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武林》2002.3期 《杨家太极,真功何在?》~~~~翟世镜先生《杨门弟子素描》读后
读完翟世镜先生在《武林》2001年7~10期连载的《杨门弟子素描》后,感慨万千,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感谢《武林》及翟世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鲜为人知,回味无穷的杨氏太极内幕。同时,困捞我多年的一个疑问~现行杨式太极为何都是“柔软体*”?也终被解开。原来,我们所见到的现行杨式太极拳架,几乎都是由顾留馨一手提拔起来的,只懂外形拳架的付钟文推广传授的。付钟文自“升格”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后,一边大力推广“杨式太极”一边著书立说,并通过媒体的热闹炒作而“誉满武林”。在当代,只要提起杨式太极,似乎就离不开付钟文。付氏自己功力浅薄,未得真传,一生未闻其与人动手较技之事。也可能是付氏自知功夫平平,便曲解三丰祖师“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非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言,而在“技击为末技”这顶“保护伞”下当一辈子“杨氏嫡传”,“杨氏代表”;且一再鼓吹太极拳的本质和内涵是“延年益寿”和“修身养性”。诚然,大量资料与事实已经证实,太极拳的确是道家功夫修心炼行的辅助功夫,他的最终目的也是“有拳入道”;兰州志公道观龙门派二十四代传人陈涵谷道长生前也曾对笔者说过,太极拳确系道功修炼的一种“过河”手段。但是,殊不知太极拳在向高超的道家功夫过渡的修练过程中,其技击效验便在按部就班的练拳过程中自然产生且威力无穷,而这在道家认为尚处在初级阶段。一旦练到接近道功真谛的时候,其技击效验已是登峰造极,发人于无形了【这绝非本人杜选,大家可参考一些太极拳研究资料或直接請益于道门太极高手】。而历来能达此境界者却寥寥无几,人们一般认为的太极高手,其实从道家工夫的修练层次上严格来讲,都是初,中层次的水平。所以祖师拳论中的“末技”二字,乃是从道功修练的次第去论述的~~~因为道家认为“技击”只是太极拳修练过程中走向最终目的而产生的副效应,肺终极目标和主要作用。可见,如果连太极拳修练过程中最基础的“技击”都做不到,却妄谈“技击”为“末技”,这是何等无知与滑稽!奉劝付氏的某些徒子徒孙们,不要再为此而大书特书,贻误后学了! 从翟先生的叙述中,惊悉集杨家功夫之大成的一代英杰田兆麟先生因受顾留馨之流的故意冷落与排挤,从而沦为民间艺人,一身上乘武功却难有固定职业与收入而借酒消愁,最后逝于酒精中毒的事实真相后,令人扼腕叹息!一代高手,空怀绝技,逝于痛感失意的酒愁之中,惜哉!悲哉! 还有陈微明的郁愤而终,田作霖的贫病交迫而逝等,都令人痛惜不已。这一切,是杨氏太极拳传承史上的悲剧,是杨式太极拳永难挽回的大损失! 翟世镜先生在《武林》2001年第10期的文章中说:“此后【指杨门第四代高手~~谢世后~~笔者注】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有其表之柔软晨*而已。欲觅‘哼哈二气’,‘出手见红’,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诚哉斯言!本人自幼习武,历师多位,独钟内家武学,苦索痴求十余年,所遇内家高手寥落晨星。尤令人感叹的是至今未能见到一位具备杨氏太极真功夫者。可见,欲觅杨氏太极真功,真比登天还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