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349|回复: 28

[原创]从杨式太极拳到陈式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有发劲动作,所以很多人在演练时横气填胸,刚有余而柔不足,导致动作僵硬而失去轻灵圆活。有些人之所以选练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因为练老架一路浑身有劲,是年青人学的拳,而杨式太极拳软绵绵的,没有劲。尽管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在手法和步法等方面有些区别,但把它们这样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都是太极拳,其理论和要求都是一样的。笔者先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后来学练老架一路,因此现在这两种拳天天都在练,有人问我这会不会有冲突。我想不会有冲突的,有了学习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学习陈式太极拳会有更帮助。因此笔者试图从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和要求出发来阐述怎样学练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一些细节,因此写了第一篇文章《论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发劲》(打开文章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dceb90100f9xo.html)。


      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想法,以前没有人这样去练、这样去想、这样去探讨,所以本人的观点是不是也正确,请各位拳友来讨论,以求共同提高。

发表于 2009-9-16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和楼主的阐述不一样。楼主说:“如“掩手肱拳”这一式,发劲之前,身体中正周身松沉,屈膝松胯塌腰,含胸束肋,松肩沉肘。劲合于右腿,右胯放松下沉,使右腿形成一个螺旋缠丝劲,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越大。此时要意识集中,以静待动,如猫捕鼠,有一触即发之势。总之要全身松沉蓄劲,为冲拳做好准备。然后随即右脚蹬地,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裆劲内扣,拧腰转裆,旋转发劲”。


掩手肱拳出拳前,我认为是丹田(小腹、胯)从左侧至右再归至左顺转,而重心也是从左腿至右腿再至左腿顺转相对应。当丹田转至右侧,重心已至左腿时,最后丹田复归左侧一拧,通过拧劲出右拳左肘,出拳的力量主要来自丹田(小腹或胯)的拧劲。


请洪洞和楼主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逍遥斋主"的指教。欢迎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发表于 2009-9-16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陈氏讲丹田内转的不多,大约只有陈照奎一系传人,问了几个陈沟的拳师都这么说,我老师也没有说。个人的一点体悟是,身体在左旋右转至最后发锤周身平稳放松,发力时脚蹬地同时,臀往下将劲坐出来在升腾向上随身体转动的惯性脱拳而出,右拳左肘前后相衬,不可将劲都留在自己身上,意识把自己捆住时往往会身体左摇右晃劲就是出不去。

发表于 2009-9-16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阐述的是书上有的,我是不揣浅薄,自已摸索的,还需在自身实践中纠正。希望大家能指教使我早出迷圈。
发表于 2009-9-16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洞好!“臀往下将劲坐出来在升腾向上随身体转动的惯性脱拳而出”--是不是我体悟的凡发力,全身之气(浊气)均下沉,最好至涌泉。发力时身更正,以利下沉,否则沉不下去。
发表于 2009-9-16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逍遥斋主在2009-9-16 15:28:00的发言:
洪洞好!“臀往下将劲坐出来在升腾向上随身体转动的惯性脱拳而出”--是不是我体悟的凡发力,全身之气(浊气)均下沉,最好至涌泉。发力时身更正,以利下沉,否则沉不下去。

气这东西很多大师都掌握不好的,别说我们了,师传法:周身气五分之二在上,五分之三在下,发力时尤其重要,避免上撞心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洞移民"说"其实陈氏讲丹田内转的不多,大约只有陈照奎一系传人,问了几个陈沟的拳师都这么说,我老师也没有说。"这里的"丹田内转"应该就是"中气内转"吧?中气内转或中气潜转是"缠丝劲"在外形上的体现,而缠丝劲又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缠丝者,运中气之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拳论中还说:“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气的凝聚和潜转,是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必备条件。但为什么陈家沟的拳师都不讲丹田内转呢?是不是丹田内转和中气潜转是两回事呢?
发表于 2009-9-1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bychhy在2009-9-17 16:22:00的发言:
"洪洞移民"说"其实陈氏讲丹田内转的不多,大约只有陈照奎一系传人,问了几个陈沟的拳师都这么说,我老师也没有说。"这里的"丹田内转"应该就是"中气内转"吧?中气内转或中气潜转是"缠丝劲"在外形上的体现,而缠丝劲又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缠丝者,运中气之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拳论中还说:“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气的凝聚和潜转,是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必备条件。但为什么陈家沟的拳师都不讲丹田内转呢?是不是丹田内转和中气潜转是两回事呢?

我理解的缠丝劲和杨氏之乱环诀相似,循环无端。老师传授会有个人倾向,殊途同归,无可厚非。我还在形的阶段停留,对气还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陈鑫一系是小架,很多地方和陈长兴一系所传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7 16:56: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9-9-17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志强大师回忆文章,陈发科先辈是炼丹田内转的呀!冯大师是绝不会说话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冯大师的说法实是拔去见日,试图拯救无数迷途人而不计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真是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