家门,其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授徒众多,仅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就有入室弟子百余名。
自1995年开始,恩师又将陈氏太极拳小架传至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了众多的小架拳研究会(或陈伯祥小架拳研究会),在陈家沟成功的举办了两届陈伯祥寿辰小架拳交流大会,小架拳已誉满全国各省及国际小架拳爱好者。几十年来,他以高尚的武德和高超的技艺折服了国内外无数慕名而来的挑战者。目前国内外凡是研练陈氏太极拳小架者,80%以上都出自恩师门下。恩师真可谓小架此一家,桃李满天下!恩师为弘扬和发展陈氏太极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82年,他曾应邀在全国武术交流大会上担任裁判。被十余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们采访和报道,还应邀参加了国家武术协会监制的《中国武术太极拳》和焦作市推出的《陈家沟功夫》等光盘的录制工作。
身为当代著名太极拳师的陈伯祥,虽誉满海内外,但仍然布衣粗食,乐于耕读,保持着陈氏子孙的优良传统与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英雄本色,不愧是我们弟子心中的良师益友,我们深深地敬佩他的为人和功夫。
作者:孙万智&路红琳
本站责编:张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