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55|回复: 16

太极拳的“力”与“劲”——与马虹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的“力”与“劲”——与马虹先生商榷
2003年11月17日22:20  中华武术  










    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在《修炼太极拳之懂劲》一文中,得出了“‘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打拳‘不用力’是不对的”等结论。马虹先生在该文中说:“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还说“你不能否认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吧?运动就是力的表现,怎么说它‘不许用力’?所以不承认这一观点,就是不尊重科学。‘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不用力’是不对的。”又说“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等等。
    我认为马虹先生在作出以上评论时,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企图用现代的经典的物理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消长,五气运行,天人相类、相通、相感的体验世界,就好比用西医的解剖学理论来研究中医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的病理一样,结果是错误连篇,难以自圆其说。
    首先,在一般西方人眼中“力”和“劲”的内涵是一样没有区别的,但是在中国人的体验世界中二者却大不相同。只有得阴阳五行之秀气而最灵,高于万物的人才有“劲”可使。推土机、蒸汽机等机械传递的都是“力”,而“劲”是具有灵性的,是有“意”的。“力”在现代物理科学中是矢量,矢量有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劲不一定有三要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劲解释为“气力”是具有阴阳五行之气的力。劲还含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看他那高兴“劲”;鼓足干“劲”等。力是由肌肉发出,劲是由全身发出,劲从何来?掌、腕、肘、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节节腰中发。力方劲圆,劲是训练有素的,把周身练成一家,处处合乎规范的。当我问起一个打太极拳的外国青年对劲和力的体验时,虽然他的中文不太好,但他知道力和劲的区别,当说到力时,他右手握拳举起右臂,左手指指肌肉,当讲到劲时,他指指丹田。而马虹先生却认为“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还批评别人“‘打拳不用力,可以用劲’是在文字上兜圈子”。
    其次,即使是现代的物理科学,马虹先生说“运动就是力的表现”也值得商榷。中学物理就告诉我们,运动或静止着的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是惯性定律的描述。可见运动着的物体不一定受力。运动是绝对的,严格地说任何物体都在运动着,而静止只是相对的。另外,我们的心脏在跳动,我们没有用力。万物的生生不息,都是运动,谁用力了吗?怎么运动一定是力的表现?
    再次,不承认“运动都是用力的表现”这一观点就是不尊重科学吗?什么是科学?在现代语汇中,人们常在评价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一词,现代人类将强盛的西方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于是科学便成了具有最高价值的评价词。
    正像马虹先生把不同意他的观点视为“不尊重科学”那样,当人们意欲标榜某事物具有很高价值时,便会冠以“科学的”或着说是“已经科学证明的”。事实上,近代科学只是机械宇宙象的模拟。英国现代科学史家丹皮尔说:“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理性研究。”而这种知识的获得、研究的进行,是受机械宇宙象支配的。这个宇宙象的最基本特征是数量和物质的机械运动。科学和迷信在更多的场合只是一种评价,而评价往往借助于形态各异的权力。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对中医的评价的变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医曾与各种方术一样,被归诸于迷信之列,后来的中华民国的卫生部也几次议案要取消中医(详情可见南阳医圣祠),新中国的极“左”派也曾要置中医于死地(毛泽东同志的“中西医结合”的最高指示,挽救了中医学)。但是,现在中医由“迷信”变成“科学”。其本身没有变,所改变者,只是对它的评价。
    最后,马虹先生否定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拳理,是在言象、观象时“存象忘意”,也就是有悖于《庄子·大宗师》的大通世界。有悖所谓“离形去知”得意就是“同于大通”。
    “用意不用力”是拳论是言,言中之象是:五官百骸节节放松,听命于心,动作自然柔缓运行。不能刻意去用无灵气的僵力和笨力。肌肉不能过度地紧张收缩。打拳如日月运行,寒暑交替的自然之象,才是“不用力”之意。陈家沟十六世陈鑫专门批评说:如果一些太极拳的后来人研究太极拳时不按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则“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马虹先生否定太极拳前辈的用意不用力虽然不能评之为“狂妄”,但犯这种错误的根源是在于和许多现代人一样,惯用现代的观点去规范古人的体验,以致“存象忘意”。或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研究,只看到太极拳的运动之象,没有感悟到前辈的“用意不用力”的宝贵体验。
“用意不用力”凝聚着太极拳前辈的体验,是不容置疑的。修炼太极拳不用力而用劲表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世界。
    拳家曰:“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劲就是练功,内劲是太极拳修炼者内心所感悟的体验世界。陈家沟十四世陈长兴曰:“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劲归一即整劲。整体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中就是“太极”,就是“道生一”的“一”,就是唯一的“理”。陈长兴曰:“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也,破之不开,撞之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

发表于 2005-1-16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力是由肌肉发出,劲是由全身发出”,好像lilt先生的“全身”不是肌肉罢?

“只有得阴阳五行之秀气而最灵,高于万物的人才有“劲”可使”,那么老虎扑食之全身发力就不该称为“劲”,学心意拳之虎扑只需模仿“人”就行。

呵呵,时间有限,随便找几个问题……

发表于 2005-1-17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马虹老师的论断是否存在偏颇、不当之处,但是此<商榷>文中却有两点明显的谬误:

一,力和劲并不对立。首先应该清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和权威的定义去界定“力”与“劲”的区别,人们在生活、工作或是运动时使“力”的时候,又可以说使“劲”了。在打拳或推手的“发力”与“发劲”之说也是互用的。至于说“力是由肌肉发出,劲是由全身发出”;这种结论我看是不正确的,凡是力或劲皆是由肌肉的紧张与收缩而产生,只是它们二者持续的强度与弹性的变化不同而已,还有,文中说“力”在现代物理科学中是矢量,矢量有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劲不一定有三要素,”我看更是极端的常识性的错误,如果没有这三要素,那我们如何用小力打大力、用巧力打蛮力呢。在实际对抗中只有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三要素,我们才能用最小的消耗去得到我们需要的理想的结果。从我自身体悟看,“劲”是一种有弹性、有灵性、有心性的“力”,通过长期、正确的训练,它可以在你意思的主导下瞬间变得最强大(强大的程度当然依个人的功夫而有区别)、最突然而后消失得更快、更彻底。“有力打无力可以、巧力打蛮力也可以、至于有人说什么无力打有力那是笑话。

二,至于,只有得阴阳五行之秀气而最灵,高于万物的人才有“劲”可使。这句依我看实在是说颠倒了。前人说有心即不自然,我看兽类无心,自然本能之灵性定比我们高明得多。我们天天讲放松,日日讲自然,讲丢弃后天之拙力、复我先天之本能。熊伸鸟经,人之师也。

发表于 2005-1-18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连力和劲都搞不清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19:00: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8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庐散人讲的两点经典
发表于 2005-1-18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更合适

为什么会有太极图?太极是多维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在相对论下,

人在打太极拳时候,我猜时间和空间在人体内景隧道中会变形,

见笑!

发表于 2005-1-19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了吧?lilt说你傻自己还不愿意承认!我本来不想总打击你的,可你总是跑出来丢人现眼的,怪不得连自己师承都不敢说,就敢在这里耍贫嘴攻击一些好人!唉,扎找个地方一头碰死得了!要不你还回火星吧!
发表于 2005-5-12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庐散人说的对!

如果从人身上把所有的肉都剔掉只剩下骨头架,人就不会动了;如果把肉还回去,再把神经系统剔掉,人也不会动,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支撑就是“运动”和“力”,而运动和力是靠肌肉的舒张和收缩来实现的,肌肉的舒张和收缩又是靠神经系统来支配的,这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常识。太极拳和其他运动、劳动一样,也是“运动”和“力”两大要素的协调。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已经好长时间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指点。我再补充两句,请继续指点:


      一、凡是用心学过太极的人(非创新之人)都会知道,“用意不用力”,这里的“”,乃是作“拙力”解;二、练拳时还有一句常用的话,就是“合住”,没有让你“合住”。


    不知道以上给予指点的各位高手和老师是否看得上这些我们牢记在心的最初级的东西。








                             —————————————————


                                            揭露骗子与吹牛者——免一些初学者上当或受骗
                                            别找我比武与试手——有本事就上河南卫视摆台
                                                 任何话语只说一次——给一些人足够的时间漫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20:58: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12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学习一下,因为学拳时间不久,师傅说练太极是“十年不出门”的,更不敢妄加评论,不过,本人还是比较认同苍庐前辈的调调。看看随着练拳时间的推移功夫长进了,是不是能理解lilt前辈的教诲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