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年广府古城,位于永年县境东南部。春秋时期称曲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北国江南美称。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兵家必争之地,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国号夏。后为历代郡、州、府、县治所。原城墙土筑,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侍郎王伟受时增筑为九里十三步,方形,高三丈五尺。广一丈五尺。四门,东曰阳和,西日保和,南曰阳明,北曰贞元。明成化年间重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永年、肥乡、曲周、广平、鸡泽、清河、威县、邯郸、成安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内置二甬道二十九条,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增修瓮城,将四道门改为八道门,设重门楼橹。现宗崇贞十二年(1639年),改旧垛一千七百五十二为八百七十六,培铺舍五十七座,能高垛培二尺,各瓮城外加设重门楼橹。后,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年〉代有修茸。城内外共有名胜古迹三十余处。城内店铺林立,官署棋布,商贾云集。以府前口为中心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古城有三山不显、四海不干、八步三眼井、四门九狮子之奇观。又有窦建德墓、武禹襄故居、大成殿、紫山书院飞城惶庙、文昌阁等众多景点。城外古迹星罗棋布。正东有弘济桥,正南有吕公祠、杨禄禅故居、梳妆楼,西南有毛遂墓,西北有演武厅、点将台,东北角有清晖书院、黑龙潭。这些名胜古迹、遗址这物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新闻。 广府古城四周环水,垂柳环绕。护城河外洼淀面积达4.6万亩,为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注重鱼虾共生,芦苇茂盛,碧水清荷,群鸟栖息,自然景色旖旎。远近闻名的“平干八景”便是这里风光的真实写照:稻引千畦、荷香十里、聪山蕴秀、滏水流香、毛冢高峰、夕霞晚照、魁阁凌云、龙潭风雨。这些美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这座千年古城闻名遐迩、魅力无穷。历史上曾引来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唐代诗人李白、晚唐四才子之一司空曙、元代名相王磐、清代画家郑板桥等均在此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六月十日,直隶总督方观承治蝗放粮,留宿莲亭,触景生情,题诗赞曰: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 广府古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近代更因其为杨、武式太极拳发源地,一代太极宗师杨禄禅、武禹襄的故乡而名扬四海。被誉为“太极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自清中叶以来,从这里走出了一代代太极大师及众多太极拳事业的开拓者,他们倾毕生精力,将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的武术瑰宝,推向全世界,造福民众,使太极拳成为人类社会共享的财富。 广府古城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现存城西门有碑文记载:“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1982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叠,古城屡遭战火蹂躏、人为毁坏。现部分城墙青砖残缺、风蚀严重,四座城楼、四座角楼、二十六座铺舍、南北瓮城等建筑已坍,有的名胜古迹已难觅原貌。 1991年1月,为弘扬太极文化,保护文物古迹,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永年经济,广府办事处、广府镇政府提出“开发永洼淀、复修广府城、弘扬太极拳"三项工程。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宁可少抽一包烟,多为城墙添块砖;宁可少喝一瓶酒,明年能在城墙走”,“宁可不吃糖,也要修城墙”等众多民谣便是当时群众热情的反映。广府镇政府筹资13万元,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修北城墙338米,抢险加固15处。为防洪保安,省水利厅拨款10万元,修北城墙400米。1993年,永年县政府动用广府10个乡、镇数千人,15台推土机,历时一个月,清理整治了北护城河、西护城河。2004年9月,为迎接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大会,民营企业家宋福如捐资300万元,修复东城门、东瓮城。近年来,永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古城旅游开发确定为永年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抽调专人、配备班子,成立了广府古城文化旅游开发管委会,围绕“清淤、植树、护坡、修路”等具体任务,大力组织实施,总投资805万元,完成了护城河及环城路西侧的植树绿化,护城河的护坡和西环路的硬化;投资189万元聘请全国一流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了广府古城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投资1282万元,修建了东门桥、引河桥、弘济桥副桥、码头和弘济桥广场。硬化和拓宽了部分旅游线路,整治了北潭路、弘济桥、东门桥等区域的环境,创建了古城周边9个文明生态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