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冬天姗姗来迟。飘飘扬扬的雪花尚未将大地披上银妆,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冬雨。坐在开往太极故里的汽车上,望着窗外的雨景,忆起自己的太极生涯。 我出生在豫西小城,但祖籍却在武术之乡登封,家庭素有习武传统。幼年时代,在《少林寺》电影掀起的武术热潮中,跟随兄长习练少林武术;考入河南大学,又主修了长拳。大学期间,因为好奇,在同班好友——来自温县的省大运会太极拳冠军的指导下习练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和二路炮捶,短暂的学习却深化了我对武术运动形态的认识,并引发了诸多有关太极拳技术和理论问题的思考。带着疑问,投在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叔容先生的门下,研习孙式太极拳,一晃便是十余载。 自皈依太极以后,对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也多了些关注,进而也接触了一些太极拳代表人物。2004年9月,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承办“首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作为会务组成员之一,接待了来自温县赵堡镇的和有禄先生,得知他是功力竞赛项目桩上徒搏的主要试验者之一。在培训班的实践教学中,观看了和有禄先生与其弟子表演的桩上徒搏,对他的推手技术暗自称道。 与和有禄先生的第二次相见是一个月之后,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武术论文报告会”上,他能参加学术界的活动,令我刮目相看。更使我诧异的是又一个月之后,在广东佛山举办的“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上,他赠送了我一本刚刚出版的《和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一词即刻在我的心头飞旋。 回到房间,打开书,看过康戈武老师所写的序,对“和式太极拳”有了粗线条的认识。 2005年8月,“第三届中国·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期间,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举办了“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诞辰195周年纪念大会”,笔者作为论文报告会的评委应邀参加了纪念大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王筱麟主任、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等一些领导、专家的出席与讲话,标志着和式太极拳得到了武术界人士的认可。 此后的几次见面中,我主动向和有禄先生了解有关和式太极拳的一些问题,并对太极拳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应我之邀,和有禄先生专程来河南大学进行太极拳交流,我带着一些研究生向和有禄先生学习了和式太极拳,亲身体验了和式太极拳“轻柔圆活,三直四顺,舒展自然”的耍拳特点。 举办全国性的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活动是和式太极拳习练者的夙愿,历经努力,由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温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赵堡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于2006年11月25-26日在温县举行,我被聘请为赛会总裁判长,深感责任之重大。 三个多小时的旅途之后,到达了驻地。稍作安顿,便急切询问赛会的报名情况。和有禄老师面带喜色地说:“在竞赛规程发出后的短短20余天时间内,已有50支代表队,450余人报名参会,预计实际人数还将增加,一些远程的代表队已到达温县。”听过这一席话,深感和式太极拳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强大的凝聚力,因天气原因而产生的忧虑,也随之云消雾散。 第二天上午,我带领全体裁判员学习了《太极拳竞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和保国老师重点讲解了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下午,裁判员到太极武术馆实习,两组裁判相互打分。第一组裁判的分数打出之后,我便发现个别裁判仅注重动作外形的难度和优美,而忽视了对和式太极拳风格特点的把握,对一位演练者的分数打得不很合理,随后得知这位演练者是和式太极拳的名家之——郑宝兰女士,十分钦佩她对裁判组工作的支持。 由武汉远道而来的副总裁判长侯尔良先生与我同住一室,短暂的谈话后,便成为忘年之交。他向我讲述了和式太极拳的传承脉络,自己的学拳经历和在全国各地授拳的情况,最后送我一本他以倾心完成的著作——《和式太极拳精义》。他对我提出问题的回答十分精辟,这位仅具有小学学历的老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与思考,让我肃然起敬。谈话持续到晚上12点,第二天清早当我还在睡梦中,侯先生已到武术馆辅导学生练拳。 大会开幕式原定于25日上午在赵堡村村委大院举行,联想到太极胜地赵堡,对陈清平、和兆元等太极宗师的崇敬心情便油然而生。然而,绵绵的冬雨阻隔了太极人的朝宗心情,开幕式改在温县太极武术馆隆重举行。仪式由温县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秦迎军主持,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焦作市政协主席、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赵功佩,副会长穆玉华、阎文胜,焦作市体育局局长刘新顺,温县县委书记董安民,县长魏曰高等出席了开幕式。陈式太极名家王西安、陈庆州、陈小星,杨式太极名家杨振河,武式太极名家钟振山,吴式太极名家马海龙,孙式太极拳代表杨小斌,和式太极名家和有禄、和保国、和定乾等在开幕式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与会人员不仅领略了太极名家的风采,为他们的精湛技艺所叹服;同时也体味了太极大家庭的团结和睦、百花齐放的欢庆场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