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743|回复: 14

关于当前太极拳界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4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当前太极拳界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吾,一太极拳爱好者,有缘得几位已故和在世的老先生及其弟子的传授指导,因其悟性差下功夫不深,身上的功夫不敌老先生们的九牛一毛,但因听的多了,见的多了,对于是非分辩能力还算有点,88年以后又接触了一些体院的老师、教授、省级专业队的教练及优秀运动员等,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几个问题是本人粗浅的看法,能否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还请各位同道多多指正。


一、    民间派、学院派之说之我见


现在参加一些太极拳比赛、活动,经常听到这两个词,按照一些人的概念,民间派指民间业余太极拳练习者和武术家,主要以练功为主,师傅带徒弟、流派渊源清晰。学院派则由各大体育院校的老师、学生及各省专业队教练队员等组成。一般来讲,前者多以练功为主,注重内在的修为,练起拳来给人的印象是劲力浑厚有余,潇洒不足(这里指一般人,有些明师及练的好的除外),而后者,基本功好,参加比赛多,从精神面貌、意识放长、肌肉放松等都比较到位。但缺乏内在的功夫,拳打出来较散,攻防意识较差,潇洒有余而浑厚不足(这也指一般人,有些著名老师及运动员、学生除外)。正确评价应该说以上两个群体各有各的优点,以吾之见,在练拳时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这趟拳打出来才完美,只有这样练出来的东西才能由内至外,打出来的劲既浑厚又潇洒,形成一个整体运动,精神饱满、意识贯注,整趟拳路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演练太极拳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单要求练功、技击和强身健体,而且增加了演练的观赏性要求,使人看了能赏心悦目,如观看一些老太极拳家练拳,那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    正宗传人、明家、某某太极拳之我见


时下走进书店观看书架、VCD盘,在家打开电脑上网一看,什么


正宗传人某某某明家、某某某太极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给人的感觉一夜之间中国的太极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遍地是高手,人人可造拳了,再仔细观之,不然,里面确实有一些真正的明家,但为数不多,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所谓的明家们把太极拳练成了猴拳,有的晃晃悠悠,把太极拳练成了醉拳,还美其名曰陈式太极拳缠法也。他们以为改一改式子,抄一些前辈的太极拳论就能自成一家了,以吾之见,他们所练的只能叫某某拳,而不能称之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有它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及练功方法,这些前人都有非常精辟的阐述。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位大师的练拳光盘,打的也称之为陈式太极拳,架子打的非常低,双腿乱蹦,发劲如抽风,瞎抖搂,太极拳也是拳,每一招一式都包含着它的技击含意,他那种练法能用吗?还一个问题,是不是拳架子打的越低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东西都有个度,有个规矩,太极拳也是一样,在不破坏规矩的情况下,应该是打的越低越好,以增加自身的功夫。这个规矩是怎样的呢?下面举陈式太极拳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步法“三七步”,也叫偏马步予以说明。练这种步法时,在园档的基础上顶提起来,全身的骨胳树立起来,虚虚对准,全身肌肉放松、松肩松胯、函胸、坠肘,在这种状态下,应该是基本做到位了。但如果式子太低,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式子做的就散了,此时如与人交手,对方按在你身上,你是无法用园档来转换重心的,虚实无法转换是无法走化对方的,也只有挨打的份了。还有一些自称为某某太极拳的人,充其量可称为某某传什么太极拳。这些大师们扪心自问,能从前辈那里继承多少东西呢?自已又有多少真正意义的创新,怎么前辈的东西却变成你自已的了?欺师灭祖啊!不过确实也有一些练的不错的大师们,陈正雷大师的架子及推手不知大家看过没有,打的确实不错,腰松的也很好,但是感觉似乎欠缺点什么?还不尽善尽美。可能是对大师要求过高了吧,现斗胆拿陈老师的架子做一下点评吧(对事不对人,冒犯之处还请大师海涵吧),从整体来看拳打的不错,松的也不错,架子还算规矩。但总感觉发劲以前的晃动是否有点过了,晃动时自身轴的运动轨迹是摆动的,此时若与对方接手是不可能走对方的。若对方懂劲的话,正好受制于人。按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应该处处能“归源”,也就是能合到中心轴上,能发能化,所谓“开合”处处有,在意、在内而不在外,为什么非的晃到中心而不能处处合到中心去发力呢?其实这样很容易给人以误导,让人认为这就是陈式拳的缠丝劲。陈式拳打出来应该是很规矩的,处处是以腰摧动的,没有这些小零碎,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陈发科、李经悟等老先生演练的陈式拳,对大家了解陈式拳会有帮助的。再说推手吧,发人大部分用的是招数,很少走劲,至于拳论上说的“ 即引即进、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拿的人起、放的人出”,挨在何处、何处击就更体现不出来了。如果和自己的学生推手都打不出好的劲来,和外人就更发挥不出水平来了。因为和自己的学生推手和与外人推手是不同的。再对照一下李经悟、王培生、姚继祖等已故老拳师的推手就看出差距何在了。时间在一天天渡过,人也在一天天的进步,望能在若干年后看到陈大师的精彩演练也就不愧于大师的称号了。


三、    练拳架与推手、散手之我见


在我认识的练太极拳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认为拳架打的好不好没关系,主要是推手及技击练好就行,以吾之见,此言差矣。拳架是练好自身整劲和内外三合的基本功法,如本身不合与人接手时怎能与对方合,不能与对方合就不能与对方形成一个整园(形成相对的静止),也就是李启轩先生说的“一言一蔽之,包围周匝”。只有自身相合而与对方也相合后随对方之劲再改变力点及方向才能把对方拿起及发出,这就要求自身的虚实转换与对方来力的方向变化接的恰到好处,此时的意识非常重要。高级阶段与人接手未见著变亦能将人发出,这时纯以意圈走人,接触点变化微乎其微,要想达到这层功夫就要求平时练拳之中处处要合,举手投足时刻留心,是否合乎太极拳之要求,有无病态,若有则在平时练习之中逐步去掉,使之脱胎换骨,形成一种合乎太极拳要求的“太极态”,每一动都能发自于中心而又能归于中心,把中心练成一个钢轴,而越细越好。如没拳架之基础,练出来的推手和散手也只能局限于招数及腿法、拿法等,与长拳摔跤区别不大,体现不出内家拳的特点来,是不会达到太极拳高级阶段,挨在何处、击在何处,应物自然的,这就跟盖楼一样,基础打不好,是盖不了高楼大厦的。我衷心的希望所有练太极拳的同道们都能成为真正的高手,把中国的太极拳发扬光大。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道及老师们指正。





                                       


                             2005、9、22

发表于 2005-9-24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9-27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谁有24式的下载地址发个老弟


我在这谢谢了

发表于 2005-9-30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有见地,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05-10-2 0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哪里人?和我的QQ名竟然是一样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河北人.


发表于 2005-10-5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啊!
发表于 2005-12-27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发表于 2005-12-27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12-28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