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701|回复: 2

王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吗?
吴氏太极拳的拳架、推手、双刀及内功

我只记得馬岳樑先生在其著作中曾說: 太極拳本身就是內功,并没说太极拳没有内功,恩师传有太极五行内功、太极内功八式,详见本人太极网上的文章,转贴如下:
“也谈吴氏太极拳的拳架、推手、双刀及内功”。---颜紫元(一)最近看到一位自称“小弟”的playzy先生于05年5月20日发表了一些关于对快架、双刀、内功等的言论,因恐此吴氏太极晚辈“小弟”的一知半解给吴氏太极拳爱好者带来混淆,故也在此论坛上费些笔墨予以纠正。

一、“快架”的来源

吴氏快架之来源早在马岳梁、吴英华二老的著作中作过了说明,在颜紫元编著的“太极秘谱诠真”中也清楚地作了说明。杨露蝉艺成后,根据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形成一套有别于陈长兴太极拳架而独具风格的拳架,也称杨氏小架、快架。当时杨氏弟子万春、凌山、全佑及杨露蝉子杨班侯、杨健侯及健侯子杨少候、杨澄浦祖孙三代皆练此架。据杨氏太极传人田兆麟之子田颖嘉于《精武》2001年1月发表的文章称:杨氏三代各创一个拳架即杨露蝉创快架即(小架),杨健侯创中架,杨澄浦创大架,其父田兆麟随健侯学过中架,又随澄浦学了大架。事实上杨班候,及其侄杨少候从来就只练杨露蝉的快架,杨班候根本没练过其弟杨健侯创的中架,也可能杨健侯创中架时,其兄班候已不在世,而杨少候只练快架,并未练或传其父杨健侯创的中架,更未练比自己小17岁的胞弟杨澄浦创的大架。声称向杨少候学过数月的吴图南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的所谓“少候拳架”即与吴家的快架几乎相同,不知是吴图南从吴鉴泉处学来多年后再冠称是从杨少候处学来的,反正杨少候、吴鉴泉在吴图南作此声称时(1984年)均不在世,无以对证,唯一不同之处是吴图南的拳架其一手大拇指翘起(据闻:孙剑云曾与吴英华说起此事,孙剑云说,吴图南练拳时翘起大拇指是为了向人表示他是老大,但羞于开口,于是就用哑语手势表示,吴图南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太极拳》一书的传承中称吴鉴泉传吴图南、杨少候传乌拉布,这位“乌拉布”直到1984年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中才说明是吴图南,不禁令人想问如果吴图南真是杨少候的弟子的话可以理直气壮的写到:杨少候传吴图南,就同其书中堂堂正正的写到吴鉴泉传吴图南一样,可在30年代当吴鉴泉、杨少候均在世时,吴图南却羞羞答答的用了一个“乌拉布”的名字,以至大家无法向吴鉴泉、杨少候去应证,看来吴图南当时是心虚的。至于被马有清声称为:对太极拳史有重大贡献的吴图南保存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之派论》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宋远桥与张松溪相差6、7代人,怎么可能一起去武当山,看来也是一篇伪文。最可笑的是在《太极拳之研究》中有一段“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其中写到:当吴图南提出陈发科、李派太极的高瑞洲不是练太极拳的,陈、高两位居然都同意说:“咱们不是这个玩意儿--------太极,只得列席了。”于是“我”即“吴图南”认为他们两位态度很好,很朴实,那次会议开的很成功。请想想陈、高两位怎么会认为自己练的不是太极拳,吴图南编造的这段故事也太滑稽了。)

   杨健侯、吴鉴泉、杨澄浦之所以创编了杨氏中架、吴氏慢架、杨氏大架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点在马、吴二老著作也作了说明,也即为了适应王公贵族们学拳及面向大众,中架、慢架及大架相对小架(快架)来说比较易学、易推广,杨澄浦创了大架,其祖父二辈留下的快架、中架也就不传了,中架目前大概也只有田兆麟一支尚有练习,快架在杨氏传人中绝传,董英杰因听说过杨氏曾有快架,惜失传,便自创“英杰快架”,但与杨露蝉传下的是二回事。

   吴鉴泉是从其父吴全佑练杨氏快架的(这与杨少候从其伯父杨班候练快架的情形是一样的),在此快架的基础上吴鉴泉创编了慢架,而慢架也有一个成熟过程,早期的慢架单鞭还是弓步的,到了吴鉴泉晚年拳架完全定型时,则为马步的(详见诸民谊组织拍摄的吴鉴泉的拳架照)。这一慢架的成熟过程还在吴鉴泉师兄弟王茂斋所传的吴氏太极拳中留下了影子,王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他们对吴鉴泉是尊敬有加的,吴鉴泉早期的慢架与王茂斋所传的拳架有不少相似之处,这说明吴鉴泉早期所创的慢架是被王茂斋等师兄弟所认同的。吴鉴泉晚年在上海所定的成熟的吴鉴泉氏太极拳架即与北方王茂斋所传的吴氏拳架有所不同了。

    同杨澄浦一样,王茂斋从全佑处学的快架并未下传。所幸的是吴鉴泉传了下来,吴公仪、吴公藻都练了,但并没下传此趟快架,听吴英华老师说,吴鉴泉早年教拳时吴公仪也跟着学,但得不到吴鉴泉的重视,一气之下跑到杨少候那里诉说说:“父亲只教别人,很少教我。”杨少候于是对吴公仪说:“你父亲不教你,我来教你”。当时吴、杨二家是近邻,一日吴鉴泉见公仪练得有些模样,才开始悉心传授爱子功夫。

   吴公仪年轻时,被黄埔军校请去做武术教官,为了让军队便于学习,于是把动作分解,以便在台上示范,如同军操一样,此种分解练习的吴氏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方架,并非那位以“小弟”自称的说是五十年的产品。

    吴公仪的“方架”形成后,主要是在香港流传,吴鉴泉氏慢架也就少教了,快架则基本不传了。这同不少吴氏器械、推手等未能传下一样,幸乎马、吴二位一直在吴鉴泉身边,保存了下来。所以,快架由来已久,根本不需要从李先五、吴图南的“吴氏太极拳”书中找证据。

   而马、吴二老八十年代改编的“吴氏精简架是以技击作用考量为主”是二老亲口对本人所言,若是简单的将重复动作删除的话,那么云手(左、右、左)、搂膝拗步(左、右、左)、野马分鬃(左、右、左)、倒撵猴(左、右、左)就只要一式即可,何以各要三式,唯有对吴氏太极技击毫无所知之辈才看不出这重复的几式在吴氏太极技击中的地位及在精简架中左右左各重复三次之意图。


二、“双刀”真伪
    “双刀”并非陈兆毛、李立群向赵寿屯学的,赵寿屯去世时,陈、李二位尚未学吴氏太极拳,在九十年代初,马江豹带了几位国外弟子在上海公园参加太极的表演,观众中有位姓窦的老头也乘兴表演了“双刀”,此人据说是跟陈孚康学的,陈孚康则是赵寿村的徒弟,于是陈兆毛、李立群便向窦姓男子学了“双刀”。

      赵寿邨、于森与吴英华都是亲表兄妹,吴耀宗虽是同姓、同村,但与吴家无亲戚关系,是远方的邻居。

      马岳梁、吴英华二老及赵寿邨、于森等都曾向马晋安的父亲马润芝学一些器械、马润芝是蒙古人,会的玩意多,也是一代高人,马岳梁恩师还曾向他学数术学,马润芝与吴鉴泉是密友,二家关系很好,马润芝让子马晋安拜吴鉴泉为师学太极,马晋安小时候不愿在家吃饭常到吴家吃。吴英华、赵寿邨戟等是向马润芝学的双刀,而且吴英华还向其学过双戟 、左手剑,甚至吴鉴泉也喜欢马润芝的大戟,练大戟的次数比练吴家太极十三大枪还多。但双刀、左手剑、双戟、大戟、皆因非吴家太极本门内容,故未下传,并非难练得缘故,吴氏双剑也难练,但却传了下来,也并非马、吴二老忘了,可见那位晚辈“小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所以“双刀”并非吴氏太极本门的内容,如果改一下起势和收势就称为吴门的内容,那么天下所有器械岂不都能成为吴氏太极器械了?

三、吴氏太极推手十三势
    不知这位晚辈“小弟”学过推手十三势否,竟断然言推手十三势是马岳梁整理而出,“其中有三皇炮捶的印象”。这几乎是信口雌黄,推手十三势吴公仪、吴公藻、赵寿邨都学过,因种种原因,有的只是未下传而已,未下传的有的还有八种活步推手及散手烂采花,这是十三势从鉴泉祖师那代就有,不知这位“小弟”何来的三皇炮捶印象?!

四、内功
    吴氏内功有五行、八式及阴阳二十四法,因种种原因,马、吴二老只传下五行、八式两套内功,本人曾听吴英华老师讲,吴英华的师兄弟兼亲表兄于森(也是马岳梁恩师的妹夫)还记得阴阳二十四法,吴师曾经让马江豹跟于森学,因种种原因在于森去世前未能传下,因此内地失传,此套内功与五行、八式一样都属秘传,吴公仪的孙子吴光宇在加拿大也有传授,为了完整继承吴氏太极拳学,本人于九十年代去香港太极拳总会会长郑天熊先生处学来,这岂能是郑天熊创编。此晚辈“小弟”胡言乱语,若不予批驳,会造成一些混淆,故写此文以正视听。

------------------------------------------------------------上面文章,本人也不知道作者何人.虽然文中,所披露的独门“奇异”事情不少,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一段中的内容:

这一慢架的成熟过程还在吴鉴泉师兄弟王茂斋所传的吴氏太极拳中留下了影子,王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他们对吴鉴泉是尊敬有加的,吴鉴泉早期的慢架与王茂斋所传的拳架有不少相似之处,这说明吴鉴泉早期所创的慢架是被王茂斋等师兄弟所认同的。吴鉴泉晚年在上海所定的成熟的吴鉴泉氏太极拳架即与北方王茂斋所传的吴氏拳架有所不同了。

“王茂斋、许禹生是吴鉴泉的亲表兄弟”的说法准确吗?他们都主要生活在清朝,其中,王茂斋是汉族人,其他两位都是满族人。而作为满族的吴鉴泉在当时不是社会的上层人物,而许禹生的家世要显赫得多。那么,作为汉族的王茂斋,难道他的祖上竟然能够和身处上下两个层次的满族人,通婚的吗?

有知情者,望解说。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足道也!业,不足道!

发表于 2007-12-22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一句话,马岳梁公开的吴式快架,和吴图南公开的杨少侯用架(快架),相去甚远,所以应该是来自不同的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