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705|回复: 1

刘晚苍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0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念我所知道和崇敬的刘晚苍先生


                                                                                                              季培刚


  出生恨晚。虽与先生同籍,而当其于北京辞世之际,我才不到十岁,尚不知先生何人。


  我生性文弱,然自幼好武,苦于无师指授。待到九八年临近初中毕业时,才从同学父亲刘元宁学拳,而他的拳正习自十几里远的大辛店东许家沟。从他那里我才知道了刘晚苍先生、刘培俊老师和东许家沟的内外家拳术。


  不久之后,我进大辛店镇的蓬莱二中上高中。上学放学路过东许家沟,总盼有一天能来此学拳。九九年元旦放假回家时我通过打听到了刘培俊老师家,刘老师一个人在家里。我跟他说明了来意,老师跟我稍坐闲谈后,让我到院里练了一段。看过后他说,真想深入的话,就要从头到尾地改,等于要重新学起。随后他走了一段拳架给我看,沉粘古朴,韵味十足,不同凡响,才知道自己所学所练都未上轨道,也感觉老师的境界太难达到,没有一点自信了。临别时,老师对我说,如果真正爱好,待有机会再跟他学。两千年春,我与同学再次拜见刘培俊老师,得老师不弃,开始教我吴式太极拳、长拳二十四式、太极剑。此后辗转济南、广州等地上大学、读研究生,假期回家又相继学了查拳、串拳、十路行谭等等。刘培俊老师是得刘晚苍先生真传的弟子,他对我在拳术上的口传身授和品行上的不言之教,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是很难以笔写尽的,今后当有另文记述。这里要指出的是,刘培俊老师的言谈和品行让我逐渐深刻认识到了刘晚苍先生。


  在老师家里,我看到了相框中刘晚苍先生的数张照片和墙上挂的先生赠送刘培俊老师的山水画,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老师平时跟我们喝茶闲聊和练拳的间歇常常讲起刘晚苍先生,我也从另一面感触到老师是以刘晚苍先生的人品和拳品对我们后辈进行潜移默化。从老师那里,我逐渐清楚了我们这一支拳术的人脉传承,听到了很多刘晚苍先生的事情,了解了先生的性格、人品、交游、拳艺境界和技术规范以及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刘晚苍先生的思想,包括他对武术近况的批评和对时贤的品评等等。


  几年来,慢慢看清此前和当下中国武学的境遇,痛感今日武学貌似昌盛,实已积弊甚深、转向歧途。若任其自堕而精髓尽失,落于外人水准之下,亦非绝不可能。欲引上正途,必要指陈流弊,分辨正轨,以激发国人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的责任。同时也深感探究追踪刘晚苍先生的武学造诣,德艺品行,可振衰起弊,足示来者以轨则。


  武学传承与其他传统技艺的传承相通。条件有三,一为有真传的明师,一为弟子的悟性,一为弟子的勤苦。缺一不可。三者兼备,只能有待机缘巧合。任何一种拳术,真正高明、得其精髓者,代不数人。若从武学整体而言,愈高明的拳术,内涵愈深,愈难掌握。学艺要择师,无师自通不过神话而已。就此而论,此前每一时代真正高明的武学大师,毕竟少数。而能真正传承武学高明者衣钵的人又寥寥无几。刘晚苍先生正是得此机缘者。


  刘晚苍先生的拳架是在严格继承和保持刘光斗先师原架的基础之上才有所发展的,他慎重吸收各家之长,逐渐形成沉粘古朴,灵潜宏伟的个人风范。个人向来认为,中国人当首重传统。从前将传统归为“封建”一概打倒,其实是把前人看愚蠢、简单了。殊不知千百代人积累起来的千万年的文化,守成尚且不逮,何谈创新。读书练拳当与古人较,今人当自以为愚。中国文化总需先因后创,无因有创者非庸即妄,即或者资质不够,继承乏力;或者自以为智,胆大妄为。晚苍先生在其《太极拳走架与太极劲》一文中强调太极拳的气势,“不在架势而在内在的劲路,架子好学劲难找”。此言误解者颇多,多不重拳架而一味寻求劲路。须知前人定此拳架便有其理由,架势工整才能寻出劲路,所谓“架子好学”是相对“劲路难找”来说的,架子都练不好,何谈劲路?而后人往往见异思迁,受他人影响颇深,若套用太极拳理,这便是典型的重心不稳,容易动摇,或者也是被别人给化掉了。更甚者推陈出新,结果陈义纵高,却连基本的规范也达不到,不仅形同废品,还会误人害世,此非但不敬前人,也是今日武学精髓愈传愈失的要因。


  刘晚苍先生品行高洁,性情耿直,坚毅执著,纯朴忠厚,其学拳、练拳、授拳完全是传统的授受方式,不收费、不受礼、谦虚礼让,不保守、不自秘,严格要求。先生不以教拳为饭碗,寂寞勤苦,沉潜达观,择材而授,因材施教。非但自己不以此吃饭,也对办班收费的方式不以为然。这在物化甚深的时代,难能可贵。先生这番苦心孤诣的背后有一种深刻的传统道德的感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前人传下来的拳术精髓真正传递下去。从今天的现状看去便知,花钱买学、批量生产、造诣不深者往往不负责任,再加上外人的曲解和社会的需求,武学日渐走上大众化的歧途,而存“普及”之心则必先自贬身价,大众化实际上便意味着浮浅化。沿此朝天大路走去,终有一日会将祖宗传下的真东西糟蹋光。


  刘晚苍先生的拳术体用并重,即注重拳架亦注重用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武术界主流思潮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影响甚恶。此前此后不少太极名家的推手只能是玩玩劲,谈不上用。殊不知武学宗旨虽不在有用,而精髓却在致用。既称武,则必当高悬致用之鹄的,方能精进。而今日又号称太平盛世,常令人慨叹无用“武”之地,国人自堕,将武技重新编排拿来作为舒展筋骨的手段,套路沦为花架,华而不实;实用则推散打,实而无根。而如此却可得速成之效,走出国门,冲向世界,若以此发扬国光,令人误解颇深。


  刘晚苍先生为实浮于名者,非徒得虚名者。武学与学术理出一辙,二者均为“为己”之学,而“为己”之后尚能“为人”,则必要功力达于上乘,否则以讹传讹,流为下品,如此仅能误人子弟。且越高明的学问则能真正领会者就越少,所谓:“曲高和寡”,上升到学问层面,真理基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世间练太极之人,十有八九没有真劲,而另十之一二功力深浅还待思量。然而,不是真正的高明者,往往徒众甚夥,且多能继承衣钵,执末技以自炫。而自知未得精髓者,常无责任可言。如此代代繁衍,则难逃九斤老太的六字真言。可惜今人又常以从众多寡作为评判高低优劣的标准,宗于一师的成百上千的弟子门生,众口一词,奉为至尊,关起门来,越评越高,进而凭众造势,在相关组织中以“民主投票”方式,斧柯得假,高下在心,用舍由我,而将其他真才实学的高明者挤于一隅,不使有出头之日。此显然自欺欺人、混淆视听、贻害后世。且今日武林,纷繁芜杂,旁逸斜出,稍得皮毛便行兜售者不计其数。民间武学水准日降,此为要因。故而求学问道,需拭亮双眼投拜“明师”而不一定是“名师”。徐震《国技论略》“求师须知”中所述一段颇堪玩味:


  “《扬子法言》曰:‘务学不如务求师。’凡百学问之道,皆需求师,况拳术一道,非有师授勿能晓者乎?昔之习拳者专重实验,今世或有著书绘图以明之者;然习拳已有心得,按图说以寻绎,亦可多所触发,未习者则勿能也。非但未习者不能,即初学者亦不能也。修真之士有云:‘得诀归来可看书。’此言得之矣。”


  文武之道一也。民国时期,孙楷第致函陈垣,试为蠡测品类宇内名流,认为“名浮于实者一时而已,实浮于名者则百代而下其名将益彰。后生小子所须要者为实浮于名之前辈,非名浮于实之前辈。凡夫庸流所震荡者为名浮于实之闻人,其实浮于名者,或不能尽知。一为社会的,一为真实的。”


  信哉!斯言。


  一时代之学,须经时间检验,才能分别一时之俊与百代之英。《孟子》有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刘晚苍先生的武学造诣以“大而化之”形容实不为过,必是百代之英,足示来者以轨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