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211|回复: 10

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李经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9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4年10月21日


    《体育报》刊载了关于太极拳缠丝劲问题的文章。拜读之后,我认为这确是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问题,有加以讨论的必要。我曾拜陈发科老先生为师;习练陈式太极拳十四年,对于这套拳路略有体会。在此之前,还曾从赵铁厂、杨禹廷二位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十余年。解放后,于传教吴、陈太极拳同时,因工作需要,学习并教授国家体委规定的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式。近来又学习了孙式太极拳。所以,对各式太极拳
也作过一些比较和揣磨。我不谙太极拳理论,也不懂力学、生理学,但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若干经验,现仅就这些不成熟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粗浅的体会。
    太极拳诸劲中的抽丝劲、螺旋劲、缠丝劲是有区别的。 抽丝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提法为确切,这是太极拳运动原则要求之一。练拳时要做到“式断意不断”,匀、圆、稳、健绵绵不断,既练力更练意。杨、吴、孙各式太极拳,对此要求是严格的,形象是明显的。陈式太极拳对此要求也是严格的,这就是陈发科老师谆谆教导的“练拳要塌住劲”。所谓“抽丝劲”虽然不是用以制胜对方的“劲’,但是,太极拳的实际运用(推手、技击),要求锻炼“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对此“运劲如抽丝”的锻炼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体育运动,能够掌握太极拳的这一特点,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螺旋劲和缠丝劲是用以制胜对方的,当然也是平时锻炼的要求。无疑,对于健身也是甚为重要的。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劲,我是这样体会的: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只击打对方的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都可称之为螺旋劲。这种劲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以吴式太极拳中的揽雀尾、搂膝拗步等为例,就都有明显的螺旋劲。缠丝劲则与此不同,首先,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与腰转动的同时腹肌的左旋右转,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确是缠丝劲的特色。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内劲或称中气。第二,这样由腰腹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达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是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是为外缠丝。缠丝劲就下肢来讲,每一个完成式要求大腿带动两膝往外转,做到所谓“归原”,即:气沉丹田、圆裆和两腿虚实为三、七成,与上肢的缠丝动作相配合。完成上述的缠丝劲动作,运动量是大的。其三,缠丝劲与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别,还在应用。缠丝劲达于手指之后,并未结束,不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用带有缠丝劲之手、指,缠住对方的手、指、腕甚至肢体,使对方被缠之处,因我之缠绕成“拧麻花”状而失败。我认为,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太极拳缠法也”的真义,而这种以缠丝劲为动力的缠法,正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色之一,只有陈式太极拳的套路才能表现这个特色,正像开合手只能表现孙式太极拳的特色是同一道理的。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是不可能表现缠丝劲的。这不是杨式太极拳或简化太极拳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特点。例如,杨式太极拳中把掤捋挤按有机地组成连续动作,应该说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各种套路架子是适应各种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的,这是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形成的,是合乎运动的规律的。许多初学太极拳的学员和疗养员看过上海出版的《简化太极拳)向我提出:为什么不教缠丝劲?我也曾把各式太极拳加以比较,试图把缠丝劲加在简化太极拳内,经过郑重的试验结果是失败了。看来,硬加是不行的,违背规律的。若将缠丝劲加给简化太极拳,势必要改变简化太极拳的套路架子的。简化太极拳是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运动,利于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质,从而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才产生了简化太极拳。果然,此拳一出,太极拳运动以从来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忽略了简化太极拳的普及意义和群众性,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简化太极拳,对于开展太极拳运动是不利的。
    简化太极拳同样也是医疗保健体育的重要项目。事实证明,结合其他疗法,确实冶好了许多慢性病。如果把此拳繁化,加上运动量大的缠丝劲,年老、体弱的人就不易学习,不好掌握,很可能失去作为医疗保健体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抽丝、螺旋、缠丝这三个劲是有区别的。我认为简化太极拳硬加上缠丝劲是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05-5-25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与腰转动的同时腹肌的左旋右转,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确是缠丝劲的特色。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内劲或称中气。第二,这样由腰腹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达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是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是为外缠丝。缠丝劲就下肢来讲,每一个完成式要求大腿带动两膝往外转,做到所谓“归原”,即:气沉丹田、圆裆和两腿虚实为三、七成,与上肢的缠丝动作相配合。完成上述的缠丝劲动作,运动量是大的。其三,缠丝劲与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别,还在应用。缠丝劲达于手指之后,并未结束,不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用带有缠丝劲之手、指,缠住对方的手、指、腕甚至肢体,使对方被缠之处,因我之缠绕成“拧麻花”状而失败。我认为,这就是陈鑫所谓的:“太极拳缠法也”的真义,而这种以缠丝劲为动力的缠法,正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

继武氏太极拳后,有如等精论者,鲜矣!真不愧一代宗师。dyseud可有更好的文章共享?

发表于 2005-6-1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前辈、同道就陈式拳“缠丝劲”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也令我等后学能够有所获益,得以入门。

发表于 2005-6-6 0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缠丝是全身各部份都走自转公转的螺旋。由
脚膝胯腰胸肩肘手而至手指,节节分家而又
贯串,方能一动全动,劲整而集中。腰腹的
转动只是外象,劲还需在骨节内寻。而上下
劲的结合,必要在腰腿间求之。

若击打时,劲路公转的弧线较大,而速度较
慢,对方螺旋跌出。
若击打时,劲路公转的弧线很小,而速度极
快,劲透打击点,对方原地委顿。

一点体会。

发表于 2005-6-11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yseud先生提供的文章确是经典之作,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5-11-17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yseud先生提供的文章确是经典
发表于 2005-12-27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论!!
发表于 2005-12-27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螺旋劲如果不是击打,而是用于擒拿、摔跌,还是缠丝劲。
发表于 2006-6-5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dyseud先生确实是太极拳的高手

论点精辟

发表于 2006-6-6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8楼有同感!这应该是李老较年轻时候的认识,晚年应该又有不同,应该有更高的高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