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的理论突破——武禹襄先生著书立说、继往开来的独特实践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内忧外患。外人船坚炮利,吾族体弱心愚。以武禹襄先生为代表的一代武术家虚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拘成见,努力解疑。 条一身体力行与心领神会(新知) 肯下实际功夫,追求真正了解是武禹襄先生取得巨大理论突破的前提和基石。他从小习练拳术,不断研究技击。他先后跟许多人学过武,包括杨露禅、陈清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富有创新精神。武禹襄是通过身体力行的修炼实践完整、正确把握武术内功的第一人。他心领神会而悟出的弓弦劲理论,初步解决了松紧、虚实的合理转换问题。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全部贡献给了中华武术理论探索事业。他的中华武术修炼活动是非常成功的——获得了许多独到的新知。 条二切磋琢磨与推敲酝酿(经典) 武禹襄先生的拳架具有极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的姿势、动作既不同于杨式,也不同于陈式。他根据自身条件、社会地位、技击需要,反复修改拳架,至死方休。他不断从心知到身知,从身知返心知。他非常重视体悟、体验和体会。他的武学思想是切磋琢磨与推敲酝酿的成果。武禹襄的拳论是受到广泛肯定的经典。 条三独树一帜与伪托前人(创造) 武禹襄先生提出的八条身法是独树一帜的创造性见解。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这是从前没有过的清晰论述。他事实上自觉完成了哲理拳、文人拳与学术拳的统一工作。他明确提出太极拳的独特理论。武禹襄认为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但是他同众多先贤一样,既怀珠抱玉、不甘平庸,又超凡脱俗、淡泊名利。我们觉得他伪托前人的做法是特定时代与特定社会的产物。另外,打手与搭手的关系也是一个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