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可悲的太极拳现状 作者:车星辰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甚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是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国也相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其实,从表面上看起来,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也的的确确被弘扬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去仔细地看看其内在的本质.就会发现太极拳的这种现状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令人十分忧心的。 首先,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为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所以他们练拳都是由着自已的性子随心所欲地练,根本就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这就使得我们看到的好多太极拳习练者。几乎都是近乎站着练拳,并且是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这些“满身皆错”的练习’者,练习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又成为别人的“老师”与“教练”,如此以讹传讹,错上加错,形成太极拳错误传播中的恶性循环,只能是越传越错.越练越糟。试想,这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吗? 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占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问,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一味地慢、一味地软,非但在技击上呆滞松懈、笨拙缓慢而不堪一击,就是在养生上也因过于着相缓、柔而使心神呆傻,心性受拘而灵光泯灭。其实,太极拳的松不是懈,柔不是软,而是在经过抻筋拔骨的基本功训练后,使筋腱伸长、骨缝拉开后进一步锤炼所得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弹性膨胀力。这种力松沉自然,肌松力棚,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柔内含刚,刚中藏柔,灵动活泼,变化自然。如今的太极拳练习者,从不进行各种抻拉筋骨的腰腿基本功与站桩功练习,一上手便直接学练套路.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寻找体会着所谓的“松”、“静”、“缓”、“柔”。试想如此的练拳者,除了将自己练呆练傻、练软练懈外,又能练出些什么? 常听练太极者眉飞色舞地说柔的目的是为了刚,慢的目的是为了快,并说“柔久自刚”,“慢久自快”。但在现实中.我们所遇持上述观点和按照上述理论练功的人,却从未发现他们身上有真正的刚和真正的快,除了迟钝缓慢与松懈疲软外,便是硬如木橛似的“顶牛劲”和蛮人打架般的“胡抡滥击”。
使用道具 举报
60b710f4023ab039bd3109e4.jpg
看来太极拳不打是不能说服人的。
真希望国内有一个宽松的比武形式,就像泰拳,这样,什么大师一类的嘴把式就歇菜了。
1702260.jpg
传统武术的处境差不多,不过 记得武林风07年总冠军是太极拳研究生,还有武林至尊也有太极人吧,还有河南河北山东等太极的推手擂台赛,高手很多.仅凭这几点来看比其他传统拳好不逊色.
想验证功夫应该上搏击推手擂台,别和太极健身的老头老太较劲.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
豫ICP备0500275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8250241088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