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十三经索引 于 2011-6-2 13:47 编辑
对唐村《十三势行功歌》与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的研究
王旭浩1 魏美智2
摘要:本文以博爱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续修的《李氏家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为基础,与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的文字、篇名、写作时间、作者及释义进行研究,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寻找拳谱中最原始的用意,尽量合理利用旧的说法和解释,试图把《十三势行功歌》的原意讲清楚,返璞归真。
关键词:唐谱 王谱 太极拳
王旭浩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 475001
魏美智 河南博爱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454450
十三势行功歌》是太极拳文论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对太极拳练功、走架、推手、散手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练习者对习练太极拳整体的描述和感悟,其中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气君来骨肉臣”等句,皆为太极拳经典的名句,练拳之准则,广为流传。本文是选取博爱唐村《李氏家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与武禹襄宗师于咸丰二年(1852)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时,在盐店所得的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相比较进行研究的,由于武禹襄当时所得的原谱不知其下落,故本篇选用徐震著的《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为主,兼参考其他家的歌诀。关于两谱的不同之处,笔者给予解释和探讨,本文是一己之见难以全面,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此谱共有24句,168个字组成。
1.两篇《十三势行功歌》文字及不同之处的描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稍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敌)变化示(是)神奇,势势存心揆力(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意)在腰间,腹内闻(松)静(净)气腾然,尾闾中止(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工)夫(用)无息法自修(休),若言休(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以后部分缺损),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1]。
括号外的为唐村《李氏家谱》中《十三势行功歌》原句,以下简称“唐谱”;括号内的为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以下简称“王谱”。
2.1篇名的研究
篇名“十三势行功歌” 中“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初名,指练拳中肢体的十三种运动方法或者说运动姿势,十三势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掤、捋、挤、按四正方;采、挒、肘、靠四隅;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种步法。“行功”是指练习十三势,功与工相通,其意思为功效、功能。“歌”为歌诀。总的释义是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歌诀。
据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编修的《李氏家谱》的记载篇名为《十三势行功歌》,郝和珍藏太极拳谱中篇名为《十三势行工歌诀》[2],李亦畲本谱名为《十三势行功歌》,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为《十三势行功歌》[3]在这段考证中,唐豪先生也称此谱为《十三势行功歌》,没有称其为《十三势歌》。这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沈寿先生两次谈到,“《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该篇题名原作《十三势歌》,由于本篇主题是阐述行功的基本要求。因之,后人增益于行功二字”[4],是沈寿先生“参考‘万本’(是杨式太极拳老谱、王宗岳谱、宋书铭谱的合编本,因纸张上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故称此为‘万本’)原谱,此篇原列在太极拳释名一文之后的,其篇题澄本(杨澄甫本)、徐本(徐致一本)、微本(陈微明本)均同此”[5]。笔者认为杨氏老谱中的“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还有其曰:“此论句句在心,并无一字陪衬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右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这两条注,学者普遍认为是后人所加,沈寿先生说:“尤其是第二条注文,纯属附会而已”[6]。所以杨氏老谱定是经过修改过的,故不足信,而关于宋书铭谱中内容,前人早已辨得很清楚了,故无须多辨别。对于王宗岳原谱是武禹襄宗师在舞阳盐店得到的,应以武氏传人藏谱为准,如果是后人润改此谱,应该加以说明的。
根据上面所述,笔者认为王宗岳原谱的谱名与唐村的谱名一致的。
2.2写作时间的研究 博爱唐村《李氏家谱》修订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谱中与武术有关的三篇文章是:一、《无极拳养生论》,
是李春茂于1590年在太室祠传拳训论。二、《十三势行功歌》,由于家谱页面缺损不知何人写的。三、《太极养生功谱》,由于页面的缺损不知为何人所作,并且全篇遗失没有留下来任何只言片语。但是,从《李氏家谱•序言》和《李氏家谱•世序》中,记载有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养生功看,《太极养生功谱》应是李岩、李仲、陈王廷所撰。由于家谱是1716年续修的,所以可以断定,此歌应作与康熙五十五年之前。也就是说,这篇《十三势行功歌》至少在1716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由于此歌后面一页的丢失,从家谱上来看是无法知道的。但是,唐村尚发现有《太极拳谱》存世。《太极拳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后面有落款:“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大明壬申是崇祯五年即1632年。
对于王宗岳的考证,据唐豪先生的研究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山西人,除熟读经史、黄帝、 老子及兵家百书之外,还通击刺之术,尤善枪法,著有《阴符枪谱 》一书。其考证王宗岳1792年在河南洛阳教书, 1795年在开封教书。其依据是他在 1930年于北平厂肆 (指北京琉璃厂的古籍书店)购得的《阴符枪谱》, 该谱的序中山右王先生,有枪谱是所著。根据文章的风格特点唐豪先生认为,“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 。在此笔者非常同意唐豪先生的考证,因为唐豪先生是根据《阴符枪谱》及《太极拳论》的综合考证得来的,而《阴符枪谱》得内容与博爱唐村的《六合神枪谱》及博爱王堡枪谱基本相同,而王宗岳又在唐村待过,所以笔者认为唐豪先生对王宗岳的推断是正确的。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是武禹襄宗师于1852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所得,所以可以推断的是王谱至少出现在1852年之前。二者相比,舞阳盐店本王谱与唐谱在时间上相差220年。
2.3两篇作者张伯夷先生《十三势行功歌诀概论》中说“民初中央国术馆唐豪考证陈家沟后,推翻此一说法,认为此乃王宗岳根据前人所著润改而来”[7] 。说的也是非王宗岳原创。无独有偶,张士一(1886—1969,随郝月如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教授也这样认为,“而近人张士一疑却此歌(指十三势行功歌)作于王王宗岳太极拳论前”[8]。笔者认为《十三势行功歌》应写在《太极拳论》之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最初是称作“十三势”的,如果当时太极拳的名字已经出现的话,笔者相信,不会称十三势行功歌,而称“太极拳行功歌”。
“徐先生所看到的传自永年杨氏的《太极拳谱》中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太极拳式》等,其中唯有《太极拳论》标明王宗岳作,其余各篇不知是谁撰写的”[9]。由于《太极拳论》是第一篇,所以著有作者的姓名,就如同是在书籍的靡页写上自己姓名一样,无须多议。在博爱的唐村有关于王宗岳跟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是此本家谱记载的最后一个人,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即1716年5月5日)学拳,且有在其老师李鹤林的寿辰时送有“武元杰第”的匾额,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唐村李太行老人烧掉,村中年龄长的都记得。并且有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开有盐店。据温县体育局原局长原福全先生的实地调查,舞阳县北舞渡确实有唐村李氏的产业,直到全国解放,唐村李氏仍有人在舞阳北舞渡经营盐店。笔者认为,王宗岳去过舞阳盐店,看望师兄或者师弟的,是合情合理的,至少来说王宗岳与盐店的主人有关系。
对于唐谱,很清楚是李春茂老人写的,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庭壁,号叶蓁,生于隆庆二年八月(1568年),卒于康熙五年九月(1666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合一,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擅观星相、推八卦,赫名焉,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对于李春茂老人,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怀庆府志•选举志之十七》中,在河内县学贡生中,亦有其名——李叶蓁。在《李氏家谱》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无极拳养生论》,文章末尾写有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讯论李叶蓁。《无极拳养生论》主要讲的是养生与拳术的习练,而《十三势行功歌》亦是养生与“行功”的习练,在家谱中两篇紧密相连,虽然风格不同,一篇是散文,一篇为七言歌诀,但是其思想一致无二。在家谱的谱目中共有三篇文章,还有一篇是《太极养生功谱》,已经遗失。三篇的文章共性即同讲养生,可知李春茂老人为何享年98岁。
2.4《十三势行功歌》内容的研究及释义
第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指出腰是气机的源头。传统中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之源在于两肾之间,所以肾的能力充实,则四肢矫健有力。肾俗称“腰子”,其部位在腰部,所以这句话“命意源头在腰隙”与中医有关,可见开篇即讲的就是养生 。“视”在郝和珍版本和李亦畲版本[10]中是“识”,由于 “识”意思一为知道,懂得,认识,二为记忆、记住,于整句文意不太通顺,还有“隙”在其他版本中有“膝”的出现,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后人音转而导致的笔误所致。“命”在这里是“生命”, 生命的根源在腰际,也就是太极拳中的意守丹田,丹田是气的源头。这两句在两篇文章中的文字相同,其释义为:十三种拳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用法不可小觑,生命的源头在两肾之间,要好好的锻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