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缘空

王培生先生今日逝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5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王老前辈!
发表于 2005-5-15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
发表于 2005-6-23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有啊。
发表于 2005-7-3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式太极名家王培生---高志其
jhl
版主


会员等级: 版主
发帖数量: 182
精华数量: 0
所持现金: 5金币
银行状态: 尚未开户
用户积分: 217
注册日期: 2004-03-12

字体大小: | BIG5 GB | 第1楼
2005-06-27 17:33
吴式太极名家王培生
文 高志其
    1981年在沈阳体育馆内,中国武术界人士与日本少林拳访华代表团举行了一次技术交流会。会上,孤会王培生以其精湛的太极拳艺博得中外人士的—致好评。日本少林拳手们钦佩之余,邀请王老师前往日本讲学。
    王培生是河北省武清县人(现属天津市),生于1919年。在军阀割据,战火不息的时代,王培生三岁就随父母来到北京,定居东四演乐胡同。
    王培生自幼喜爱运动,尤其嗜好武术,且爱看武戏。对戏中武打动作模仿得维妙维肖,并常因此摔得鼻青脸肿。在王培生的邻人个,有一位沧州吴桥马戏团的把式。此人身怀绝技,善翻跟头。他见王培生喜好此道,就指点其翻跟头之要领,初时只在他肠上一跳,后又嘱他直腰抬眼。由此王培生领悟到凡事皆有要领,而要领即事之诀窍,循此以往,无有不利。这个简单的概念,竞为其以后鉴别和选择拳种,领悟拳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以后王培生又随父母搬到东四甘雨胡同,又学练摔跃。一日,王培生正在门口耍红缨枪,他一枪向外戳去,恰好这时门口走进一位老者,见枪尖径奔面门,略一挥手,使其脱手而飞……。
    这位老人即八封掌名师马贵,字世清,人称“螃蟹马”。马老当时已七十多岁,兀自精神隽烁,步履矫健,这天正好外出探亲而遇此事。后经马贵亲戚引荐,王培生遂拜马贵为师,从学八封掌。十三岁时,王培生又向张玉连老师习教门弹腿,年底又拜杨禹廷为师学太极拳。他三门一起学,天未亮即起,练过硬功夫。在中华路(现天安门广场)先练十路查拳、十路弹腿,后练八卦掌、太极拳,直至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开门又转入里面再练。那时北平太庙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并设有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杨禹廷老师在此任教。王培生随杨老师边学边教,历时数载。王培生十八岁时,杨老师看他勤学苦练,口夜不辍,功夫已是精进,可以独立施教,遂将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武术教练的职务让与王培生担任。不久,王培生又开始教授家馆。
    一天,王培生去天津探亲,路过一个武场,见一壮汉,臂刺育龙,演练形意。王培生看到妙处,不禁脱声喊好。岂料那壮汉已大步追出,一定要与王培生比试一下。王无奈只得答允。说时迟那时快,壮汉一个“虎扑”扑来,王随用一个太极“下势”,使其重心前倾,随后又用“上步七星”将其打倒,当时,王培生才年满十七岁。年龄虽小,太极拳却已运用到纯熟自如的地步。
    王培生虽然技艺大成,但仍好学不倦,为钻研多家之所长,悟拳术之至理,十九岁时又带艺拜师,从形意拳师赵润庭习拳。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街头到处见持枪佩刀的日本兵。1939年的一天,王培生前往“太庙后河拳社”拜访王芗斋先生。恰遇五、六个囚本兵,尾随其后,来至拳社。王芗斋不在,其徒洪连顺正在演练虎头双钩,见王身后日军簇拥,以为是王带他们前来寻衅,不禁面色铁青,虎目圆睁。日本兵受此敌视,心怀忿怨,又以为王是这里的头头,迁怒于他,当王培生告辞时就与其并步而出,寻机报复。走出不远,突然一个日本兵抽出刺刀朝王腹部扎来,王不慌不忙,看准时机,用太极的“抱虎归山”,一手抓住对方握刀的手,另一手向其腰部捛去。这个日本兵当即仰面跌出。紧接着又扑上来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径直向王的前胸扎来,王即用“进步栽锤”使其前栽倒地。第三个日本兵待刀从背后袭来,刀尖直奔王的后心。王异常敏捷,一个转身,旋用八封掌中的“周仓扛刀”,将其仰面摔出。在短短的儿秒钟内,连续打倒三个日本兵,动作干净利索,旁观者莫不高声喝彩。剩下的几个日本兵见王功夫了得,不敢再动,悻悻而去。王培生此举在日人占领区内,陡然增长了中国人的威风,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王培生时年二十,武艺胆量俱各惊人!与“太庙后河拳社”的误会,事后亦得到澄清。
    1646年,韩幕侠先生由津来京。王培生又从学于彼处,蒙先生指点形意、八封,武艺更臻妙处,此外,王又从梁俊波先生学通臂,从吴秀峰先生学八极,广采博纳,孜孜以求,从此九长九短,十八般兵器皆演纯熟,而其中尤以刀枪剑棍最为精通。
    王老师常说:“多知多懂,一通百通,技艺虽不同,而其理则一。”王老师苦心弧诣,穷尽毕生精力,正是至从诸兵百艺中悟出一条武学的至理。
    1947华,王老师应邀与儿位武术家:“神伦”李书文之弟子张立堂,“鼻子李”李瑞东之弟子高瑞周,韩幕快之女婿马逸林等在北京西城积水潭汇通祠成立了“汇通武术社”,为研究武学,发扬武术作出了贡献。
    建国以后,王培生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矿业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卫生进修学院等处,为师生员工教授太极拳。1953年,他参加了华北地区民族体育大会,担任评判工作。1954年又参加了在北京崇文门外板厂火神庙成立的“群众武术社”(该社现已改名为“振兴吴式太极拳社”)。
    现在,王培生除在西单体育场教拳外,还在院校、医院、疗养院教拳。几十年来,正式拜王为师的达一百多人,从学者数以万计。这些人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党政干部、老红军战土以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此外,他还应各省市体委的邀请,前往讲学,并经常会见世界各国来华访问的武术代表团。
    王培生晚年,武功已臻上乘,举理亦至彻悟。他把太极、八针、五行用科学的思维熔于一炉,用科学的方法付诸实践,并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生化之道和运行规律,由小见大,一通百融。无傀杨禹廷老师的接班人。
    王培生虽然居室简陋,但却仍门庭若市,或谈论武学,切磋技艺;或拜于门下,精诚学艺;甚至有朋客远自千里而来,为求一晤,得其片言只话,奉若珍宝。真可谓身居斗室而心驰禹旬!
    太极学学之理不仅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大成,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具体远用。它包括了医学、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领域,其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奥,非潜心钻研、实际操作难以黯其妙旨。王培生教人从不误人子弟,总是精诚相授,不厌其烦,不计其功;且又语言生动,道理明白,从上述的各个方面详尽讲解每一拳式的内在涵义和技击作用。
    目前,王培生在教学之余,还正积极从事《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粘杆》及《吴式太校拳新编体用功法》等书的著述。其中《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即具阳春白雪之高深,又具情理至人之通俗。它把极其深奥的太极拳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既可将初学者引入其门,使之兴味盎然,又向他们指出一条深造的道路,于深入浅出的叙述中蕴含着无穷的深奥之理,可使具有一定功底之人,达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此书国内发行同时,也以英文版本向国外发行。
    王培生武学如此渊博,不能不令人敬佩。
赋曰:
    行生于理,理随于行,其理愈明,其行愈高。
    名师好求,明师难致。难能可贵,理行皆明。
    化玄妙为实作,以平凡出神奇!至理至善,维敬维恭。
http://www.cn-wu.com/club/showthread.php?t=20995
发表于 2005-6-3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悼念王老前辈

努力弘扬太极精神

发表于 2005-6-23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介绍点王老的实战伟绩?先谢啦!
发表于 2005-9-28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 痛 悼 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