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0034|回复: 29

圆与方==试说指导手走圆弧,打击手走弧线出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4 0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是技击拳,其击打的训练方法之一是在打拳中其表现劲点,形

式是要在圆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方来。方圆相生才是太极拳,只圆无

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若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到落点时不能

表现坚刚,若纯用刚法则气铺全身牵制不利,到落点时也不能表现坚

刚。故善刚柔者必在圆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方来。

传统说圆与方的产生是在一个拳式中表现出圆与方,例如以先履是走

弧为柔,再向前按是出方为刚,如六封四闭最后二个动作,但是这样

并不能全面表现拳的圆与方。因为其实每个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转换都

有一个圆与方的产生。而每个转换最后都有一个运劲的落点,这个落

点用刚劲,我们称为出方。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指导手走圆弧引进为柔,

打击手走弧线出方为刚,这样每一个动作之中也能表现出太极拳的刚

柔相济。不单是每个拳式的刚柔。

拳势举例,六封四闭最后第二个动作。

右手弧形顺缠下履是指导手走圆弧引进前面敌手。

左手逆缠以手背腕节弧形向左上朋是打击手,走弧线出方,可打左后敌

人或前面敌人。

最后一个动作

如前敌右手从中门打进来,我左手逆缠弧形向左下按拿敌手引进。是指

导手。这时右手弧形逆缠下按是打击手,按击前面敌人。形是双按,实

两手仍分阴阳。

要点

--许多人以为打快拳,即把拳套的速度加快,就是练习技击,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速度快不等于能好好掌握拳式的运用,这种打法是浮的打法。正确打法应该是快而沉,能表现出劲点来。正因为表现了劲点。就限制了快,它不致于浮飘不沉和劲别不分,不致失去方圆相生的功能。

发表于 2006-9-4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圆相生 文/aa213100

       红枫叶兄 讲的好啊 看来病已康复了 祝贺

       红枫叶兄对方圆相生的悟解非常了不起。转换过程中指导手走圆弧引进为柔,

打击手走弧线出方为刚,此句是妙句经典。好!!

     在此补充几点,不当处,请指点。

     人体运动中,以重力线化作中拄为轴,中拄两边手脚必须是一方一圆、一虚一实、一松一紧,如此才能产生方圆、虚实、松紧的错综互为的转换。如果两边是一样的性质就失去了转换变化的妙用了。这种错综互为的转换不只是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意境的假借与知觉反应,所谓意力合一才是本能反应。如左手为方的意境则右手为圆的意境,此时左脚为圆的意境、右脚为方的意境(上下方圆是交叉的)。这样在意力反应中就会出现自然的方圆相生的转换。

      在定住一势不动即站桩态,可按上述原理产生方圆相生的转换,就会明白内劲生生不息的自然转换的妙用了。深层次体外磁场力的环中运转与体内反应相应合,就是内外整体力的形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轴其转换的形式有如太极图,两边手脚必须都是走圆,一边由阳

至阴,另一边由阴至阳出方,出方刹那完成。此有如人身一阴阳消

长的太极态势,因此外观如一太极球在滚动,不须作势而有势也。

站桩的内劲是以后天气引先天气而生生不息,非靠想像。慎之。慎之。

多谢关心,病不知什么时候能好,恐怕能写的日子不知可有多少。

发表于 2006-9-5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方圆相生向深度发展是两头卷曲到双腰的力量分配,如一边腰由阳

至阴,另一边腰由阴至阳出方,出方刹那完成。

站桩的内劲是应是先分清神与意的区别,先天气、后天气相互交合而生生不息。想像是一种假借,得之则丢掉,如过河弃船般不要执着。

祝你养好身体,健康长寿。

 楼主| 发表于 2006-9-6 0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胯非由腰,要走内在骨节转换。

假借是可以,但是应用来帮助敛气,不是用来留意意境的圆

与方,那叫做思想不集中。

必须意念专一,凝神才可敛气。

谢关心

发表于 2006-9-6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_^哈哈 讲的好。佩服红枫叶兄的研究精神。

1、由开胯到开腰是一个深入的过程,一般只知道开胯而不知深入的开腰。如不能开腰,内劲在腰处就断了。所以两头卷曲是手脚稍节领劲卷曲合到腰而不是胯。再由腰分配力量上4下6的传到。

2、裆走下弧线,是松胯是内在骨节转换,这要领是配合两头卷曲与深入开腰的。开腰是开胯的深入,难度大于开胯。

3、太极的圆深入下去是圈的缩小,小圈直至点,但点也要分出阴阳来。点在微观的意境中仍然是圆,点中的圆也要分出阴阳来。在点的圆与圆的出方其间转换频率是极快的,知觉中就是方圆的变换。此时与大圆的划圆再出方已有了质变。

4、 假借如用来敛气,岂不执着了气,在意则灵,在气则滞啊。

意念专一,凝神敛气,固然是正确的,但运动中产生的方圆,虚实等客观矛盾如何统一呢?太极拳更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运动。统一客观矛盾就是太极图的含三为一。只是意念专一也是一种执着。(另文再细谈这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6 10:45: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能理解只用四成力作打击用,六成力作稳定下盘用,因此我

只是说由胯产生打击力而传到手上去。打击力应尽量达到百份百。

无论大圆的划圆出方,与点的圆与圆的出方,都在知觉中,唯有

快慢之别,不知质变何来。

执著是可以的,正如渡河也要小舟,只要能看破,适时放下,就

可得自在。这只是从有入手修而已。

其余迟些再谈。

发表于 2006-9-8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红枫叶兄

1、内方外圆,何解?

2、形曲力直,何解?

3、化发归一,何解?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0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aa

我说的方,是圆出隅的方。太极图内的阴阳消长变化都是弧形的,没有方形变化。至于内方外圆,你比我理解,还得请你指教。

我说的方,是圆出隅的方。太极图内的阴阳消长变化都是弧形的,没有方形变化。至于内方外圆,你比我理解,还得请你指教。

形曲力直,有如来复枪发射的子弹,有抛物线的弧线又有子弹自身的旋转直射功能。如掩手肱捶右拳,小臂尺挠二骨的拧转的自转和发拳起点至击打点走的抛物线,就是外形走弧线而内走旋转直射。

化发归一,化是为发创做更好的条件,是统一的。阴消阳长仍是一。

以上都是个人见解,不当处,还请指教。

发表于 2006-9-11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枫叶兄好

佩服红兄对太极拳的研究体会。了不起。

提出以上几个拳学问题是因为想把方圆等拳学技术向深入探讨,没有其他意思。

太极变化固然是弧线的,但这个弧线技术不是简单的,它含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力道浑圆而成,所以又称浑圆运动。它是桩功上下,左右,前后争力(争力也是一种棚劲)向时空的延伸。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力道的浑圆运动,实质上就是螺旋运动,这个螺旋浑圆运动包括了圆弧线与伸缩力,圆弧是弧线的(鞭劲,发力即圆切线出方)与伸缩是直线的(枪劲),比如懒扎衣右手圆弧划出还要配合含胸及肩胯收缩才能具有相当威力。(筋伸骨缩,骨缩指关节囊与关节腔内的收缩弹性张力)。单纯划圆而不懂伸缩是不能用于实战的,这是好些练太极拳而不能实战的原因之一。

所以弧线是圆运动为“圆”,螺旋内在是直线伸缩为“方”,这就是“内方外圆”,这里不能执着方是方块,圆是圆形。

诚如红枫叶兄所说,形曲力直,有如来复枪发射的子弹。另外周身关节形成各种三角形曲,但“三尖相照”、“开跨合裆”要领构成力道整合的“力直”,这没有相当的桩功与盘架功底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

太极拳津津乐道的就是“懂劲”,但只来回推手听劲是绝对不能“懂劲”的,“受力松”技术是来劲与去劲的瞬间反弹,比如一来一去为“蹦嚓”两拍,此时要把两拍化为一拍,对方如球碰壁般被弹出去。这就是化发归一,是拳学的“知拍”技术。但这个技术没有开胯开腰基本功,是绝难实现的,因为来回内劲在腰就断了,何来借地反弹呢?推手中棉棉蹭蹭,来来去去,是不明白知拍懂劲的。不能实战只能表演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