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8年冬,我接受了另一光荣任务,调去国家体委向XX首长介绍太极拳,并在技术运动委员会做些研究工作。人民体育出版社因陈式太极拳尚未出书,约定唐豪写太极拳史,我写陈式拳理论,李剑华写动作说明,并决定由我去陈家沟访问陈发科的儿子陈照旭,拍下拳照,乘便采访太极拳史料,并去少林寺搜集史料和拍照,出版社指定的摄影师同往,但经我探问到陈照旭在他县劳动改造,遂通知出版社取消此行,改由陈照奎拍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 ?? 我在国家体委工作了四个月,因所带书籍不多,对研究武术史有困难,而教学工作也告一段落,杜前主任函嘱早日回上海大抓武术工作,我就向荣,黄二位主任反映,允予返沪,陆续将陈式太极拳理论写成初稿,并将陈氏拳论精华部分分类摘录,1959年1月唐豪逝世后,陈式源流部份他生前因忙于编写“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而无暇为陈式拳书写稿,只能由我写出初稿,我写的陈式源流,理论和陈氏古典拳分类摘录,于1960年12月初寄给出版社,李剑华因老病,陈式动作说明部分仅成简稿,因我在“前言”中提到动作说明,结合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缠丝劲,李老感到体力不支,不能补写,就主动向出版社推荐老同学杭州沈家桢续写。 2.1961年1月25日人民出版社函告:拟集中介绍我国太极拳,准备几式合出一厚本书 (杨,陈,吴,孙四式)征求我的意见。1月30日又函告,拟出“太极拳入门”,希我介绍作者。我担了一些“四式”写作上的看法,并建议由李天骥写“太极拳入门”。2月13日又来信说:“四式太极拳共同理论部分,拟请您主笔总编,组织一些人参加或协助,这方面的材料不少,例如古代文献,唐豪的遗著,牛春明的书稿,国家体委整理的材料以及您的书稿等均为可作参考。”我因工作忙,至28日始作复辞谢“请另物色人雪?” ??其时我因技委会王任山主任,武术科毛伯浩科长一再约写“中国古代武术史”,作为内部参考资料(据说体育院校讲授武术史需要史料)因此我正在搜集古代武术史料,为了写出陈式源流、理论等已花了很多精力,稿已送出,我无意于再写太极拳书。 ??不料1961年3月17日正当我在体育宫主持支部会议,出版社有阎海来访,说“因国外需要太极拳书,但已出版的内容简单,薄薄一本,出国不像样,决定四式太极拳合出一本书,杨式有牛春明来稿,陈式由沈家桢改写动作说明,吴式用徐致一原书,孙式用孙剑云原书,但编辑部对武术不内行,需有专人统一整理,避免重复,理论部分须专章总述,源流和发展史也须统一写,武术科考虑由你来搞,社方也如此看法,故由国家体委备函上海体委要我担任下来,张主任也同意给你一定的时间,半年内要全部拟好”等等,我因系上级组织交下的任务,只能将书稿照片等一大捆接受下来。 3.A:我建议“五式”合出一本,牛,傅合作写杨式。 ??经我先看牛春明《杨式太极拳》稿(齐钝汉执草)发觉其动作姿式与杨澄甫不大相同,势难代表杨式,理论和说明则真伪杂陈,难怪阎海说北京崔毅士(与牛春明同学于杨澄甫)不满意此稿,不愿意审稿,乃向阎海建议由上海傅钟文与杭州牛春明合作,修改动作,尽可能用杨澄甫照片钩图,由周元龙绘图和修改动作说明,阎海同意了。阎海也说武术科曾认为杨式动作还是傅钟文较为规矩,因此他去杭州和牛老面商,我还建议武式太极拳是古老拳种之一,武禹襄拳论为习太极拳者的重要理论,应列入合订本成“五式”,武式传习者郝少如在上海,可由其编写,阎海也同意了,要求至迟于年底交稿,明年春出书。 ??阎海去杭州和牛春明、沈家桢联系回上海说牛老勉强同意与傅钟文合作改写,希我去杭州向牛,齐具体联系,并和沈老商谈陈式写法,阎就一切拜托成书而返北京。 ??B:我又仔细看了沈家桢的太极拳的八个主要特点,自成系统,有可取处。但以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且援引伪托拳论与牛稿相仿,又考虑了各式撰述者,对太极拳理论看法不致,特别是徐致一的纯柔说法,否定缠丝劲,以陈式为少林拳等存见,势难融合,我很难写好求同存异的共同理论,分处三地(杭州,上海,北京)通信讨论很吃力,其时体育宫的副支书和副主任李宪民同志,虽由杜主任于支书会上宣布宫的工作由李多抓,但我需大抓武术工作,又兼向市委领导介绍太极拳的任务仍在进行,无多作精力总编“五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