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804|回复: 0

马高峰—练武氏太极十二年小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0 16: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_副本.jpg
马高峰
     我叫马高峰,河北永年人,现在全家都在浙江仙居工作与练功教学多年了。 在永年老家时,二零零二年农历八月初九拜武式太极拳第五代娣系传人孙建国先生为师的,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恩师是 中国武术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太极名家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名性格直爽、平易近人、一身正气的中国北方平民百姓。他自幼(1972年)在广府习练武氏家传太极拳。师承本生产队毗邻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锦藩师公学文习武。重要是人品高尚令我敬佩!其为人处世深得武李前辈家传近二十年左右、现在全国各地办班讲学三十余年。
    我跟随师父到浙江的仙居、东阳, 安徽明光,湖北武当山,山东梁山,广东深圳,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授拳讲学。又在师父的摔领下由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拍录了《武氏家传太极拳》教学光盘vcd9碟;又有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监制拍录了“中华武藏”《武氏太极拳》大型电视教学片dvd20碟;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武氏太极拳全典》全国新华书店畅销;太极网、山东电视台、河南温县电视台拍录了《拜师记》与《东南西北太极人之太极行者孙建国》大型电视记录片。2012年又在广府武禹襄祖师故居 成立了“永年武氏太极学院”。多年来我在恩师的熏陶下、又有平常的感悟中积攒了一些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也可以说”平常俗语”吧。确实是对我多年来习练武氏太极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帮助。听说恩师近来又在整理第三部书籍:《武氏家传太极拳》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他常说:“现在社会改革开放了、我们的思想也要开放!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特别是对我们弟子更不保守了!我能拜在一位明理明法的好师父门下是我终生的荣幸!我们奔着:天下太极是一家,学术共研共享的教诲,做一整理,摘录一,二语录,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探讨。


    前辈说:"武氏太极拳特点: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劲不重招"。所有的练功方法,阶段基本是围绕"劲法"练习的.。劲法来源于严格的身法。劲法包括:贯劲,撑劲、拔劲,再到推手习练时的听劲,化劲,接劲,打劲!以后功夫上身后再可“抽劲,松劲”。我们武氏家传太极拳的练功者,开始师父要求:“贯上劲裝着身子,练好身法。”对于刚接触太极拳的拳友同道们常常会问:“为
什么要贯着劲,还要裝着身子练呢?这样不是与太极拳的要求:"轻灵巧妙,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放松”背道而驰了吗?”这样的疑问。


    要解开这个疑问还要先从“劲”说起,劲是什么?恐怕一百个太极拳的习练者就有一百种说法。不管那种说法,作为初学者都难以掌握。因为‘劲’是很抽象的东西。说它有就有!说它无就无!看不着、拿不到、难以琢磨,全是体内感觉,如果一开始就求松求柔的练习,结果可能容易得到的是软是懈,把身法练散了,劲反而不好找到。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身法才会有正确的劲法,于是要”身法中正安舒,虚领顶劲“等练拳的要领。
    太极拳的初学者,在刚开始贯劲练习时,容易身体发僵,造成劲路呆滞。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憋气孥劲,尽量胸腹放松,气调匀,呼吸自然等.另大家在练太极拳之前一定要进行热身运动和基本功训练,例如:踢腿,压腿,弯腰,磨胯,蹲起,把筋拉骨等等。


    说到呼吸,大家要注意:第一步是自然呼吸,不要搞什么意念呼吸,什么:“顺式呼吸呀,逆式呼吸呀,”又或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占时不要管它,你在蓄劲时自然是吸,而发劲时则会自然呼气,这些在武氏太极拳第二代李亦畲祖师的“五字决”中写的明明白白:“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的起,亦拿的人起,呼自然沉的下,亦放的人出。......”希望大家能明白,呼吸是配合练劲的,"劲"从字面上看是“又经过加工的力”人有气才有力,无气着则无力、气力力气是不可分割的。


    树有根则茁壮成长,水有源则长流不息。,“贯劲”要先从下盘功贯劲。有的人一说到贯劲就会两手臂先贯了劲,甚至有的人还憋气,感觉劲更足,这是误解。这样会造成头重脚轻,脚下无根。练的时候两手臂不要乱动只要撑开劲。劲先从腰腿脚上找。所以拳论中讲:“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只有根基稳健了,身法才能灵动。


贯劲时要注意:身体竖直,不可前伏后仰,左右歪斜。两肩应松沉,不要耸起。武李家传有秘谱”一字定军诀”中曰:“涌,撞,.漂“”秘解 “上气灵、中气运、底气足、三气合一方为奏效!然非入室弟子又非口授,虽终身诵之不详明也!!!、、、、、、


    记着刚开始学习武式太极拳时问恩师孙建国先生;“什么是武氏家传太极拳?”恩师伸出右手把食指竖起向前一推一转。说道:“这就是武家太极拳”。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我又问:“怎样才能练到身法完整?”恩师说:“你只管把身子竖直了眼往前平看,浑身撑住劲去练吧,记着松沉劲不要散就行了”。


    我所说的“松沉”是指上松下沉,就是上身松,下身沉,松不是松软,更不是松懈,是松柔,沉不是向下沉,是沉重。只有下盘功沉稳。上盘功松(轻)才能做到脚下有根,手上轻灵。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句话讲:“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何谓双重?只要你明白了偏沉,就理解了双重。偏沉就是偏重,也就是单重的意思。沉就是重的意思。


    “武氏太极拳的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手法不多,但劲法变化万端” 如果推手时一味的讲究手法制人,将形于外表,虽然练习日久,手法娴熟,面对一些无基础或是基础弱的初学者,也是极为好用,可一旦面对一些功力深厚,力大体重者却效果不显,甚至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要说功力深厚者,就是一些不习武技的年轻力壮反映敏捷者也不好应付了。靠招法来推手是初级阶段的过程。所以武氏太极拳有“重内不重外,重劲不重招”的要求。漂亮的外型不如有深厚的内功,只有“内劲、整劲”练出来才好实用,只有基础功!桩功!拳架正确了!扎实了才能练出功夫。谱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也!


    推手是检验拳架和身法的一个过程:“推手和拳架不可分割的”。前辈还有句话:推手就是练拳、练拳就是推手。要做到“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的感觉。发劲似有“烈火烧身,雄狮搏兔”的意念,要勇往直前。要胆大心细,要保持身法不散,精神高度集中,劲要整,身要灵。“挨我何处,何处反击,挨到那里打那里。”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作到“出手不见手,浑身都是手”。也就是所谓的“无招胜有招”,还是一句话:“内劲胜于招法,气势重于外型”


    日常练功无论单练还是推手,心要静、劲要整,气要敛、身要灵、神要聚。
    平时在走拳架时需要注意,不光发力时气势要足,就是式与式在转换的过程中气势也不要减,劲不要断。一般拳友在打拳架时,在上一式转换下一式时,都会有一个定式。这个时候劲容易断,那是因为在转换的过程把拳的要领给丢了,要领丢了劲也就断了,意识中要时时刻刻记着有一个对手在和你比试,只要你少有放松对手就会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拳论中有;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尤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精神意识要集中,不要三心二意把拳的要领给丢了。对手那样的效果就差了。


    恩师在我们练拳时常说;“劲要合住,不要散了” 关于“合劲”这个“合劲”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相对于“开”来说,一个是对于“散”来说的,对于练“劲”主要还是“合”与“散”要想劲不散,首先身法不能散,身法散了,劲也就散了。只有身法合了,整了,劲也就合了, 整了。这劲怎么才算合?才能整呢?首先练的时候手脚不要乱动,要上下相随,整体配合,要一动无有不动。对于做不到上下相随的,师父 形容的很形象,“看人家练的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这不是在夸,这是在提醒练得不正确。上下不相随,手脚不配合,上下脱节,手脚各行其事。这样的后果,就是身法散乱,练出的劲也就不会整了。


    发力训练要在老师的指点下去练习,不要在劲还不整的情况下,就急着去练习发力,那样练出来的发力,也只是肢体力,是局部力,不是整体爆发力。 会误解一些问题的。


笔者建议初学者,一定要找一个有正宗传承关系的明师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以免走弯路。这我的感悟也是前辈谱中云:“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休)!.........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马高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