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2

2010-4-14 08:43|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5155| 评论: 0

摘要: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四   第三节 推手的方法   双方都要做到用量适度,调剂准确。重加到每手约三五十斤,轻减到每手三四两。  左手重时右手轻,右手重时左手轻。不是两手同时重,同时轻。这是自己左右手 ...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四

  第三节 推手的方法
   双方都要做到用量适度,调剂准确。重加到每手约三五十斤,轻减到每手三四两。
  左手重时右手轻,右手重时左手轻。不是两手同时重,同时轻。这是自己左右手的变化。对方压力向我左手重,我的左手如觉不宜硬拼,那么我左手的分量就减些,把减下的放到右手去。减多少分量呢?减到比对方略轻,不可一下子减尽。譬如对方的重是十斤,我就变九斤,把不必要的减去,加到有利必要的点上去。加到有利的点上去,也不可一下子加尽。譬如对方的重十斤,我就十一斤。转变点在于:得机势则加,不得机势则减。这是两个人左右手轻重的变化。
   双方都要做到能高能低,能长能短,以满足伸缩余地。肩部以上属于高的范围,从前人叫天盘。腰部以下属于低的范围,从前人叫地盘。肩部以下腰部以上属于中的范围,从前人叫人盘。富有伸缩余地的作用是使对方摸不到重心。使他感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双方都要做到武戏文做,不可过火。应该注重觉劲。谁的听劲灵敏,谁就有先觉。谁能得机得势,谁就能从容应付,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当中有先觉;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当中有先觉。重的时候不硬拼,轻的时候不放弃,要相互呼应,不可各节脱离。
   许多人学会了推手的一些手法,对于架式的重要性便被忽视,不知架子与推手大有关系。凡是架子有基础的学推手便很容易,架子不用功的学推手总有些生硬。我们应该纠正这种偏向。肯定把架子作为主要练习,每天早晨练它五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许。动作要慢而均匀,思想要集中,练毕散步数圈,再练推手。
  
   第四节 推手的理论
   因练架子有基础,推手已灵活,进一步可以找劲,学习策略,研究知己知彼的方法。
   太极拳练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不懂劲的理论是极平常的事。他们大半是离开老师想无师自通。未遇名师指点,东抄西学的学者,不要求进步的不必谈了。我以为要做到懂劲,必须请教有真传太极一门的老师和先进同学的启发。(非)现实地口传心授,结合理论,耐心细致地分析动作不可。要使你体会,就必须装样被你试打几十次几百次,从前人叫喂劲或递劲。教会一个人确实费很多心血。教的对象要品德好,虚心学习,不间断,尊重老师。
   到底劲是什么东西?
   劲是暗藏着不显露的潜在能力。是长期培养定静功夫的结晶,是全身筋骨活动和神经敏捷的结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艺术成就。
   平时练架式时动作缓慢的劲,外行人看来好象没有力气,而精神却这般认真,他们嘲笑地比喻为“捉蜻蜓”、“摸瞎子”,没有什么精彩好看。而应用推手动作时,外行人看到一个功夫差的被另一个功夫好的弄得坐立不稳,跌出很远,又妙喻为“不倒翁”、“老鹰捉小鸡”。他们觉得很奇怪,很好看。其实他们不懂。练熟了,练会了并不希奇。是几种手法和一种劲的作用,使对方失去重心因而不稳和跌出去的。
   劲是力的集中表现。能发挥伸缩和旋转功能。“四两拨千斤”,是从前人形容以小力胜大力的比喻。并不是说丝毫没有重量就能将人拨动。实事求是说,体重和力气大有关系。许多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重量级轻量级的划分。重量级身体重,当然气力大。轻量级体重轻,当然力气较小。人的体重,一般是一百斤到二百斤。相差只一倍半或小于此数。至于他们之间,锻炼过与没锻炼过的发挥能力,相差数就大得多了。
   太极拳功夫精通与没有锻炼过的人比较起来,如果体重相等,太极拳用劲的能量是十斤,而能够把一个二百斤重的人象抛篮球一样的投出去,那么他的发挥能力,可以说一与二十之比罢。太极功夫的深浅,也可以从以小胜大的比例中反映出来。
   劲为啥这样难学呢?
   劲并不难学,是因为有条理可以分析研究,不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只要逐步耐心去做,不难做到深入细致。功夫逐渐增长。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和恒心。身体有没有特殊的毛病,有没有得到老师切实的指导。有没有得到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和启发。
   北方老师叫劲为“劲儿”。学者不到相当程度,他们是不教的。现在是比较公开些。由于他们在过去旧时代里得不到相当的教育,因此他们文化程度很差,对新事物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他们在教拳的解释术语中,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对他们是一种损失。
   拿物理中的力学来做理论的根据,是现实和科学的。把未经锻炼的力假定为是固定的力,而把已经锻炼的力假定是流动的劲。就应该先把力的内容弄清楚,顺便提到劲的动态。
  
   摘录:
   物质的存在,可用手的感触以觉察之。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质变其迟速或方向之作用,这就是力。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计算出所经过路程是多少数量,路程对于时间之比的名称是速度。
   在一个单位的时间里,速度起了变化,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合成,通常是经过单位时间之后附加于速度上的量。速度对于经过时间的变化率,叫它加速度。
   物体的运动在方向上还有动量。大量的大小,要把它的质量和速度的相乘积定出来。
  磁的性质,同名之极(阴极与阴极,或阳极与阳极)相斥,异名之极(阴极与阳极)相引。
   凡物若不受外力,则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
  动之变,与外力为正比,变动之路直,有外力同向。
   正力有反力相等。

[page]


  
   简单说明与太极拳的关系:
   施力点(目标):我们练架式时,两只手先后动作,应该分为主副作用。对准鼻尖的手为主,侧面的手为副。手的来去,眼的注视,全神贯注着前面的方向,练的都是连绵不断的动作,好象分辩不出那里是施力点。的确如此,太极一套架子没有断劲,亦没有对任何一个姿势明显地暴露出它的施力点,那么该是没有了施力点吗?也不是,太极的施力点就在眼的注视,手的瞄准,尾闾对中,后足跟伸长,各部分引出一线齐向一点对准的目标集中,练架式时是集中各线于一点,蓄而不发,继续象一点连接一点连珠般的贯彻下去到一套架式终了为止。在推手应用时,在于这一点能不能对准对方的中心,由对准中心而掀动他的重心,这一点就是太极圆圈的核心。起源于我的脚跟,发挥腿的伸缩能力,鼓动腹部沉迫冲击,依靠腰的转动去调度两手的虚实,而这一点子活活泼泼,忽隐忽现,周流无滞,圆活无方,放之则将人打出,收之则无影无象。退藏于虚灵,变化无穷,用之不着力,所以太极的施力点只要得机得势,到处都是。
   力的方向(经过路线):力的方向,在没有听出对方的动态前,不作决定,向前对准目标是对方胸前。当中经过路线并不是顺利的一直不变的,遇到对方阻力强时,就不应走直线而走曲线。通过了或解决了对方的阻力就再走直线,不管中间多少弯路,起点和终点目标总应该明确。这是进攻的方向。反过来,对方向我进攻,我就要多方粘接,化去他的进攻,也就是阻力作用,使他的力对不准我的中心,就不能摇动我的重心。化劲的方向是把对方的施力点引向空侧,不及我身。
   力的平衡:两人功夫相等,互相走化,不丢不顶。双方的动作不后不先,互相抵消。经过多次的反覆进退,各人仍旧保持自己重心,这是得到了力的平衡和调剂作用。
  内力与外力(自己的力和外来的力):内部自己的力,一面要支持自己重心,一面又要向外攻击。如果只顾一面,就会失去重心被人控制,手忙脚乱,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太极拳走即是粘,阴阳相济。半面进,半面退,半面招架,半面进攻,稳扎稳打。
   合力与分力(集中的力和分散的力):合力是上下的力或左右的力,向一个目的集中的力,上化零为整,主要打击对方的弱点。分力是由集中一点的力向四周斜角上下分散,是化整为零。主要转移对方的目标和集中力。两个人的动作方向一致,也产生合力,动作方向相反产生分力。
   作用与反作用(第一力的动和第二力的反应):太极第一力是试探作用,试探对方反应如何,没有反应是每哟知觉,我就可进一步控制,如有反应,他的知觉又如何,反过来动作是那种性能,我就可加以准备和利用。作用就是动作的用意,反作用是感到作用因而引起的另一种对付姿势。
   引力(牵动吸引的力):引进入空,牵动四两。引是诱他,怎样去诱他呢?是预先埋伏,让他过来深入圈套,使他上当,使他的力落空,再加以截击。牵是掌握了随他的意而比他领先,如掌握住一条牵着牛鼻子的绳子一样,把对方的大力顺势粘接,随意转移其方向,使他的锋头偏差不准,超出中心,便是落空。
   压力(揿住推动的力):一般身强力壮者压力都很大,缺点是没有摸清对方重心就推压。往往白用力气。不但白用,而自己也会因用力太猛,重心摇动产生反作用,气呼呼的,另一缺点是劲短,不集中,用得不透切(彻),十分力到着对方只有二三分。原因是听不准,劲不长,不懂劲。
   摩擦力(粘贴活动):两个点是接触,两个面是粘贴。活动了便产生摩擦,点与点接触是摩擦的开始,面与面粘接是摩擦的效用。由于点的落点准确,才可以贯穿中心,发动各线的集中。由于面的粘贴,才可以阻止对方的压力而使之落空。推手动作,相交处便是定点,定点位置常在关节活动部分。如腕肘肩锁骨处。定好了点,在摩擦周围面的粘贴活动。在粘贴当中得到感觉,产生方向角度势的动态,增减轻重量,化整为零,变点为面。
   应力(相应连接的动作):应物自然,得心应手。逆来顺受。应接是功夫熟练后的表示,他到我也到,后人发,先人止,两手相应,两力相接,无思无虑,随机应变,无须经过大脑加以思索,是熟能生巧的动作,不是硬生生做出来抢先落后应接不暇的动作。
   重心(顶有底垂线的稳定作用):太极不在乎使对对方遭受痛打,而在乎使对方跌倒。痛不痛是局部受伤的粗暴行为,而利用对方的弱点使他失去重心跌出,是比较服帖和不伤人的。重心的顶是头顶。底是脚跟。本体在胸腹之间。要重心不失,顶与底的倾斜不可超出四十五度。底可以随势变换,顶就要经常保持与底的常度,不可乱动。从前人叫顶头悬。又说一要喉头永不抛。因为头部是决定动向线定主要部位的司令台。重心稳定作用,不在乎停住不动时,而着重在底部活动状态时求稳定。再于双方活动状态中维持自身的重心和摇动对方的重心。双方面对面的水平线是中心。重心稳定中心对准,便是有了中定劲。
   比重(两个点以上的量差):比重是轻重关系。太极的比重,不是比谁的力气大,压力重。而是比谁更能得机得势,谁的优势增长,随就加;谁的优势缩小,谁就减。优势是顺势,失势是背势。
   密度(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密度是排列很精细的一小块。毫厘分寸的动作,功夫到了家,动作紧凑,看也看不大出,是臻于缜密的表现。由大化小,由粗入细,越练越精,才积累了这种功夫。练推手的听劲就应该很轻灵的察微、知机、知觉密度的变化......
   弹性(受振动的伸缩性):收即是放,走即是粘。太极是先接受了外力的压迫而给以反击。在接触和回复的伸缩中间产生震波,把外力弹出去。弹力小而急,细而长,疾而静。
   斜面(斜角侧面):正面不顺,则走斜角四隅。变不顺为顺,否则不能扩大变化范围,容易被人封住拿住。斜面是正面角的交叉,这样连贯变方向旋转,变化就更复杂了。
   离心力(从中心向外旋转的力):俗话人不能近身,一近身就被我抛出去,用的就是螺旋劲。对方的力刚到,边接边拿,退步转身,连根脱然飞去。
   功(积累多种活动和长期练习的功夫):拳不打力,力不敌功。拳是指只有外表姿势没有真功夫的人。遇到了力气大的就没有用。功是指对架式肯认真锻炼和对理论如内劲功夫有相当研究的人。力气大的人对他实在施不上劲,有力无处用,没办法。所以说,拳不打力,力不敌功。
   能(发挥的能力):既然有了真功夫,当然有发挥能力。不过这能的练习,还需要相当程度的同学大家一起研究。实习各种劲的性能和各种拳刀剑枪姿势动作的散手用法。特别是老师的知道。

长者金仁霖


  
  二水按:用现代西方科学来诠释太极拳原理的,余姚徐致一先生堪称是第一人了。民国十六年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太极拳浅说》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太极拳与心理学的关系、太极拳与生理学的关系、太极拳与力学的关系来阐述太极拳合乎现代科学的种种表现。特别是在阐述太极拳与力学的关系时,分别从奈端(牛顿)三大定律、合力、反力、对力、重心等原理出发来论述拳理,开一时之风。永嘉郑岳在民国35年的编著的《太极拳十三篇》里,其中“劲与物理第七”一节,分别从离心力向心力、圆周、圆切线、方圆相济、力速时乘积的能量定律、杠杆原理、分合力原理、起重机动滑轮省力原理等来阐释太极拳原理。本资料的编著者俞善行先生,则更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物理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文字中虽然不乏牵强附会处,但这种尝试是难能可贵的。乐亶先生在六十年代编著的《太极拳要义》,在第八篇“练打知要”中,结合具体的攻守来谈论任何设计杠杆装置、如何引动地心反弹力等,令人耳目一新。家师金仁霖先生在平时讲拳时,更喜欢用门轴、翻天窗、公转自转、互动连杆、传动轴的主被动,甚至是流体力学等原理讲解拳势拳理,更是别开生面。

 

[page]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五


 摘录力学定义(一九五四年高中物理学第一册)
  
  匀速运动:匀速运动的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因为是匀速运动,所以这个速度的量值是不随时间改变的。
  (按):太极拳的匀速运动,反映在练架式时的速度,从第一式开始一直到末一式终了为止,一势变换一势所经过路程的快慢,始终一致均匀。
  
  变速运动:速度随时改变的运动叫做非匀速运动或变速运动。如果运动的质点在何(任)何相等的时间里所经过路程并不相等,这个质点的运动就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如果是相等的,就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就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一秒钟内速度的变化来确定加速度。
  末速度大于初速度,加速度就是正量,末速度小于初速度,加速度就是负量。
  (按):太极拳架式先慢后快,仍归均匀,是匀变速运动。如果后来越练越快,变成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推手应用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由缓到急是加速度的正量;由急到缓是加速度的负量。所以顺势是正量,末速度应大于初速度。背势是负量,末速度应小于初速度。顺是乘机,背是待机。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超距作用和接触作用。
  超距作用:重力,地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
   磁力,磁性物体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电力,带电物体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这几种相互作用都是在两个物体隔着一段距离就能表现出来的
  (按):太极拳的劲断意不断,四离四绝的练法,及几位空劲跳跃的练法,用心理作用来想象超距吸引和超距排斥的研究,未始(尚)不可,可以增强虚灵、真空、敏感、合气的功夫。但在实际运用上,是有出入的。
  
  接触作用:例如碰撞、压力、张力都是在两个物体接触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的。这几种相互作用能够使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变化。这种形状或者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像压缩、伸长、扭曲、弯曲都是。所有的形变都是物体内部各部分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不过在发生形变的时候,整个物体还是可以保持相对静止的。
  (按):太极拳的黏劲最为重要。黏就是两个物体的接触。有了接触才能表现出机势,发挥劲的作用。屈伸开合是形变,是各关节活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整个物体全身的重心,还是在动中求静的静逸状态下。
  
  一个物体因为形变所得到的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作用的力,叫做弹力。
  (按):太极拳的蓄而后发,走即是黏,动急则急应,收即是放,接受对方的压力作用而加以弹力的反作用的来回劲。
  
  在接触作用里还有一种叫做摩擦力。是在物体表面上的一种力。所以和弹力不同。
  (按):摩擦力是由转腰转腕及手臂各部的接触,在皮肤表面上的摩擦,是属于本体的活动。而弹力则是对方压力的反应。
  
  作用时间非常短的力叫做冲力、例如打、踢和碰撞
  (按):发劲如放箭。时间一瞬,越快越好。
  
  作用时间比较长的力叫做持续力。
  (按):化劲是作用时间比较长的持续力。
  
  功:功有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受作用的物体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按):太极的功,一个是作用在本身对架式的运动。另一个是推手时作用在使对方移动重心或失去重心的支持。
  
  地球上一切运动物体,在克服阻力的时候都要做功,只有在真空理里运动的物体才可能例外。这时作用力所做的功就完全用来增加物体的速度。
  (按):太极拳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走化劲。只有在拿起对方脚跟重心时才处于真空状态。这时所做的功,沉着松净,专注一方,作用力就完全用来增加物体跌掷的速度。
  功等于作用力跟作用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作用力的方向跟物体移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时候,只有在运动方向上的分力才能做功。
  (按):太极的中定劲所做的功,是对准对方的中心而用腰腿的转动进迫对方移动重心。如果对方身体移动中心角度时候,那么要看对方移动角度偏差点,用左手或右手侧面的分力去做功。例如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动作做分力的功。意思是正面不能做功,就应该做侧面的功。
  
  跟物体运动方向垂直的力没有做功,因为九十度的角等于零。如果夹角是锐角,这个力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这样的力叫做作用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正值。
  (按):垂直的力是一横一直硬碰硬招架的力,有力没有功,是正方直角的动作,双方力气白用。等于零。如果带些与对方来势成一锐角,就是贴身化去引进落空的角度再加以加速对方落空的作用力。这就是反退为进有前则有后的做功。因为使对方产生加速度前倾的力,所以是正值。在练架式时向前集中目标,也是锐角的作用。

[page]


  
  如果夹角是钝角,这个力的作用是使物体速度减低。这样的力叫做阻力。对阻碍它运动的物体做了功。阻力所做的功是负值。
  (按):分散对方进攻的力,或黏住掤住使对方速度减低。这种阻碍对方运动和加重对方负担的功,两手的动作角度是开展的钝角,扇子形的。
  
  一般地说,功等于力、距离和它们的夹角的余弦三个量的乘积。
  (按)功是力量、方向角度的距离和由脚跟为轴,腰腿转动、手脚伸缩三种量的总乘积。
  
  功的量度:功跟作用力成正比。受同样的力作用的物体,如果它移动的距离增加一倍,那么做功一方所用的功也增加一倍;距离增加十倍,功也增加十倍。
  (按)太极功夫的深浅,看他的作用力。功夫好的能够化去很大的气力或移动很重的身体,功夫差的化不了移不动。
  
  能量: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物体的能量。和物体的质量或物体的速度不一样。这种新性质只有在这个物体对另外的物体做功时候,才表现出来。运动体的做功本领叫做动能。物体因为位置变化所具有的做功本领叫做势能。
  (按):能是本领。同样功夫,能力有差别,造诣成就有所不同。
  
  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可是动能的大小也和运动本身的质量有关系。物体的动能可以用它的质量和速度表示。
  (按):身体壮大,动作迅速,他的运动能力一定很大。
  
  势能:凡是因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因为物体内部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能叫做势能。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或者两个分子才能产生势能。
  (按):各种姿势的活动,是一虚一实,一前一后,才可能虚实相生,前后贯串,形成各种姿态的势能。两个分子是指手脚的伸缩开合。由于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发生变化,因此两个人的相互作用也跟着变化。
  
  在一切自然现象里,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能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可是它的总量是永远不变的。
  (按):手脚快和力气大,由于本领,是先天自然之能,各人不可尽同。本体条件不同关系,这是本能的差别。不可以强求。但是利用能量的传递及形式的变换,这是可以从技巧方法中去得到的,去控制的。这就需要锻炼功夫和研究理论,来培养功夫,研究学术,积累经验。
  
  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运动或者在运动的时候,另一个物体就有阻止它运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摩擦。不仅两个物体只有一部分表面接触的时候,它们之间有摩擦,而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内部运动的时候,两个物体之间也有摩擦。
  (按):太极推手的黏劲是摩擦的根。由于舍己从人,黏住对方关节的中心,对方必然因运动而受到阻止它运动的作用,就产生摩擦。不仅手与手之间表面接触点有摩擦,其他腰部的转动,步的进退,或者带些鼓荡的动作,内部运动和外面皮层接触处也产生摩擦作用。
  
  因为实际上,任何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和另外的物体隔离,也就是任何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摩擦的影响,所以摩擦定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按)各种劲和动作,不可能和对方隔离而起作用把对方打出。所以空劲打人是不可能的。各种运动虽然技艺高超,任何动作都要受到摩擦影响,在摩擦所起作用的大小,则是摩擦定律研究的范围。
  
  摩擦的存在,使运动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复杂。从力学的基本定律所得出的公式,只对没有摩擦的情形下适用。在有摩擦的情形下,使质量得到加速度的作用力不等于质量乘加速度,而是大于质量乘加速度。有摩擦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的速度也不是和它们的质量成正比。速度的数值比没有摩擦的时候小了,可是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却要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才能确定。
  (按):的确,太极拳用法是通过了劲的变化而产生虚实,而劲的变化是通过了手脚部分的摩擦而产生感应。变化无穷,原理只这一条。在一般对太极拳原理还没明瞭(了)的学者,摩擦作用是不懂的。他们是以本体质量和速度做本钱的,因此动作很简单,不适用。而在少数有听劲摩擦的学者与之比较,后者的动作作用就大于前者。不懂听劲者动作的速度和体力受到听劲摩擦的作用数值因而减少了。少到怎样的程度,是要看双方功夫成就来确定。
  
  所谓刚体,就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固体,实际上是没有的。在刚体上力的作用点可以沿着力的作用方向任意平移。
  (按)无论如何刚强力大的身体,在力的各方面作用下,不可能一定不变,可以利用对方的顶和僵力顺他力的方向移动其根。
  
  如果一个力对于某一个物体的作用和另外几个力对于同一个物体的作用完全一样,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一个力的分力。
  (按)内外相合,鼻尖、手指、足趾三尖对准一个目标,专注一方,目光思想集中用意作用,全身动作一致,便是合力。分力是指局部关节一个力的作用
  
  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小,合力的量值越大,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的量值越小。
  (按)两手动作距离开是夹角大,合力就小,距离拢是夹角小,合力就大。所以夹角大和开,是分散对方的力,夹角小和拢是集中自己的力。
  
  二水按:这部分内容,编著者将太极拳与推手中种种现象对应于物理学各概念,企图以此来诠释太极拳理,依附穿凿,在所难免。 去芜存菁,我们或许能发现字里行间理性的思索。正是这种理性之光闪烁之下,编著者对于至今依然迷惑太极拳界的空劲,才能做如下明确的判断:“太极拳的劲断意不断,四离四绝的练法,及几位空劲跳跃的练法,用心理作用来想象超距吸引和超距排斥的研究,未尚不可,可以增强虚灵、真空、敏感、合气的功夫。但在实际运用上,是有出入的”、“各种劲和动作,不可能和对方隔离而起作用把对方打出。所以空劲打人是不可能的”。

[page]

俞善行《太极拳参考资料》之六

第五节 我对拳经的体会
      
  (一)太极拳经(注:这篇原作是论拳架的练习方法,指出虚实运用和连贯动作的重要性。原作是谁没有肯定,有的说是张三丰,有的说是武禹襄。我们就当是失名的前辈武术家罢)
  练架式时,一举一动,全身都要做到动作轻巧,感觉灵敏,勿要笨重呆板。尤其一式一式的姿势必须连接起来运动。不应该拆开,从头一式开始到末一式不可当中脱节。要一连串到底练完它。
  呼吸照常,嘴巴要闭,把舌尖稍为(微)提高放在上排门牙的牙肉上。有涎吐津液就轻轻嚥下去,用鼻孔呼吸,气息要静要细长,不可大呼大吸。气宽量大,肚皮要放松饱满,不论弯腰弓背时,腹部不可紧缩。横膈膜在胸腹之间,肚皮松沉,横膈膜也就放得下,心也放下,肺活量也增加。上气下气通了,胸中就舒服,气分也逐渐加长了。
  神是思想,心神不定,思想不集中,功夫还做的成吗?所以要培养成思想不开小差一本正经做功夫的习惯。
  姿势要准确,常常纠正。一般的缺点是:太马虎、不周到、坐不下去、不应有低头、 扯肩、挺胸、驼背、凸屁股、跷小肚、膝盖过足尖、后足跟离地、不垂肘、 腕用力、掌太突出、五指不舒、眼不看前、鼻尖不对前等等局部的凸凹缺陷,及手与手不相应,心与手不一致,圈与圈不连串,伸出与收回不调匀等等断续的缺点。
  支持全身重心的脚跟,太极拳与别种双重的不同,太极是先后虚实交替形式。拿一个脚跟为据点,重心寄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就可以伸缩活动,决定进退。不是两只脚同时支持重心,同时活动。
  上步退步转身,首先要决定腿的分寸,两腿的伸缩有分寸,全身的重心就能够保持。两腿好像汽车的车腿(胎),既有弹性,又能载重。
  腰部腹部和尾闾(背脊骨的末节)好像船的舵,既要维持重心,又要前后左右鼓荡。松腰胯便利腰的左右转动,气沉丹田(丹田是肚脐眼以下的腹部)可以稳定重心和冲击,尾闾中正可以神贯于头顶及把后脚跟撑力和全身的劲通过背肩从手上送出去。
  手掌和五指是劲的出口,好像喷水龙头。手臂好像皮带,手的翻覆上下,左右虚实,形成各种动作,要式式和腰腿连贯活动。不是局部。
  脚腿腰是自身方面重心和行动的根基。总的要求做到没有缺点,动作一致,气势连贯,向前退后,才能掌握适当的机势。否则腰部以下不稳定,全身就散漫虚浮动摇,功夫没有根基。
  外面姿势在动作,内部思想方面应该有打算。有打算就有用意,有用意才起功的作用。顾前难顾后,顾左难顾右,这是指外面姿势动作范围很广,用了不能再用和受空间限制的缺点。而在内部用意的打算,则较外面姿势的动作变化得快,这说明了神经感觉的敏捷作用。那么该怎样才算是用意呢?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一身体姿势动时,必须先有意识想一想,眼睛看一看,然后再用松沉的气(不是硬压的力气)随着用意贯注到目标的一点上,而后一动无有不动的运用腰腿一致动作。意向所指包含两层作用,一个是有内而外,一个是由外而内。有攻有守,有虚有实,来回连贯。所以当一个作用向上时,就应该作好反过来向下时的准备,首尾相应,才不会脱节。左右前后也如此。
  好像把一样物体拿起,心里想把它抛出去,当它的根没有依靠地面时,它就失去了重心,这样毫无疑问就很快的抛出去了。这段意思是指固定的,双重的,没有上下前后左右用意的动作的人,很容易被人抛出去,因为他只顾一面,手忙脚乱,只有外面,没有内部用意。
  因此说,虚实要分得清,不要变成笨重固定的东西,每一个关节有它的活动时的虚实。许多关节都应该虚实活动,全身各关节锻炼得节节连带贯穿运动,不可有丝毫断续。
      
  二水按:此《太极拳经》该系杨家太极拳学者改编自武禹襄拳论而成。金仁霖老师与蒋锡荣老师合作,发表于《上海武术》1994年第3期的《杨氏太极拳学者修改太极拳经典著作的例证》一文,对此有详尽的论述。此文最早公开见诸民国十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一书。宋书铭本也收录此文,徐哲东先生由此断言宋谱作伪,秋毫无爽。民国二十一年,杜育万在订补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将此文充作《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续貂于书末,混淆视听。
  陈微明先生对此拳论,逐句加以注释,探幽发微,值得我们悉心把玩的。本篇编著者结合自身的学拳体悟来理解此拳论,也不乏可圈点处。
  另附录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中的《太极拳论》原文,以及老三本之郝和珍藏本中的武禹襄先生文稿,以资参阅之范本。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 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5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