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7389|回复: 29

听陈瑜先生讲懒扎衣(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1-10-12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拳友,大家好

      现在应大家之邀,将师父陈瑜先生的授拳记录略谈一二。今天先概括的谈一下懒扎衣。
      记的今年春节我第一次到师父家里找师父学拳时,师父让我先比划两下子瞧瞧,我就将一路拳的头几个式子(到第二个金刚捣碓)打了一遍,当然在陈老师面前,我是非常认真了。收住式子,陈老师问另外一个跟老师学拳时间较长的师兄,“来,你提提意见,小胡的拳怎么样?”那名师兄面有难色,最后还是给了我很大面子,说:“小胡打拳的身法还是挺正的,其他嘛?!”我当时看出来了,可能是有点无法评论了。师父开门见山的说:“你打拳身法还算正,就是不分虚实,也就是不分阴阳。”我听后,真有些不服气,说我没有功夫或下盘不实我还可以接受,怎么会连虚实都不分了,那不是根本没有沾太极拳的边吗?陈老师当时微微一笑,给我讲,以懒扎衣为例,你左手立掌搭在右小臂上,右腿抬起来,这个时候重心肯定是在左腿,你要往下走式子,先下沉,重心下沉,呼气,气往下沉,准备蹬右脚,用右脚跟内侧擦地,蹬出去(吸气),这个时候,重心还在左腿,用陈老师的话讲,你的右腿如果发现右边地是空的,或是悬崖,可以随时收回来,蹬出去,觉得右边没有问题,再将右脚落实,(此时蹬脚时,陈老师强调要看着脚蹬出的方向,因为敌人在右侧,老师生动的讲,没有一个人是眼睛看着身后向前面的敌人出拳的。)移动重心时,身体先放松,下沉,重心划后弧,下弧移过去,身体随着重心的转换配合胸腰折叠(较复杂,暂不详述)转动,然后配合手法的动作,定式为懒扎衣。一个懒扎衣貌似简单,其内涵包括重心转换,呼吸,步法,手法,身法,身体的缠丝,胸腰折叠,眼神,技击体用意义(散打和推手两方面)等等,十分复杂。师父当时针对我个人的毛病还提出,我的脚底下没根,来回转,脚底碾地的声音刺拉刺拉响,这是绝对不行的,脚蹬出去了,落实了,就不能在发出那种刺拉声音了。师父当时还给我简单捏了一下懒扎衣的架子,我的汗一下就如泉涌一般。按照师父给我捏的标准懒扎衣定式,恐怕我现在没有人扶一下,也摆不出来。十一期间,大师兄周哥看了我打的拳,说我进步很大,如果他在外边不认识我,单看我的架子,也会过来问我是不是跟陈瑜先生学的。我非常感谢师兄的鼓励,但是,师兄还讲,虽然表面上看着有点小意思,但是,内涵差的还远,还是以懒扎衣定式为例,我的主要毛病是右跨根没有挤(或塞)进去,左跨根没有完全打开,一下子指出了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架子低肯定出功夫,但是低架子不是把身体的重量全压在膝盖上,不是跨根老高,小腿大腿的关节膝盖受力的低架子,按照师父陈瑜先生的说法,小腿应当和地面基本垂直,跨根放松,打开,跨根沉下去,我们要的是这种低架子,这样疼的是大腿的肌肉群,师父说,你如果肌肉疼就对了,膝盖疼就错了。
       今天和大家聊聊学拳的感受,鉴于个人水平有限,可能没有正确理解师父的拳艺,请大家多提意见。
       祝好
                                                                          小胡

 

发表于 2001-10-12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胡
   这篇文章写的真的很好.
   尤其是说关于膝盖疼的问题,应该着重强调.现在许多练太极拳的朋友都膝盖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希望能来看看.
   看来我真的应该看看陈瑜老师,不过我有名人恐惧症.那次去见冯志强老师,激动的脸都红了,什么都没说出来,错过了一次好机会.说出来真不好意思. :
 楼主| 发表于 2001-10-17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拳友,你好,

不要紧张,师父陈瑜先生没有架子,什么时候都能见到,刚才我给师母打电话,师父应该是10月23日周二回北京,到时可以聚聚,我相信,接触过陈瑜先生后,你会发现,我对师父陈瑜的描述是恰如其分的,没有夸张的成分。

祝好
小胡

发表于 2002-5-25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裆走下弧的理解 
 裆走下弧就比如一个质点从A点移到同一水平面上的B点,沿一个下弧形的轨道,不必施加额外的动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自动的移过去,可以这样理解吗?先松沉,让质点有个向下的初速度,克服静摩擦力?
发表于 2002-5-26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

感谢来贴,您的观点很有新意,但是,恕我直言,您的理解不是很正确,甚至有点偏。关于裆走下弧或外弧,还是要求身体各部位的规范。与“重力的作用”,“质点”,“初速度”以及“静摩擦力”关系不是很大,如果以这种解释指导练拳,我个人认为,会产生偏颇的。

欢迎讨论
胡伟航

发表于 2002-5-30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裆走下弧的理解
感谢陈瑜老师、小胡的说明文章。
本人照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小册子自学24式简化太极拳。为了锻炼身体,增大运动量,练习时两手各提一个水壶,每个重5斤。在进退时,腰腿无法放松。上网后发现各式太极拳中只有陈式有“裆走下弧”这个奇特要求。后来看见小胡向陈瑜老师学懒扎衣的详细过程,照办后进退很轻松,毫不费力,腰腿也放松了。
高中时物理老师在质点圆形运动时的受力分析,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方面花了很多课时,正好可以拿来解释。“裆走下弧”的物理描述为:一个质点m沿一个下弧轨道(半圆形)的一端A运动到另一端B。质点在轨道两端时的速度为零,对轨道的压力为零。在轨道最低点C时,速度v最大,对轨道的压力最大。如果此时撤去后面的四分之一圆弧,质点将水平冲出。
相应于练拳来说,当两脚不动时,人体质心从偏左侧移动到偏右侧,起点和终点的支撑腿,也就是实腿,不受躯干的压力,正好充分放松。在下弧的底部,人体质心速度最大,由两腿来分担躯干压力,各腿负荷不大,我猜水平动量mv可以用来攻击。
在整个进退运动中,肌肉并没有收缩做功,只是靠关节的运转,这样人体可以放松肌肉,放松思想,由此可以解释太极拳的轻灵移动,确实是精巧的利用了物理力学原理。
这样平时行走坐卧都可以练习走下弧,极端情况比如单腿独立时,脚前掌和脚后跟可以作为下弧的两个端点。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前后或左右做下弧。
据说陈照奎老师年轻时每天长跑5千米,我想这是为了补偿太极拳腿部肌肉运动不足。人平时总有扛重物,跑步的时候。另传台湾郑曼青老师传下的太极拳大松大柔,一些长年练习者得了腿部肌肉萎缩症,是个极端的例子。
我猜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古代的一位步军将领,身被重铠,手执重兵器,进退灵活,可与骑兵对战。
再次感谢陈瑜老师、小胡的文章指教。
2002年5月30日

 楼主| 发表于 2002-5-30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抽出两分钟上网,看到您的文章,角度很独特。有些问题是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的。虽然有些观点我不同意,但是,我还是把这篇文章读了好几遍。感谢您。因为平时上班很忙。所以,我只好利用周末抽时间给您回复了。而且,我也要思考一下您提出的观点,再向师父请教,和师兄弟们讨论一下。和朋友们讨论拳法拳理,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呀。

感谢参加讨论
胡伟航

发表于 2002-6-3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网管员管一管,将楼上此人贴删除,并禁止此人再上太极网。此人行为已构成对他人公然侮辱,其行为已严重危及网络安全!

 楼主| 发表于 2002-6-3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XIAOHU在 2002/06/03 11:44am 编辑]

不好意思,我将青青子拳友上面的帖子删除掉了。对那位拳友说声抱歉。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参加讨论,但是,您取的名字确实不太友好。我只好希望您换一个名字再发帖子吧,抱歉。其实,那位拳友谈的,用重护腕代替暖瓶倒是个好办法。希望大家心平气和,互相尊重的讨论问题。同时也对青青子拳友抱歉,我这两天太忙没有上网。今后,我会将侮辱人格的帖子继续删除掉的。

谢谢
胡伟航

发表于 2002-6-3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他们两父子的纠纷,网上的旁人不宜参预加入。而且情情子的爹说得非常深入浅出,显然是个太极高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