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內功的訓練:也就是練內丹,打開奇正經百脈,使全身通透,与天地之靈气同呼吸,也是一切拳術、散手的基礎。練內功首先是備藥,即蓄精、存气、養神,三者不亂施,那樣精足、气充、神全,練丹有藥,否則,只是煮空爐,有害無益。其次是練丹,即練精化气、練气化神、練神還虛。 練丹要有一定的法門,即正确的方法,才能將內丹最快、最好地練成。 吳式太極拳的內功 有:五行內功,內功八式,陰陽二十四法以及抖大杆。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吳式太極內功在練精、气、神合虛的同時,也將身法、樁功、步法、柔化与發勁練就,這与一般的練采 气、行气的內丹功是極不同的。在吳式太極門中這些內功是不輕易傳授的。吳式太極門中有三趟抖大杆,專練丹田抖勁的,与陰陽二十四法中的十二陽段一樣,是練發勁的。二十四法中的抱一式、飢鷹覓食及老叟燒丹三式,捻動指、趾,更有助打開身体經脈,激發全身經气。 第二階段:拳術、推手、器械的訓練。 先練樁功与步法:樁功是拳套中的几個基本母架,步法是將拳套中的各种步法變化進行練習。弄清步法的變化及母架的基本要求以及有了一定程度的內功,練拳就万事俱備了。 盤練拳術、推手、器械最初以身法為主,緊緊抓住身法不放,進行拳架的盤練,將姿勢先練准确、精密,將每招每勢的應用以及每招每勢的各种太極勁(十三勁)的變化熟記心中,練習時似在運用太極十三勁与人在盤手,即盤架即打手,打手即盤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達到著熟、懂勁。 推手最初也是如此,也以身法為主,將姿勢(定步推手)、步法(活步推手)練精确,將太極十三勁及變化練清楚,達到著熟、懂勁。 如此將兩膀的拙力御去,將功夫練到身上,身上沒有,還是沒有。 其次是以心行气,以气運身的階段。 無論舉手動足,起落進退,非但手掌,全身都有一种气感,全身似在水中。接著神气鼓蕩,全身好似气球,气勢騰挪,身体有如懸空,一片虛靈。 推 手自己渾身如同一團气球,身体如同有一層气包裹著,与對方接手是意气的交接。 最后,無意無念,也不領气運气,了悟大道,純任自然,返朴歸真。 推手也是全憑直覺進行調整變化,全身透空,應物自然,達到神化階段。 吳式太極的器械也如此,練至器械變成身体的一部分,內气能貫穿械身、械端、最后 身、械完全合一。總之,有了內功与拳術的基礎,器械也就自然會練好了。 摘自颜紫元《太极秘谱诠真》卷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