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宝贵之处. 把秘密说出来, 你也不可能做得到, 凡是宝贵的东西, 都很难学, 很难有成, 但又很易失传的太极拳。所以茶先生若真有觉悟,大可不必扭捏怕人学去,坦荡一些吧! 
 技击太极拳的宝贵之处,说穿了一句话:圈内打人, 圈外推人 圈内, 即盘骨发力的范围; 发力打人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 (古老的说法腰胯, 实则只指盘骨) 无论你是一个娇滴滴女流, 只要懂得开胯, 以盘骨的收束,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 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 这个部位, 在太极拳中叫作 "大拳头", 手掌握成的拳头, 仅 "小拳头" 而已, 从来不加重视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 也所以太极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 "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 换言之, 太极拳是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 太极这样慢, 就是要练习 "节节用力", 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节节推进, 而过程中半点肌肉的力量也不用. 如果不够慢, 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 每节手骨如何活动, 而且太快的话, 练习者对姿势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对错没有那么自觉, 够慢的话, 会知道自己的姿势有没有不妥. 姿势对, 筋骨便顺, 才能运用每一节骨; 姿势错, 筋骨不顺, 便不能逐块骨头控制. 不过, 太极高手也兼练快架, 这在以前是关上门才练的了. 以筋骨发力, 是太极拳不同於一切其他武术之处. 其他武术, 都以肌肉发力, 所以练西洋拳者, 背肌发达; 练跆拳道者, 腿肌发达, 无一例外. 即使咏春拳, 练之有恒, 一样会在腋下和前臂出现结实的肌肉, 皆因咏春虽不用 "死力", 仍极著重 "踭底力" 故也. 咏春拳也有 "三节骨发力" 和 "七节骨发力" 的讲法, 其中七节骨发力便要用上脊椎力, 但咏春对脊椎的运用, 远不及太极精微. 太极高手是最没有 "样子" 给辨认的. 而太极古籍中常提到的 "用意不用力", 令人费解, 如果我说 "用骨不用肉", 可能令人更加明白. 用骨, 就如瑜伽之用不随意肌, 要用意来控制和练习, 是以太极拳重视 "意", 因为这种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 细致地控制骨骼. 骨骼一搭上敌人, 敌人骨架即受控制, 便是太极拳令对手跌得晕陀陀的原因. 只要两人的骨架相接, 太极拳手便能破坏对方的骨架平衡, 如果对手用的力大, 平衡愈易被破坏. 在太极拳手的腰胯暗地里一收一放, 一紧一松之间, 对手便即 "领嘢". 只要对方跌得狼狈, 你怎样劈死他已不算甚么学问了. 由於真正的太极拳要求拳手, 对周身每节骨头都能号令, 所以无论对方碰到他身上任何部位, 他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反击. 而且, 这种反击, 是之谓 "全身是手手非手". 各位, 有没有一种拳法, 要求拳手用尾龙骨打人的呢? 或者用心口打人的呢? 或者用脊骨打人的呢? 脊骨在任何他种拳法中, 都是力加保护的项目, 但太极拳则要求习者在别人打其脊骨时, 直接就用脊骨反击, 而这种反击, 还包含精微的旋转力, 把打来的力量, 以旋转的形式, 反送给击者. 因此, 世上也只有一种拳法, 是欢迎对手打到自己的身体上的, 最好是拳拳到肉, 不要落空. 习太极者常言所谓 "舍己从人", 是以做到了 "全身是手手非手" 为依归的. 如果连全身是手手非手是甚么也未知道, 就去舍己从人, 便等於任人宰割, 给人打得变泥巴了. 而我所见到的, 就是无数根本不知筋骨运用的太极练习者, 阔论高谈舍己从人, 真是替他们担心. 关於速度, 常人会以为像李小龙那样, 就是疾似奔雷了. 但在真正的太极高手眼中, 李小龙只是自己以为自己很快. 太极拳一点也不怕手脚快的人, 原因有二, 一是这些人用的只是肌肉的力量, 其力并不绵长, 很易化解. 第二, 是任他们身体多快, 要 Cover 的 Distances 都很长, 至少一两尺. 但太极高手要 Cover 的 Distances 则极短, 只不过是脊骨那无一小转, 盘骨那么一收束而已. 这些在体内骨节间的细微动作, 一定快过世上最快的脚, 最快的拳, 而且快很多很多. 以上所讲的, 不会形诸于书藉中, 一方面著书的 "大师" 大都不懂, 另方面真懂也不会出来, 因为这些都是门派之秘.  
 以上是我的师傅GangGang 的一派坦荡的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