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回复: 0

马爱立:以武魂续文脉 以传承念先生——大师拂手去 尊古留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祭祀对象。《荀子·礼论》主张“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不但把老师放在和“天地君亲”一样的高度,更是将“君主和师长”的礼仪规范放在一起尊崇,可见老师对社会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的师爷陈庆州仙逝已经十周年了,10月2日,陈式太极拳尊古体系表彰盛典在温县庆州武院举行,他的尊古武学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一、见天地而悟拳魂。1972年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丕去世前,叮嘱弟子陈庆州一定要把传统太极拳的架势和功法传承下去,陈庆州遂提出尊古之说,要求弟子在习练和传授时不得随意改编,以完成先师遗愿,将原汁原味的陈氏太极拳传承下去。尊古风格的特点是理法精深、风格古朴、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合一、着法实用。特别注重“行功”和“推手”的练习,其中行功太极球和行功太极棒是独门绝技。其核心是以拳为载体,复刻自然规律、呼应天地节律,将“道法自然”的理念深度融入技法、心法与境界追求中。第一是动作遵循自然规律:传统陈式太极拳的节奏如行云流水,符合自然的韵律,其开合、虚实、起落,暗合阴阳的转换。动作以圆弧为主,讲究连贯性和流畅性。“太极是个圆,阴阳在里边”,这种“圆运动”象征着宇宙的循环往复,与道家“周行而不殆”的宇宙观相呼应。第二是顺应自然的技击理念:对己要顺应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强求、不勉强,呼吸自然,让气血随着拳势自然流动。对人则不丢不顶,通过听劲感知对方的力量方向和大小,然后顺势引导,借力打力,最终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第三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尊古武学思想因“尊古”而更贴近太极拳的核心追求,通过拳法的演练体会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与自然的呼吸、节奏相融合,达到“人在拳中、拳在自然中”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武术的修炼,更是一种顺应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哲学。
  太极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运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专家认为,由于太极拳对健康的广泛益处,完全可以被视为“运动中的医学”,甚至称它为“你余生的完美运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的专家发现,太极拳包含了跑步、游泳、自行车运动等多种运动的效果,是宇航员适应空间运动的最佳方式。航天员王亚平就曾在空间站演示太极,这是中国空间站特有的在轨锻炼方式。现代社会一方面信息量暴增,人们接触到的健身方式多种多样,眼花缭乱,另一方面这些国外权威机构的成果观点并不为大部分国人知道,这就导致了太极拳和中医等很多传统文化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正如来自福建漳州的功勋奖获得者林国强所说: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知道珍惜。很多人都是端着金饭碗去要饭!
  二、见众生而知不足。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等(百度百科)。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陈庆州当得起这个名头!他师承正宗,精于走化,身怀绝技,素有“隐士”之称,是温县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太极拳师。九十年代访美期间,传武育人一千三百多人,切磋技艺交流六百多人无一败绩,被美国国术总会授予“武术博士”。他从不在书房里闭门论拳,跋山涉水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慕名而来学拳的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学员,接收入门弟子近两百人,被河南省体委授予“武术优秀人才输送奖”。大师来之不易!十年了,庆州武院还挂着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功夫凭苦练,奥妙赖深思”。1972年冬天的一天,凌晨四点半,他的弟子职武营在公园偶遇出差的陈庆州,彼时,他已在鹅毛大雪中练拳多时。年轻时陈庆州曾日练拳三十遍,为此,特为弟子题写了“苦练”。
  总听到有人说“太极拳都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其实“拳法无好坏,功夫有深浅”,过去传统技艺讲究“法不轻传”却成就了很多大师,现在获得各种功夫“秘籍”的渠道多了,为什么反而很难出现大师级人物呢?根本原因就是“不到位”——没有学到位,没有练到位。当年陈庆州为了学拳方便,买了当时很贵又难买的脚刹自行车,徐吕村至陈家沟的路上不知来往了多少次。这次获得功勋奖的姜启健谈到26年前的学拳经历:在习练其他拳术16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后才结识了陈庆州,为了学拳,每周五从徐州坐车到温县,周日晚上返回,每年寒暑假都要跟着师父练几十天。林国强谈到从外地坐车到温县,一路颠簸,千辛万苦才能见到师父。黄伟儿更是每年都要从美国飞来几趟当面学拳,一住就是三个月。他们的学拳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功夫来之不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他们当时都有本职工作,之所以业余时间花这么大的本钱费尽周折,从外地甚至国外到徐吕村这个在地图上放大几倍才能找到的小村庄学拳,这次又不远万里,带领众多弟子来参加祭奠、表彰活动,就是为了要学到原汁原味的陈式太极拳,就是为了要“学到位”。也正因为学拳不易,他们才格外珍惜,格外舍得下功夫,生怕走了样、生怕不到位、生怕技不如人。所以,不要说太极拳打不过现代搏击,不要说太极拳健身效果不如其他方法,那是因为没有“到位”。
  三、见自己而明传承。为什么学拳?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健身,有的为了比赛,有的为了考学,有的为了挣钱……为什么拜师?拜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中体现的特有方式,是体现尊师重教的特殊仪式,也是身份认定,更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只有通过拜师形式的传承,才被视做真正的薪火传承。陈庆州常说“陈式拳学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口传身授是太极拳传承的重要方法,陈式太极拳更是如此。拜师对徒弟而言,是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是为了太极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
  学习传承太极拳核心在一个“敬”字,陈庆州曾训诫弟子:学习太极拳以敬为主,不敬则外谩师友,内谩自身,心不敬,何能学艺?在陈庆州众多的弟子中,那些谦虚、恭敬、听话的弟子,往往拳打的也不会差。比如来自漳州的林国强、来自沈阳的李同福,路途都很遥远,但为了仅有一天的活动放下一切也要赶来,来自徐州的姜启健,路上遇到堵车、大雨,半夜十二点多才驾车到酒店,还有远渡重洋而来的美国再传弟子马龙,比很多国内弟子拳打的都好。他们的心中,对陈庆州的尊古武学思想,充满了深深的敬意,都把传统陈式太极拳融入进了自己的生命。
文脉传承至关重要。1937年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了祭文。国家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增设端午中秋假期,设立烈士纪念日都是重视文脉传承、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陈庆州说:“事虽属武,要学文人之风雅,不然轻于外必失于中。”十年来,庆州武院院长陈有华一直坚守在尊古武学思想传承的第一线,这次尊古太极体系寻根祭祖活动和表彰盛典的成功举办,是与他的坚守分不开的。他不仅是太极武魂的忠实继承者,更是文脉传承的积极推动者。相反,一个不知敬畏天地、不知孝道伦理、不知尊敬师长的人,即便拜了师,入了门,人品有缺陷,不但拳打不好,事业也难有大发展。
  如今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各种锻炼身体的途径也很多,作为陈式太极拳的传人,虽然做了一些工作,还被评为优秀传人,但对照前辈足迹、对照拳术心法、对照青年后辈,愈加感觉差距巨大,下一步,就是要时刻对照学拳时的起心动念、拜师时的铮铮誓言,不忘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敬畏、知不足,认真习练太极拳法,用心体悟太极文化,把这套拳原汁原味练好,原汁原味传承下去,维护师道尊严,承担起发扬光大传统陈式太极拳的责任和义务!
  愿陈庆州尊古武学思想光耀千秋!愿传统陈式太极拳世代相传!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马爱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